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3|回复: 0

孙明春:换一个视角看改革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帖子

9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929474
发表于 2008-9-9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9月7日注言:经历了去年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过度乐观之后,许多人如今对中国经济前景似乎又变的过度悲观起来。虽然我是在去年最早指出中国经济存在下行风险(2007年8月31日)、最早指出中国经济已出现拐点(2007年10月)、目前对中国经济在2009年的增长速度预测近乎最低(8%)的人,但我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潜力和前景却毫不悲观。我们应该分清短期的调整与长期的趋势,不可混淆在一起,而被短期的波动遮住长期的视野。以下是我去年6月在《财经》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过去那些对中国经济的悲观论调为何总是一错再错。此文虽然谈的是改革的问题,但其主旨对于在今天展望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依然有效,故转载与次。明春]

===========================================================

 “中国经济在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逾越的难关中现出惊人的弹性和韧性。换一个视角看中国,我们会认识到转轨中的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新的增长空间。强调机遇,也要正视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推行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不必那么畏手畏脚。”

============================================================

  中国经济在过去28年的改革与开放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又一个看似难以逾越的难关(比如国有企业改革、银行坏账、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等等),在当时都曾引发过对中国经济前景相当悲观的论调。但事实是,中国经济在应对这些挑战中表现出惊人的弹性和韧性,平稳地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为什么这些关于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总是一错再错呢?如今,中国经济改革中依然面临着许多难题,许多关键性改革(比如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等)对经济可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而被一拖再拖。难道这些改革真的会拖累中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吗?

  我们认为,单一的分析视角是产生上述悲观论调和导致改革延迟的原因。中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有特殊的历史,社会及政治背景,也具有许多其它国家所不具备的潜力。忽略了上述因素而简单地以宏观经济数据、西方经济理论或其它国家/经济的历史经验来分析中国经济,往往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换一个视角,把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制度性因素引入到分析框架中,考虑到改革开放对生产力的解放和由此所释放出的经济增长的潜力,我们会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更为乐观,对改革开放的态度会更加积极主动。

    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大约15年前,国有企业改革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首要难题。当时曾有以下悲观的论点:由于经济及政治体制等诸多原因,国企改革的成功希望渺茫;鉴于国有经济占当时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二,国企改革的失败无疑会把中国经济拖入泥潭。应该说,这一分析并没有大错特错,在随后的十多年中,大量国有企业的确通过破产倒闭或被兼并的形式退出了市场,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失业。但中国经济却并未因此停滞不前或陷入危机。究其原因,在于私营经济的迅速增长大大降低了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削弱了国企倒闭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如今,私有部门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远远超过了国有部门,因此即使国企改革不成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如果我们在十几年前换一个视角,充分考虑到中国正在从单一的国有经济迈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国有企业只不过是一张正在迅速做大的“饼”当中的一个不断缩小的组成成分的话,也许那时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就不会那么悲观了。

    大约10年前,又出现了另一个比较流行的悲观论调,那就是中国银行体系因存在大量坏账而病入膏肓,终有一天会引发中国金融体系的崩溃,进而使整个经济陷入危机。但数年以后,中国的银行业不但没有崩溃,而且成为国际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宠儿”,这从近年来中国各大银行在海内外募股和上市中所受到的“追捧”中可窥一斑。虽然持悲观论调的研究者们当年在估算中国银行业的坏账规模上并不见得出错,但他们却忽略了坏账产生的历史原因和背景。由于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都属于国有,银行体系的坏账中相当大的部分属于“准政策贷款”。换句话说,由于各级政府的干预,商业银行被迫为许多本应该由政府通过发债来支持的投资项目或国有企业提供贷款,因此这些贷款所产生的坏账应该由财政来承担(或表现为政府的公共负债)。如果中国政府对这些历年积累的坏账采取“认账”态度的话(事实上这正是中国政府在过去数年的银行改革中所采取的策略),中国银行业的坏账问题就远没有数据所显示的那么严重。同时,鉴于中国政府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远低于国际水准(直至2006年中国的政府债务也仅占GDP的18%,远低于OECD国家近80%的水平),中国财政有相当大的空间来消化这些历年累积的银行坏账。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我们在10年前也许就不会把银行体系的坏账视为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了。

