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被引爆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向全球各个角落蔓延,其影响之大出乎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预料。全球的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剧烈动荡,实体经济也日益显现大幅下滑的态势。 尽管各主要经济体的政府均采取了力度前所未有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挽救经济金融危局,但全球仍为一片担忧甚至悲观的情绪所笼罩。时值新旧之年交替,如此关口的中国经济格局和政策,对于诸项关键问题的立场,需要慎思而动。 今天紧缩,明天通胀 次贷危机的隐患,是由90年代末网络科技泡沫破灭后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致的流动性泛滥所种下的。而为了解救危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府除了财政救市和刺激外,也都一改危机前的紧缩风向,争相通过降息、调低存款准备金比率、直接增加信贷规模等各种举措向市场注入巨额的基础货币。 而2008年9月中旬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已膨胀了一倍以上。从短期来看,此举为了防止实体经济过快滑落,似无可厚非。但从长远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目前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心,或者因为自救需要增持流动性,商业银行惜贷现象显现,同时利息的下调通过抑制银行收取的风险溢酬,又进一步加强了银行的惜贷行为。这种惜贷行为,通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比率上升,使得货币乘数相应下降,造成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还没有相应的暴增。 但是,一旦危局缓和,各国中央银行不能够及时收回流动性,这些投放出来的基础货币势必会转化为巨额的货币供给量,届时势必形成全球的流动性泛滥,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资产泡沫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历史经验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是必需的,也是有效的;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制止经济衰退的效果则是有限的。从中国目前的局势来看,尽管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连续三次进行双降、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五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不足55%,惜贷现象凸显。 因此,在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又存有引爆下一轮通胀和资产泡沫之虞的状态下,我们应该对货币刺激持谨慎态度。 重回老路实为不智 受这一轮冲击影响最大的企业,无疑是外需外贸部门。为了防止该部门过快滑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震荡,中国政府今年下半年来三次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放慢了人民币的升值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