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7|回复: 0

[转帖]西夏崇宗元德汉文钱“政冷经热”透析(一)

[复制链接]

764

主题

1089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3498
发表于 2014-12-19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夏在政治、军事上与宋朝长期对峙,可谓“刀光剑影”,而透过笔者收藏的崇宗所铸系列汉文钱及其币制分析研究发现,其在经济、文化上与宋朝却异常热络,“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成为中华大地历史上各民族最终走向融合的重要因素。 

正文: 

一、“元德”汉文钱铸行的历史背景。 

西夏是我国古代散居于今青海省西南和四川松潘以西广阔地带的少数游牧民族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全盛时期的疆域占有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部、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省大部,幅员方约二万余公里,都城兴庆府,即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自称“大夏”、“大白上国”、“白上大夏国”,因其位置在宋、辽、金以西,历史上称其为西夏。西夏自北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十月元昊称帝,废大宋年号,去唐赐李姓、宋赐赵姓,改皇室姓氏拓跋氏为嵬名氏,命大臣野利仁荣参照汉字编制推广使用西夏文,就不断地侵扰宋朝并取得丰厚的“岁赐”,历10帝、189年。元昊时实行“兴番抑汉”,毅宗、惠宗时虽有所变化,但朝廷内始终存在从“番礼”和“汉礼”之争,特别是崇宗之前的惠宗时期,由于母梁氏及舅梁乙埋专权,曾囚禁倾向于宋的惠宗,又恢复了“番礼”。西夏惠宗拟结好于宋朝时,曾依照宋太宗“太平通宝”钱形制(图1),铸过汉文“大安通宝”小平钱(图2),从其钱的形制和书风上看,应为改范钱,改范时保留了“通宝”二字,“大安”二字明显偏大,与形体小的“通宝”不协调,又铸有自身特色的楷书“大安通宝”小平钱(图3)。但随着惠宗被母梁氏囚禁而夭折,仅属试铸,并未正式流通,至今属极罕见之品。崇宗即位后借辽的势力杀梁氏亲政后,去“番礼”制度,实行以汉法治国,大力提倡汉文化,以改变西夏的落后风气,使其社会政治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该汉文元德通宝、重宝系列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铸行的,可谓开西夏汉文钱币之先河。 

二、崇宗“元德通、元宝”的币制 

崇宗铸行的汉文元德通宝、重宝三等系列钱,从其形制、书风特征等,经反复查对比较,是特意从宋哲宗、徽宗的某个特定钱币书法精心挑选临摹而成的,耐人寻味。 

1、开启西夏系列汉文钱币。 

(1)、楷书小平元德通宝(图4)摹仿元符通宝小平楷书(图5)。 

二钱“元”之“儿”字的“撇”书均为左旋笔,“竖钩”笔均为直下“金钩”;“通”之“甬”头首画均为“昂”通;“寳”字均为“直盖头”,“貝”之“八”书,左撇左旋书,右捺为“顿”笔。形制上均为方孔正方“口”,面廓深背廓略浅,面外缘廓稍宽,背缘廓稍窄。不同的是元德通宝钱含铅锡较多,铜质暗淡,元符通宝含铜量高,铜色光亮质优。 

(2)、隶书小平元德通宝(图6,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拓图)摹仿元符通宝(图7)。

  二者钱文“元”、“通”、“寳”三字书风似一墨相承,均为“开口”元、“丝”走“之”“昂”通、“直盖”头、“平折”书之“八貝”寳。形制均为面廓深背廓浅;面内廓稍窄,背内廓略宽,方孔呈正方形。 

(3)、折二楷书元德重宝光背(图8)摹仿政和重宝行书(图9)。 

该元德重宝之“重宝”二字与政和“重宝”的用笔形似出自一人之手笔,“元德”二字的书风也与政和钱的书法气息相通,笔画遒劲,若离若即。形制上二者均为面廓较深,背廓浅平,内穿廓面窄、背宽,尤其是其方孔尺寸大小几乎相等,令人好奇。 

(4)、折三元德重宝光背钱(图10,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拓图),与元德重宝折二钱书法气息相通。 

