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号,世界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与此同时,在体育竞技赛场之外,另一场经济博弈也已经悄然“开战”。 本月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跨国公司的身上。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些历史悠久、名声显赫的国际化公司,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在市场化日益成熟的环境下,跨国公司的中国市场策略是如何演变、进化的?与国企、民企和其他对手相比,他们在华多年,究竟练就了哪些过人的本领,甚至是独门绝技? 商场即战场,竞争即竞技。在“奥运之年”的“奥运之月”,让我们以竞技的思维与竞技的眼光,一同来观察、阅读一些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的故事—— 30年前,市场大门刚刚开启的中国,凭其海量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跨国企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他们的中国之旅,在历经蜂拥而来后的坚持、与本土企业的过招和从合资合作到独资控股——这样几次三番历练之后,他们终于百炼成钢。 我们遴选了几家跨国公司,根据他们各自的经营特点,将他们分别与奥运会的几个竞技项目一一对应起来,并将其中的竞技要点加以明示,目的是向“观众”(即读者)提供一种类似于“现场点评”式的导读,以增加“观众”(即读者)的“观战”兴趣。 提示说明:
竞技项目 看点 对应公司 1、“乒乓球赛” 灵活多变的技战术 戴尔
2、“跳高” 跨越高度 丰田
3、“马拉松赛” 可持续发展 壳牌 4、“体操” 创新能力 IBM
5、“个人全能” 多元化经营 微软 (本文来源:中国新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