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在A股上市依然会采用中国式改革的典型路径,审慎推进 在国务院提出上海要在2020年成为国际金融及航运中心之后,近日,上海向该中心变身的努力又有所升级。上海当地政府推出多项跟进措施,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要尝试建立国际板,适时引入包括红筹公司在内的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 事实上,在深交所停止发行新股,转而筹备创业板之后,上交所在国内证券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2006年以后,随着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等一批巨型国有企业回归A股市场,A股市场曾经创下了融资额全球第一的纪录。但另一方面,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却不合理,组成A股庞大市值的仍主要是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反映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所表现出的活力,也完全无视另外一个现实,即不断本地化的跨国公司同样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过程还在加快,同时跨国公司日益本地化,跨国公司不仅把中国作为生产制造基地,也作为目标市场和承担一部分研发的功能,在普通中国消费者看来,可口可乐、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就其熟悉和密切的程度而言和本土公司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A股市场如果想真正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指示器,进而成为全球主要的证券资本市场,就需要包括一定数量在华跨国公司。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联合利华就表达过希望在A股上市的意愿,此后还有多家跨国公司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在A股上市资格稀缺和相关法规缺失的情况下,最终都不了了之。不过,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却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催化剂,中国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地位凸显,外资企业在A股上市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中方同意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而5月11日,在伦敦举行的中英第二次经济财金对话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中国再次重申同意符合条件的境外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形式在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汇丰控股表示希望能在上交所尽快挂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