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从金华出土的国宝。它的名字是五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像,这尊53厘米高的观音像神态宁静安详,造型精美绝伦。
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从金华出土后,马上被送到了更有收藏能力的杭州、北京保存,只在2010年10月“回乡省亲”过一回。
现在,金华人可以换种方式见到甚至“收藏”这件国宝。半年前,国家邮政将发行2013-14《金铜佛造像》邮票一套,其中面值80分的邮票票面上就是《五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像》。
“发行《金铜佛造像》这套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金华市邮政局集邮分局局长张晋这样告诉记者,“不过金华出土的国宝登上这套邮票,我们之前并不知道。”
这套邮票还有另外6尊佛像造型,分别是宋·铜鎏金地藏菩萨像、明·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明·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明·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明·铜鎏金普贤菩萨像、隋·铜鎏金佛教造像。
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历史上对佛教造型的经典刻画,“选择它们登上邮票,是国家邮政局的工作人员和专家一起去各地博物馆挑选的。”
回顾
半世纪前,万佛塔遗址地宫被发现,国宝鎏金观音像惊艳亮相
56年前,万佛塔遗址地宫忽然被发现,23个小时的紧急挖掘后,上百件珍贵文物出土。
因为当时金华还没有博物馆和保存能力,这些文物做了简短展出,和金华百姓匆匆打了个照面之后,就被送到杭州。
每个金华人,都知道万佛塔的故事。
这座塔始建于宋嘉佑七年(即1062年),因每块砖头上都雕有佛像,俗称“万佛塔”。在清道光年间加盖到13层,能俯瞰整个金华城,可算是当地标志性建筑。
抗战时,万佛塔不幸毁于战火。
到了1956年底,解放军驻金华某部要在塔的原址上建医院,整修场地时,一名士兵突然发现地下有石头地宫。这一天,是1956年12月31日。
时任金华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严瑞生如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况:“部队马上停止施工,将这个发现层层上报给上级政府。”
省文物局的专家王士伦也连夜赶到金华,与此同时,当时是金华市人民委员会建设科(相当于现在的婺城区建设局)技术员的何孙耕带着2名泥工、2名普工来到了现场。
1957年元旦的下午1点,万佛塔地宫挖掘工作开始。国宝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以及100多件文物重见天日。
讲述
当年的挖掘者揭秘不眠的23小时
鎏金观音像躺在没盖上的铁箱里
如今,何孙耕已是91岁高龄,但当年的一幕幕,犹在他的眼前。
“从1月1日下午1点,一直到1月2日中午12点,我们都没睡过觉。”何孙耕说,在用锄头挖开了地宫上方1.3米的硬土之后,施工人员看到了有一个小洞的石盖。
吊走石盖之后,1.5×1.7米见方的地宫就呈现在人们眼前。石坑分两个部分,一边是一只放在石座上的铁箱,一边是一尊石经幢,铁箱里面放着最精美的几件文物,“鎏金观音像就在铁箱里。”
铁箱边上还放着一个箱盖、石经幢旁也摆放着密密麻麻的文物,“大概有100多件文物,要是一件一件摆开位置不够,所以宋人就见缝插针地叠放在一起。”
何孙耕回忆说,当时大家还在想怎么这个铁箱不盖上呢?后来才发现整个铁箱和观音铜造像一样高,都在50厘米左右,“大概宋朝人当时疏忽了,忘记把铁箱的厚度也算进去,如果要硬盖上箱盖会破坏观音像,也就只能打开着了。”
挖掘工程结束后,严瑞生开玩笑地问何孙耕:“老何,里面这么多宝贝,石盖打开以后有没有看到红光?”何孙耕回答:“有啊,就是头上那个灯泡的光。”
文物出土后由工作人员负责运送,“第一次在后街的工人文化宫展览,大家不满足,嫌场地太小,又在环城小学的小礼堂安排了一次展览。”
延伸
哪些“金华元素”,也上过邮票?
金华国宝在邮票亮相,第一次是1996年发行的《黄宾虹作品选》特种邮票,一套6枚,概括了金华籍国画大师黄宾虹一生的艺术成就。一套邮票全部在讲述一个人的故事,黄宾虹的巨擘地位可见一斑。
还有一次是2006年的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四)》纪念邮票一套四枚。其中一枚就是东阳籍科学家严济慈。科学家上邮票更不容易,历史上一共只有5次,《中国现代科学家》系列邮票的选择对象是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前三套分别于1988年、1990年、1992年和2001年发行。
曹荣安收藏的邮集
《永恒的雷锋》
获得省首届邮展金牌
去年,5月21日,浙江省首届现代集邮展览在宁海闭幕,代表金华送展的5部邮集中,《永恒的雷锋》获得开放类展品金奖,拿下了这次展览的唯一一块金牌,这是金华市在省级现代邮展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是老集邮迷了,加上也是雷锋迷,所有和雷锋有关的邮品我都会收藏起来。我觉得这也是对我长期坚持的回报。”
曹荣安说,《永恒的雷锋》有5框,每框16个贴片,共80个贴片,除了实寄封、明信片、邮票等邮品外,还有杂志、书籍等收藏品。
参展贴片里的书刊杂志都是稀有货,曹荣安如数家珍:“包括1961年1月出版的最早关于雷锋的杂志,1961年8月出版的最早关于雷锋的书,1964年出版的外文版《雷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