2、第一次出现折当三等币制。 

崇宗元德钱一改之前单一西夏文小平钱文称“宝钱”制,统一用汉代年号加通宝、重宝三等币制,让人耳目一新。楷书小平元德通宝直径2.3cm,厚0.13cm,重3.63克,与隶书元德通宝小平钱大小一致,已没有西夏文小平的大小之分;折二元德重宝光背有大小两种,大者直径2.7cm(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拓图),小者直径2.6cm,厚0.18cm,重6.48 克,保留了西夏文小平钱分大小直径2.3cm、2,4cm、2.5cm特点,彼此之间相隔0.1cm;折三元德重宝直径3.2cm,说明其小平和折三钱的直径比较固定,折二钱的形制在变化之中。上述钱币尺寸参数符合翁树培《古钱汇考》所云“西夏钱大者,比宋折二钱差小,小者与宋小平钱同”的考证。 

3、首铸元德重宝折二型“殷”背文钱。 

该折二型元德重宝背殷钱为首次发现的创见品,也是西夏首枚背文钱,之后的西夏仁宗效仿铸有天盛元宝背“西”钱。此元德重宝背殷钱为典型的北宋含铜量高特征的水坑钱,橙黄色包浆,直径2.7 cm,厚0.15cm,重 5.27 克(图11)。其书风已不再是单纯的摹仿宋朝某种特定钱文,而是楷隶书笔兼而有之,形成西夏汉文钱自身的特色,但还是可以从其身上找到一些效仿的影子。该元德重宝背殷钱与崇宁元宝铁钱(图12)之“元”,书风相近,楷隶兼书,呈圆弧“钩”元;“德”之双人旁呈敞开“双人”排列,阿罗多姿,与崇宗“大德通宝”小平之“德”书笔吻合(图13);“重宝”二字则承继了元德重宝折二光背钱之书笔,但形体上略有缩小。其背文“殷”也很有特点,左边结构字形部首似草书“马”(见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草书字典》第713页‘殳部”唐太宗草书‘殷’体例),右边的“殳”字上部从“口”不从“几”(见上海书店1985年版《书法字典》第280页‘唐碑’书‘殷’体例)。从其形制、铸工特别是铜色看,是为北宋炉所铸,诚如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第269页云:“北宋灭亡时,西夏趁机攻取陕西等地,掌握了铸钱技术,提高了铸钱质量,其汉文钱制作一般都比较精准,钱文规矩,称作‘元宝’或‘重宝’,为北宋撤出后的陕西炉所铸。” 

三、元德钱“政冷经热”文化现象透析 

1、刻意摹仿宋朝特定钱文书法,出于崇宗讲和示好的暗示。笔者曾在《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2010年9月23日第3版)发表过一篇《胡氏代陈》小文,明朝中国皇帝管理的安南王国(今越南)在建文时期,陈氏王朝的驸马黎季犛(后特意改姓胡),为了达到“胡氏代陈”的目的,向明朝示好,其铸造的一枚“圣元通宝”小平楷、隶、篆书三体钱,其钱文书法就是特意从宋仁宗、神宗、徽宗钱币上精心挑选临摹而来的。而临摹北宋钱文书法铸钱的先例则是西夏崇宗的元德钱币,也是崇宗出于对宋朝示好讲和的目的。史载,西夏永安二年(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二月,崇宗出兵帮助辽平息拔思母部起义后,希望同宋朝讲和,哲宗不许。在辽朝出面斡旋的情况下,乾顺又处死曾为梁太后策划扰宋边境的嵬保没、结讹遇二人,并遣使向宋朝上谢罪表,宋朝才答应与西夏议和,恢复“岁赐”。宋徽宗继位后,于西夏贞观四年(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开始对西夏用兵,西夏一败再败,乾顺遣使向宋朝讲和,遭到拒绝后,又向辽求援,辽朝为此遣使向宋朝入贡,宋朝才答应与西夏议和。从雍宁二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至元德元年(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朝又多次出兵西夏,元德元年六月,乾顺在对宋作战大获全胜的情况下,又一次以辽的名义再次向宋朝请和,宋朝被迫接受与西夏议和。因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乾顺是想尽一切办法示好于宋朝,摹仿其钱币文字书法便是象征。 

