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还在蔓延,生活还要继续。 在奶业大企业一番“忏悔”之后,在一番标注没有添加三聚氰胺之后,在牛奶大规模的降价之后,“消费者”蜂拥购买牛奶的景象果然上了电视镜头。 但奶业“中毒”引发的反思不应停止。 中国企业史的观察者有一个特别的困惑,在“企业公民”于中国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企业家张口闭口大谈“社会责任”的今天,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却在履行自己面对消费者的最基本义务上这么倒退?为什么“中国制造”“中毒”的范围反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如果说以前还可以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塞责,可如今有多少企业领导人冠上了MBA或EMBA的头衔?!有多少企业在“企业公民”榜上赫然在列?!又有多少企业挂上了“中国名牌”?! 这是一个太过剧烈的反差。最终让人叹息,在眼花缭乱的各种“证书”背后,中国企业本质的进步有限,中国依旧缺乏那种以坚定的价值观追求卓越的企业。 对此最感痛心的时候,曾经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为什么缺乏世界级的企业,就是因为中国缺乏“世界级”的消费者。这个“世界级”当然是把中国的“消费者”与欧美、日本的“消费者”放到一个层面比较。难道消费者还有什么不同? 我们直击的都是中国商业环境下的商业本身。那么,“消费者”遭遇这么重大的商业“公共侵害”,他们为什么不上街?为什么不打“官司”?为什么几个星期之后,就“宽恕”了企业的“罪行”,放心购买,这难道不是“姑息养奸”? 商业从来不可能只是商业本身,它最终是在一种政经结构之中。市场中所说的“消费者”,转身就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他们本身就是在缺乏权利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的“不成熟”,本质在于他们权利的“不成熟”,在于他们实现权利的“不成熟”。 这也是中国市场原始积累的一个秘密。所以,中国商业的进步,一定是与中国社会权利的进步是一体的。 但这样的进程,基于现实的观察,在当下的环境中可能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有本质的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