    五年前,当中国重返WTO时,也有很多人担心中国的民族企业会难以承受国际竞争而出现大量的破产倒闭,而中国的外贸和经常账户也会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但事实上,中国的外贸顺差在过去的5年中增加了7倍,外汇储备也从不足3000亿美元上升到1.2万亿美元。究其原因,加入WTO虽然增大了对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便捷畅通的渠道。同时,国外企业和产品的竞争也成为了国内企业深化改革和提高效率的“催化剂”,国外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也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了民族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从这一视角来看的话,也许我们当年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重返WTO。

  上述实例表明,对中国经济的分析视角不同往往会导致迥异的结论。应该说,许多悲观言论者也曾从多个角度审视上述问题,只不过因为过度强调风险视角(低估机遇视角)而做出了与事实相悖的预测。如今,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恰当地评估进一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风险与收益的问题。许多关键性改革都因过度强调其风险而被长期延迟或未得到切实的实施。比如,一些能源价格的改革(包括成品油价格、燃油税等等)以选择不到合适的时机为由而被一拖再拖(比如燃油税的实施已拖延了十年之久),主要的阻力在于担心价改对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价格产生较大的冲击,造成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

  但换一个视角,我们便会发现,高于油价的生产成本最终还得有人负担,事实上是中国政府通过隐性的财政补贴维持着目前的低能源价格政策。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又来自哪里呢?谁又从此类补贴中受益最大呢?前者是不言而喻的:政府的收入来自广大的纳税企业和个人。从此类补贴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能耗最大的企业,而农民和低收入的城镇居民则因人均能源消耗量低而受益最小。与其由政府实行不公平的(巨额的)“暗补”,还不如在放开能源价格的同时由政府对农民和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实行“明补”(比如对农业用油和公共交通用油实行明补)。这不但可以缓解能源价格放开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政府节能降耗的目标。

  在过去多年,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不力也缘于类似的对企业生产成本和负担的担忧。不错,“宽松”的环保政策的确降低了排污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加了国内就业。但是,污染的成本并非无人承担。长期累积的污染已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如近期发生在无锡太湖的蓝藻污染就是一例,它不但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迫使当地居民被迫饮用瓶装饮用水,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同时,各类职业病和慢性病(尤其是呼吸道及皮肤疾病)的增加不但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通过医疗费用的增加而加大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

  如果我们采取这一视角的话,我们会发现,宽松的环保政策的受益者们是那些高污染的企业,而广大人民(包括农民,渔民和普通居民等)则是最直接(虽然并不显而易见)的受害者。再换一个视角,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采取严格的环保政策的话,虽然有些高污染的企业可能因难以承受迅速增大的环保成本而出现破产倒闭,进而带来一些失业问题,但是,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会增加企业对环保设备和技术的需求,从而带动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增加新的就业机会。从这些视角来看环保问题,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加入“环保主义者”的行列。

  对于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企业和老百姓会从“宽松”的知识产权政策中受益,因为我们可以“免费”使用国外企业的研究成果,而不必支付高额的知识产权转让费或特许权费。这会降低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竞争力”,从而增加就业。但问题是,由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国内企业往往缺乏研究开发的动力,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到中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与此同时,一些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敏感的行业(如软件业,影视业,制药业等等)也因得不到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难以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

  换一个视角,如果中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能够更严格的话,肯定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愿意投资于技术研发,更多的国外企业愿意把研发基地设于中国,更多的海外优秀技术人才愿意回到中国进行技术创业,更多的对知识产权比较敏感的行业得到繁荣的发展。这些无疑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实力也因此而显着增强,而中国经济在将来用尽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之后,还可以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而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总之,换一个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我们会意识到转轨中的中国经济所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新的增长空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将会一帆风顺。我们在强调改革开放所提供的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也许可以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更为乐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也不必那么畏手畏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11-18 10:45 , Processed in 0.0423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