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金陵,陶凤楼中,雕花木窗,古色古香。高云带着富有感染力的笑容,来了。 2012年8月3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宋词》特种邮票1套6枚,这是继2009年《唐诗三百首》邮票发行之后又一套古典诗词邮票,也是一套可以点读发声的多媒体邮票。而这套邮票的设计师就是高云。这已是由他设计创作的第5套邮票了。 高云,1956年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在诸多头衔的包围下,现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高云才情万丈,德艺双馨。 乖乖,他一人创作了5套邮票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高云先后设计创作了5套邮票。除了这套《宋词》,分别为1987年《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200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2007年《京剧生角》特种邮票、2011年《儒林外史》特种邮票。 创作5套邮票,连续多次获奖,江苏唯有高云,全国也屈指可数。 图为《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 邮票是一种受到很多限制的美术创作,规矩很多。首先,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要能代表国家的水平。其次,它是服务大众的实用艺术,要能“让外行有热闹好看,让内行有门道可瞧”。这些限制,让邮票设计有了相当的难度。高云的第一套邮票《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获得极大成功,小小的画面上,高云以精湛的国画技法,“表现了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业绩。特别是以底色相衬托,仅用两条竖线,使画面浑然一体,邮票高而不瘦,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邮票发行的签售仪式,总是人山人海,排着长长的队伍,四周有警察维护着秩序,往往签不完,时间就到了,赶紧找边门后门逃走。”那一段时间,高云每天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求签名,求回信,有时候还有集邮迷从上海、温州等地赶到南京,直接摸到高云的家,索要签名。 图为《梁山伯与祝英台》 2003年,高云再次设计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此套邮票的发行地竞争很激烈,高云拒绝了外省以10万元邀请出席首发仪式的诱惑,按江苏省委宣传部要求出席了在宜兴举行的发行仪式。 这套邮票,高云“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民间年画常用的勾线平涂的方式,在人物造型上则吸收了明代木刻插图和越剧的造型语言,在着色上力图将现代色彩的明快与传统的古色古香相融合,在服饰道具上也刻意模糊了历史的界定;同时,在画面构成上,又相应地减弱了写实的成分……这一切,均以满足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为前提,着力于‘民间传说’、‘民间情趣’、‘千年历史’和‘传统定见’这16个字上。” 图为《京剧生角》 2007年,高云设计的第三套邮票《京剧生角》面世,再次获得大量好评,彭久孝先生在《中国集邮报》撰文评价《京剧生角》,继承了之前《京剧旦角》《京剧丑角》两套邮票的设计特色,使京剧系列邮票完美、和谐,更具整体性。更称赞《京剧生角》能大胆创新,以大众普遍认可的6位京剧名生角的扮相入票,写实的造型使人物更具风采,栩栩如生。 图为《儒林外史》 2011年3月,高云设计的第四套邮票《儒林外史》再度在全国发行。这一套6枚的邮票,包括《王冕画荷》《范进中举》《两根灯草》《马二先生游西湖》《杜少卿夫妇游山》和《沈琼枝利涉桥卖文》。高云用国画的技法,在邮票的方寸之间,将《儒林外史》这部古代市井文人生活集锦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并赋予这些古典形象以当代意义。此套邮票一面世,即成抢手货,很快脱销。时间仅仅过去数月,邮市价格就翻了几番。 词,产生于隋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是为配乐唱歌而依一定曲调填写的歌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宋词是继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之后,中国古代文学阆苑中又一枝芬芳绚丽的奇葩。宋词或以婉约空灵的倩影,或以豪放苍凉的雄姿,与唐诗争奇,与元曲争艳,代表了有宋一代文学艺术之盛。 图为《儒林外史》 这次,高云设计的《宋词》邮票全套6枚,分别选取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分别是:晏殊《浣溪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秦观《鹊桥仙》、李清照《一剪梅》、陆游《卜算子·咏梅》、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这些作品脍炙人口,风格多样,意境优美,为邮票画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专家惊叹:让优秀的画家参与邮票设计,不仅增加了邮票中艺术创作的分量,丰富了邮票的语言,同时,通过邮票,也将艺术邮寄给了大众,将中国的风范寄向了世界。 邮票设计无故事 有记者发问,高厅长,在邮票设计过程中,有否故事发生,请提供点鲜活的事例。 “邮票设计无故事!”高云笑眯眯地说,“这让你们失望了吧。我知道,大家往往带着思维定势去猜度,正如每每讲述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时就料定他一定吃苦。