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恶化以来,一向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市场运行的美国政府先后对“两房”、AIG、花旗银行等巨头进行接管或注资,实质上是采取一种只做不说的“国有化”手段 根据最新的报道,由于在白宫“大限”之前未能获得所有债权人的同意,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4月30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完成旨在使该公司避免被清盘的大规模重组计划。在克莱斯勒未来的股权结构中,相关交易完成后,UAW(美国联合汽车工会)的医疗管理机构——志愿员工受益人协会(VEBA)将持有新公司55%的股份,而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将按比例持有合计10%的股份,其中美国政府将持有8%,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持有2%。而作为克莱斯勒原先最大的股东,瑟伯罗斯(CERBERUS)将放弃其所占有的80.1%的股权,同时也放弃克莱斯勒与其的20亿美元债务。两年不到的时间,这家私人股权公司在克莱斯勒身上损失了近100亿美元。 在我们看来,克莱斯勒破产重组案的这些细节无疑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UAW成为克莱斯勒最大的股东,而私人投资者瑟伯罗斯巨亏100亿美元后黯然离场,什么也没有得到!这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国有化,即美国政府掏钱,工会成为最大股东,克莱斯勒成了政府支持下的集体企业。此外,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庞大赤字预算“救市”计划的背后——实际上是奥巴马的“社会主义理念”,奥巴马效仿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主导经济,监管经济的做法可能正在卷土重来,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味道。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一反自由经济理论推出新政,要求落实三个R,即救济方案(Relief)、改革方案(Reform)和复兴方案(Recovery),采用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加大财政投入的方式。“罗斯福新政”使得美国政府全面干预国家经济,掀起了一轮国有化的浪潮。罗斯福上任100天内就接连出台15个法案,并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以13亿美元购入了大约6000家银行的股票。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发现,“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国有化手段主要是用“许可证制度”和单独的审查来促使大批面临倒闭的银行重新开业,在这个过程中扶持有活力的、淘汰崩溃的,当时美国政府几乎没有直接接管或控股国内的大银行,更别提去掌控汽车产业了。 可见,奥巴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国有化做法显然已大大超出了“罗斯福新政”,美国汽车产业正在步银行业的后尘,银行国有化也并无弱化的迹象。近日,奥巴马在美国《纽约时报》周末副刊5月2日刊登的专访文章中说:“华尔街仍将是我们经济中大的、重要的一部分,像(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但不会成为我们经济的‘半壁江山’。在过去10年中,金融业利润在我们所有的利润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