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上海证券报》,2009年1月12日A1理财版。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启动后的第一个月,全国财政在去年11月出现了1461.63亿元的赤字。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3492.4亿元,财政支出5254.03亿元。如果把全国财政收入中的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单列出来,剔除一次性增收因素按照同口径比较,中央财政收入在去年11月下降了15.8%,大大超过了全国财政收入7.3%的下降幅度。
这不是一个月的偶发性下降,可能是赤字财政时代的开端。中国的经济结构有一个特点,国有经济(特别是央企)是纳税主力,民营经济是就业主力,所以中央本级财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要特别关注。扩张性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保增长”的目标,而增长速度的下降在今年会更加明显。“保八”的目标势必要求有更高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放缓又必然导致财政收入更大幅度的下降。因为支出上升、收入下降,量入为出的稳健财政将让位于透支未来的积极财政,其结果必将是赤字财政和举债扩张。赤字财政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教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书名就体现了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用利率调节存量,用货币调节增量。所以,如果说“保增长”的目标是保就业,在降低利率的刺激力度不够时,就需要增发货币,赤字财政,举债扩张。
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有两大困难:第一是不知道中国的实际失业率有多高?第二是不知道政府的真实负债率有多高?而这两个数据却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所以,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其实是模糊数学,有时只能从宏观政策基调来判断未来的趋势,也就难怪经济学家们经常只能是宏观政策的解读者了。从宏观政策的基调看,当保增长目标排在首位的时候,就等于说失业率已经大幅度上升了。根据2007年的统计公告数据,我国城镇的登记失业率是4%,失业人员830余万人。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推算的中国2007年估计失业率为9.4%。这两个数字之间一定有关联,若将其对应比例作为参考,可以取中间值作为中国的“实际失业率”。
众所周知,2007年我们不担心失业问题,政府主要关注通货膨胀,所以在年底提出了“反过热,反通胀”。从去年11月开始,宏观政策的基调改变了,变为“保增长、保就业”。这就要特别关注失业率的变动。那么实际失业率会有多高呢?我想至少是高于2007年的登记失业率和估计失业率。如果2009年中国城镇的登记失业率预计为6%,那么估计失业率就可能超过14%,实际失业率可能超过10%。国金证券的宏观经济分析师杨帆博士计算了中国的劳动人口与就业的关系,提出“人口红利”将在2009年转变为“人口压力”,失业问题会在未来长期困扰中国经济,也就意味着赤字财政不会是一个短期的政策。
从罗斯福总统在美国推行“新政”开始,赤字财政已经不再是洪水猛兽。在经济学的基本教义中,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最大的差别之一就是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在亚当斯密看来,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只会破坏市场机制,所以他把政府的经济职能限定为“守夜人”,不参与日常经济活动。凯恩斯不同,他以追求充分就业和创造有效需求为目标,论证了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的合理性,从而改变了现代政府的功能定位,创造了经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使政府从“守夜人”变成“职业人”,推动了经济政府的职业化和通货膨胀的产业化。但是,经济政府的职业准则除了充分就业之外,还有适度通胀。以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职业,必须同时遵守经济政府的职业道德,那就是“适度”。要通过政府的自律和外部的监督来达到“适度”通胀的目标,否则就可能在追求充分就业的合理目标之下,超越经济政府职业化的道德底线,以通货膨胀变相掠夺居民的合法财产。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可以称为市场的原教旨主义,凯恩斯经济学则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前提的。如果不是由于经济萧条造成了大规模的失业,罗斯福总统也不会有机会推行“新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不会成为主流经济学。所以在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后,远在英国的凯恩斯先生12月在《纽约时报》发表致罗斯福总统的公开信中说:“提高物价的正确方法,是提高总购买力以刺激生产,而非其他方法。答案是:赤字开支”。尽管有许多批评和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拉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已经被实践多次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也必须看到,创造就业的政策同时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充分就业和适度通胀是同一政策体系的两个方面。
面对超过10%的失业率,面对持续上升的负债率,政府的自律和执政的透明是政策达到“适度”标准的重要保证。或许我们也应该学美国一位企业家所做的那样,现在开始把“国债钟”高高挂起,在举债刺激经济的同时,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