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大规模扩容,拟上市企业于IPO前引入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作股东渐成一种趋势,由此形成一道IPO前关联交易显形化。从实业经营来说,上下游利益“捆绑”运作,实现产业链共赢——格力经验已证明其对经营稳定、业绩提升大有裨益。但对上市进程而言,显形的关联交易也将迎来异常严格的审核要求,不少企业便因此未能如期走完IPO之路。 7月14日成功过会的深圳立讯系一家典型的寄生型企业——创始人是富士康员工,独立创业后主要为富士康代工连接器。据招股书披露,公司上市前低价引入了一家下游客户为股东,该公司老板正是郭台铭之弟郭台强。 再往前溯,类似深圳立讯的比比皆是。6月10日挂牌的棕榈园林,2008年7月引栖霞建设、滨江控股入股,两公司系棕榈园林重要的下游客户。 最为典型的是7月8日挂牌的金刚玻璃,该公司2008年2月引入南玻集团和南玻香港入股,而此两者竟分别是公司最重要的供应商与客户——即公司将上下游的利益均“捆绑”在自己的IPO战车之上。 “捆绑”战术对提升业绩效用如何?以棕榈园林为例,公司2009年与栖霞建设、滨江控股的合同金额便从上一年的3482万激增至1.93亿,贡献大量利润;再以金刚玻璃为例,公司07年还没有与南玻进行购销业务,2008年入股后两者的合作便与日俱增,一跃成为公司最重要的产业伙伴,对业绩提供主要支撑。 但同时,因为引资入股也使原本合作方荣升为关联方、两者间的购销交易也需按照关联交易履行特定批准程序,接受证监会严格的关注与审核。 如棕榈园林、金刚玻璃等公司的法律意见书便记载了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后者严格要求保荐机构就关联交易是否履行正规程序、定价是否有失公允、有无不恰当的利益输送及对关联方的重大依赖、是否影响发行人独立性、未来规范关联交易的具体安排等内容进行详细核查与说明。 对此,保荐机构也一再通过对比非关联交易情况等方式、用大段篇幅论证关联交易公允性、发行人独立性等结论。但不少公司仍因此被拒于资本大门之外,典型的如西安隆基被否,该公司被疑延迟执行定价显失公允的关联销售合同以虚增利润,此前还有南京磐能、安得物流等等。 “规范关联交易一直是证监会的施政纲领与监管重点,因此对IPO前引上下游入股的企业会里也是重点关注”有不少保荐人向记者表示,“但以目前案例总结,尚无法精确把握住监管层的审核口径。” 另一方面,撇除市场对突击入股的诟病,从监管成本与治理风险的角度看,与深埋隐患的IPO式去关联化相比(参见本报7月13日刊发的《IPO式去关联化难御隐性治理风险》),引入上下游伙伴以实现关联交易显形化仍优于保持隐形化。毕竟可见的“路障”总比不可见的“地雷”容易躲避。(郭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