2、创立元德三等钱币制,西夏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宋哲宗时期恢复“岁赐”之后,宋徽宗即位又多次对西夏用兵,每次都以西夏政治上的依附国辽王朝的名义议和,才维系了原有的“岁赐”。但随着金帝国灭辽后,这种“岁赐”关系已极不稳定,加上崇宗元德八年(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金灭北宋,导致以使用宋钱为主的西夏出现“钱荒”。据辽、西夏和金出土记录的大批宋代铜钱中唯独不见有宋代银铤,有人推测宋对西夏“岁赐”的银币7200万两,是把银换算成铜钱结算的。如果仅把银以每两折合成100个小平铜钱计算,宋每年送给西夏的钱币近70吨,折小平钱1700多万枚。西夏就是在这种特殊经济现象上而存在的,现在这种“特殊现象”已不复出现了。同时,北宋亡后,金国出于保护铜钱不外流的目的,也采取宋朝的手段,在与西夏交界的地区专设鉄钱区, 遏制其铜钱流入西夏。据此,崇宗便力排众议,发奋铸造元德三等钱,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另一方面,西夏占据中外陆上丝绸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贸在其社会政治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非常重视与周边诸国和西方的贸易。据杨富学、陈爱峰《西夏钱币的流布区域及相关问题》(《陇右文博》2009年第2期)介绍,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各国贡使、商人往来频繁,汉代时已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西夏攻灭回鹘据河西之后,大食、回鹘商人以及天竺僧人到北宋,他们所走的路必经河西路。据考古资料介绍,目前已知西夏从西方购买转手卖给东方的产品种类如乳香、玉石、琥珀琉璃等达12种以上。西夏文瓜州审判案卷记录了天赐礼盛国庆二年(公元1070年)瓜州(今甘肃县境内)的贸易和纷争,案卷中提到“铸银近万”的巨资以及“诸处为贩”,瓜州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中的商旅图也再现了这一史实。可见当时敦煌地区的贸易盛况和货币经济发展程度。显然,在北宋“岁赐”成为泡影后,仅以西夏文小平钱,已完全不能满足当时西夏对外贸易的需要。史载,崇宗亲政后改变了西夏的国策,使得与宋朝罢战。辽存在时政治上依附于辽,经济上与宋交好,整顿吏治,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辽亡后又依附于金,从而使西夏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加上宋朝又重新恢复“岁赐”和开放榷场,以致西夏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当时西夏崇宗的御史大夫谋克宁就曾提出“富国之方,无非食货”的主张(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十二)。因此,一贯坚持崇尚汉学的崇宗,为适应对外大额商贸的需求,吸取北宋币制的优越性铸造了元德通宝、重宝三等钱。 

同时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既然崇宗已确立铸行元德通宝、重宝三等币制,为何这种铜钱特别少见?近从网上发现了确为真品的汉文元德重宝折三型光背鉄钱。笔者认为,由于西夏缺少铜材而产铁多,从河套地区出现的大量西夏鉄钱类推,极有可能是西夏在与宋、金交界地区也大量行用鉄钱,以应对对其钱禁,所以元德铜钱流传下来难得一见。 

3、寓意深刻的元德重宝背“殷”,汉文化在西夏意沉积的体现。此元德重宝背“殷”,既非西夏崇宗后来的仁宗铸天盛元宝背“西”直指西兴监(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第891页注),又非五代王延政所铸的开元通宝背“殷”大钱(图14)、天德重宝背“殷”钱(图15)所指的宣传其国号“殷”之义。那么,该“殷”究竟为何义,由于没有现存的史料,只能给人留下种种揣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殷”之义,体现了汉文化在西夏的沉积。 

笔者试以崇宗李乾顺身边发生的相关史实为支撑,对其背文“殷”的含义诠释如下: 

1、以“殷”作“殷事”解,祭奠悲愤而死的父皇惠宗。 

殷事,即古代帝王于每月初一和十五日为新死之君举行的祭祀。西夏元昊规定,以每年每一季的第一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圣节”,让官民礼佛(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一八、卷一九)。西夏大安二年(1076年),十分喜好汉族儒家文化的惠宗亲政后,向在与宋朝作战中西夏俘虏的不少汉人文士,请教和学习宋朝礼仪制度。大安六年(1080年),惠宗在皇族的支持下,正式废除“番仪”,复行“汉礼”。听政的惠宗之母梁氏反对无效,后将其囚禁。在国内的一片大乱之下,为平民愤,1083年6月,梁氏才让惠宗复位。梁太后死后,皇族的仁多保趁机与太后族的梁乞逋争权夺利,惠宗身为皇帝,却对此无能为力,心中充满屈辱,1086年7月,惠宗忧愤而死,年仅二十六岁,谥号康靖皇帝,庙号惠宗。因此,该背“殷”之义有可能是为胸怀大志而英年早逝的父皇李秉常所铸的祭祀币,借此为崇宗“汉法治国”制造舆论基础。 