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儒林外史》是高云创作的第四套邮票,依然是高云钟爱并擅长的古典题材。与前三次不同,这套邮票是他和苏州青年画家沈宁合作完成的。 “说来也怪,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擅长或偏好,往往是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被固化的。我画邮票也是这样,从邵伯林先生约我画第一套古典题材邮票开始,我之后的邮票设计与创作,就清一色的都在跟古人打交道了。” 当时正逢集邮热,炒邮票就像如今炒股。获奖后的高云收到上万封读者来信,请他在邮票上签名,也有人追到他家求签名的,因为有设计者签名的邮票升值更快。有些地方发行邮票也请他去,签名现场人山人海,得由公安护驾,还得提前看好“逃跑路线”。 “风光是风光,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能上邮票的题材,都不一般,通常是重大事件、重大节日、重要人物,或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品、文物等等,因此对邮票的艺术把关相当严谨。在征集邮票设计稿时,通常先由美术家、邮票设计家、集邮家组成评委团,对稿件实行无记名投票,决定出入围名单,再交由历史学家、服饰专家、道具专家等审查,一套设计方案往往得经过数十次的修改打磨。 尽管邮票设计工作繁琐而耗时,但高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次约稿。“《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长期生活在江苏,描写的场景大都在南京一带,这让我有认同感和亲近感。当我来到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方,那些沿用数百年的地名,我仿佛看到书中的人物复活了,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身边,来来往往,除了服饰的不同,其他并无二致。” 据介绍,《儒林外史》特种邮票一套6枚,面值均为1.2元。每枚邮票表现一个故事,分别是《范进中举》《马二先生游西湖》《两根灯草》《王冕画荷》《杜少卿夫妇游山》《沈琼枝利涉桥卖文》。前3枚邮票内容具有讽刺意味,后三枚则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如今,由他创作的第五套《宋词》邮票,设计采取诗配画的形式,左侧以古本线装书的形式表现宋词,右侧则通过画面诠释该词所表达的韵味和意境。画面色彩典雅,构图工整,人物与景物共鸣,令人爱不释手。 《宋词》邮票继承了2009年《唐诗三百首》邮票的风格,采取套票版张的形式,将《宋词三百首》一书的300首词3万余字全部微缩印制到邮票版边上,同时,通过可视点读笔,实现邮票上6首作品以及版边上全部300首词的点读发声,再现一版票一本书的多媒体邮票风采。这套邮票,采用了更适合表现中国工笔画风采的胶版印刷工艺,其套印之精准、用色之雅致,完美再现了邮票设计的风采。此外,为该套邮票配制的点读笔增加了可视功能,还可以点读《唐诗三百首》邮票。 “我们既注重保持邮票色彩鲜明的通俗特性,又追求每一枚邮票调子的协调性,同时还注重一枚票与另一枚票的对比性,以及6枚票之间的整体关系,因此全套邮票显得比较统一和协调。其实我对每一套邮票都有某种希望,这种希望其实也是一种压力……”言谈之中,高云显露着自信与期待。 传奇因丰富而精彩 对于邮票设计,高云戏称是不小心上了“贼船”。作为当今人物画大家,高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连环画《罗伦赶考》,至今仍被视为20世纪中国白描连环画的扛鼎之作。 《罗伦赶考》结合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技法,风格十分清新,整套作品画幅之间巧妙的呼应和转接,与之前的连环画大不相同,在1983年《连环画报》杂志上连载时,引起了国画界的轰动。《罗伦赶考》开了上世纪80年代线描之新风气,许多美术高校都采用这套连环画作为线描教材之一,画风也迅速影响全国,各大美术杂志上陆续出现与之风格相似的连环画作品,各地工笔画大赛中也出现了类似风格的线描设色作品,但都不及《罗伦赶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历史人物大画《魂系马嵬》是高云的另一幅代表作,与何家英合作完成。画面人物多达数十位,形态各异,占据十分之七画幅的红衣禁军持刀怒目,处在左角的唐明皇背转身向隅而泣,身着白衫的杨贵妃沉于画面右下角,无尽哀婉又淡定从容,演绎了倾国倾城的绝代美感。“它使我联想到那些唐代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阎立本《步辇图》、张萱《簪花仕女图》、懿德太子墓室壁画《仪仗图》。”著名美术评论家聂危谷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馆和德国美术馆愿出高价收藏,均被高云婉拒,近年来有画廊愿出千万高价购买,高云还是没舍得出手。 高云近年来的作品,无论题材是古装仕女、圣贤高士、禅僧罗汉还是现代女性,也无论画法是工笔还是小写意,多为细写清新的俊逸笔调,高贵而不炫富、雅淡而显隽永。艺术批评有“画品即人品”、“风格即人”的说法,在评论界看来,高云作品的特色与其品格性情密不可分,典雅温和的画风与其现代文化管理者的身份相吻合,一扫旧式在野文人画家笔下的酸寒气息。 从画家到“出版商”,再到厅局级官员,高云经历了一次次的转身,身后留下了一连串的惊叹号。他是一个画家,一个文化圈内的名人,他是江苏获得全国美展金牌第一人,也是在一届美展中获得4个奖项的“纪录保持者”;作为一位经营有道的“出版商”,一位通过公推公选竞聘上岗的政府高级官员,公务傍身之余又屡有新作问世,被评选为“年度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之一。这就是——将林泉高致与入世情怀集于一身的高云。我们需要深层次解读他、走近他,在他缔造的传奇中感受一个真实可信、才情横溢、温和典雅的画家。 人生因丰富而精彩,却不因精彩而流连,高云不断前行的动力,来自于他的勤奋、他的才情、他的智慧、他的修养, 还有,就是来自于他对于艺术的那份沉甸甸的追求和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