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改头换面、转危为安,再度玩起了捂盘、涨价、追逐地王等游戏。尽管楼市依然是一派繁荣景象,专业人士认为,楼市时刻都有风险。从寒冬的哀号到盛夏的狂欢,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背后又隐藏着那哪些致命的风险? 短短半年间,房地产行业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绝地大逆转。 2009年1月上旬的某天,在广州富力地产2777.HK总部,一场气氛紧张且压抑的会议正在进行。在严峻的形势下,压缩开工面积、合理安排资金、勒紧腰带过苦日子,是这次会议的主题。这是一场事关富力能否安然度过灾荒之年的动员大会,包括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在内的公司的“一到五把手”全部都参加了这次会议。 2008年12月初,富力的股价已经跌倒历史最低点的2.29港元,富力地产大幅度裁员引发员工不满。由于前两年的高价拿地,以及大量资金沉淀在商业物业上,加之国内住宅商品房销售回款的剧减,富力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资金链最紧张的房地产公司之一。截至2008年底,富力地产的负债率已经高达123.8%,成为各大基金抛售的对象。 但仅仅是3个月之后,情况开始发生改变。一季度富力销售额达61.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0%,并创下历史最佳季度销售业绩。“4月份我们又在总部开了一次会,只有各地公司的一二把手参会,这次会议基调轻松多了。”富力地产执行董事、华东区总经理吕劲说,“‘小阳春’的回款情况出乎意料,一些在1月会议上决定停下来的项目在这次会议上又决定动工。” 又过了三个月,局面好得完全超出富力的预期。截至2009年6月底,富力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28.3亿元,2008年富力的销售总额不过160.2亿。有上百亿的销售回款在手,危险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6月底,富力的股价重新回到17元的高位,几乎是7个月前股价的8倍。有了底气的富力开始在土地市场上有所行动。5月22日,富力以10.22亿元的价格拍得了北京广渠门10号地,楼面价高达1.6万/平方米,与底价溢价近200%,成为2009年北京的首个“地王”。 短短数月,富力完成了从资金链紧张的风声鹤唳到全身而退、转危为安、转守为攻的跨越。 富力的转变是大多数房企这半年来的一个缩影。一季度并非只有富力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大大小小的开发商都有斩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楼市成交金额和成交面积同比增加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