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模式的秘密 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五粮液关联交易的最大制造者,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公司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模式。 在管理层薪酬激励上,2008年茅台股份董事长薪酬高达193万,而五粮液股份董事长唐桥的年薪仅为7.7万元,五粮液股份17名高管的年薪总和还不及茅台一位副总。今年9月11日,唐桥逆势买入2万股自家股票托市,其45万元的资金来源就引来了市场的一片质疑。 对此,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茅台管理层是由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评出的薪酬标准,而五粮液的高管则是国资管理部门指派的“管理干部”,其薪酬标准自然要跟同级别的政府官员而非市场化经理人看齐。 如果说薪酬差异还只是表面现象的话,那么在经营模式上的影响则更加微妙。 在市场中有着“白酒双雄”之称的茅台和五粮液有着明显不同的市场策略:茅台在限制产能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国内利润率最高的白酒上市企业;而五粮液则在上市后的十多年里不断扩张产能,投入近60亿元进行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最终形成了40余万吨的年生产和包装能力,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白酒企业。 在五粮液集团的宣传材料上宣称,集团拥有40万吨产能。但事实上,集团除了下属保健酒厂之外,再无其他白酒生产企业。换言之,这40万吨产能的大部分应属五粮液股份公司所有。 但在这40万吨的产能中,仅有不到一万吨的一级酒能够在加工后以“五粮液”的品牌投放市场,而其余生产出的质量各异的酒类,则被冠以各种不同的品牌名称,由独立经销商推向市场。 五粮液也因此而形成了独特的“双轨制”营销模式:一方面是上市公司以获得集团无偿授权的“五粮液”、“尖庄”、“五粮春”、“五粮醇”等四大品牌为主体的自主品牌营销;另一方面则是由五粮液集团所主导的,被市场称为“五粮液式OEM”的买断经营模式。 在五粮液厂区门外的财富宾馆B座,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家“品牌总经销”,其中既有着像“金六福”这样广为人知的品牌,也有着不少知名度不高的商标,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包装上均打出“五粮液股份”或“五粮液集团”出品的字样。 其中一家经销商向记者介绍了“代理品牌”的运营模式:首先经销商将自己注册的品牌商标无偿转让给五粮液集团的品牌部门,然后以“总代理”的身份向公司订制所需的品牌酒数量,并通过自己的营销渠道定价销售。在这其中,五粮液所扮演的实际上是“代工工厂”的角色。 据媒体报道,在2003年前后的高峰期,五粮液麾下的这类子品牌达一百多个,至今仍然保留着五六十家。而这一代工模式的微妙之处在于,由于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五粮液”品牌,因此集团即使生产和经销这类品牌,也并未违反股份公司上市时集团所做出的“不进行同业竞争”的承诺。 据记者调查,这一代工模式所生产的各类子品牌中,既有股份公司代工生产的,也有集团属下保健酒公司代工生产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包装上冠以“股份公司出品”还是“五粮液集团出品”的字样。据经销商介绍,五粮液集团所代工的产品,除黄金酒外,还包括其他二十多个品牌。 在五粮液股份2008年的年报中,记者并未看到对自有品牌或代工品牌,集团业务与上市公司业务之间的分别表述,仅简单地列举“高价位酒”主营业务收入59.36亿元,毛利率66.73%及“中低价位酒”收入18.79亿元,毛利率16.65%。 而五粮液股份去年的五粮液系列酒销售总量仅有7.58万吨。如果联想到五粮液集团宣称的40万吨年产能,那么,这就意味着,有30多万吨的白酒是通过代工模式生产的。而由于集团掌握着这些代工酒的定价权,很难保证五粮液股份公司分配到了合理的利润。 而在自主品牌的销售方面,今年4月于香港上市的银基集团在上市公告中透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作为五粮液的主要经销商之一,银基集团上市前95%以上的收益来自五粮液系列酒的销售,可以说是完全作为五粮液的经销商独立上市。 其上市招股书中显示,公司销售五粮液的毛利率高达60.34%,甚至高于五粮液2008年54.69%的平均毛利率。而在上市前的2008年度中,银基集团在五粮液系列酒的销售额高达13.8亿港元,其中出口销售额近7.3亿港元.。 然而对照同期的五粮液股份年报,公司2008年的主营收入中,国外市场仅占1.6亿元,作为五粮液出口经销商的银基集团,如何获得五粮液股份国际市场业务4倍以上的销售收入? 上市文件中同时透露,银基集团代理的五粮液系列酒中,出口部分是从五粮液集团下属进出口公司购买,而内销部分则从上市公司下属的供销公司购买。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经销的五粮液毛利率不超过30%,由此倒推,银基集团在五粮液的出口部分所获毛利在100%以上。 一种未经证实的市场猜测是,银基集团以出口名义,通过集团下属的进出口公司低价进货后,再偷偷在国内市场销售,从而获得超高的利润。 南方周末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以上问题正式向银基集团提供了采访提纲,但银基方面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