2、以“殷”作“殷荐”解,为母梁太后祈求冥福。 

殷荐,即奏盛大乐歌,祭祀天地鬼神。《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据《宁夏网》和央视国际《国宝档案》之《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中介绍,1804年,清代著名西北史学家张澍在甘肃武威发现“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戊十五戊子建”《护国寺感应塔碑》碑文记载,大意是:大夏国第四任皇帝乾顺三岁时便继承了王位,掌握了听政大权的乾顺之母梁太后,曾多次带兵与宋军交战。她听说民间传有凉州护国寺能显灵,便时时叫人向感应塔祈祷,却每次都能取得胜利。特别是天佑民安三年(1092年)冬武威大地震,又把塔震斜了。当地守臣正要行公文派人修缮时,塔竟又自行恢复了原状。为了旌表佛塔的“灵验”,西皇太后和皇帝李乾顺下诏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于天佑民安四年(1093年)重修护国寺感应塔,并于乾顺满十岁之日,在护国寺举行了盛大的佛事活动,当场“勒石立碑,以兹纪念”。史载,乾顺即位后,尊儒崇佛。夏贞观三年(1103年),乾顺为母后祈福,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建造了宏伟的卧佛寺。因此,该背“殷”钱可能是其举行的护国寺感应塔以及卧佛寺为母后祈福的祭祀活动所铸纪念币。 

3、以“殷”作“殷鉴”解,宣示建立君主集权体制。 

殷鉴:《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事。”《辞源》第913页注:原谓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当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指可以借鉴的往事。因而借以殷人灭夏的历史教训告诫夏国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史载,乾顺亲政后,吸取前朝外戚专权的教训,努力削夺母党的势力,确立君主集权的体制,颁布等级制的官阶封号,除皇帝及帝位继承人外,分为七品,实行以汉法治国,使西夏的政治制度日臻完备,从而结束了累朝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权的局面。因此,该背“殷”也有可能是仿照宋朝钱币上宣传其国号而宣示其建立君主集权体制之宣传品。 

4、以“殷”作“殷实”解,赞誉国家增大威望之举。 

“殷实”一词,《辞海》、《辞源》均注源自《后汉书·寇恂传》中“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以及“复借寇君一年”,百姓拦路向光武帝挽留寇恂的“借寇”的典故,即颂扬寇恂管理的境内人民富足。然而,巧合的是寇恂的经历与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却有惊人的相似。寇恂,东汉上谷昌平(今北京市)人,字子翼,世为地方豪强,光武帝占领河内(黄河以北,约相当今河南省南北两岸地方),他被任命为太守,曾镇压农民起义军绿林军苏茂、贾强等部,继任颍川(今河南上蔡西南)、汝南(今河南禹县一带)太守,封雍奴候(今属天津市)。而投靠唐李世民大帝定居在河套以南的党项族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与唐末因出兵助唐镇压黄巢农民起义军有功,被授予定难军区(陕西横山)节度使(司令官),进爵夏国公,赐姓李氏,即李思恭。从此,党项族据有银(今陕西米脂西北)、夏(今陕西横山北)、绥(今陕西绥德)、静(今陕西米脂西北)、宥(今陕西靖边北)五洲之地。西夏到崇宗时期,李乾顺对外实行政治上依附于辽金,经济上结好与宋的“和亲”政策,对内实行以“汉法治国“,整顿吏治,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他的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发展。乾顺死后,谥号为圣文皇帝。因此,该背”殷“钱,即借寇恂的“殷实”典故,颂扬李思恭之后的崇宗夏国富足一方。 

以上“殷事”、“殷荐”、“殷鉴”、“殷实”之解,笔者认为尤以“殷实”最接近元德重宝背“殷”之含义,其与唐代开元通宝、五代十国闽王延正之开元通宝、天德重宝背“殷”,北宋的皇宋通宝、圣宋通宝等钱文,都是对这个国家的赞誉,是增大国家威望之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11-24 05:08 , Processed in 0.0419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