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信部公布的2087家企业名单中,从电话记录看,只有25.9%接通了电话。在本报实地调查的59家企业中,有44.1%的企业2010年前已关闭。
真相的距离
佚名
8月初,工信部向社会公布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后,本报编辑部就不断得到反馈说,这个名单如何“注水”,如何可能存在各种虚报;而我们经过一个简单抽样调查后,决定较一次真。
毛泽东曾说,世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为此,本报17位记者则通过电话采访,核实18个行业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涉及的2087家企业存在与否、淘汰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同时,本报14位记者分赴全国各地,重点是那些记者电话联系不上的企业比较密集的地区,实地抽样调查这些名单中的50多家企业。
前后历时近一个半月,调查反映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心。仅本报记者实地采访的59家企业中,早在2010年前关停的就有26家,占比44.1%。2087家中还有多少这样的企业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的电话记录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25.9%的企业接通了电话(具体数据见A16版)。
淘汰落后产能往大了讲,它既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大举措,更是促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而往小了说,每个人生活的环境质量都与这些落后产能的切实淘汰与否紧密相关。
本报希望通过调查,使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呈现,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使政府的财政奖励真正发放给“当时符合审批程序,但现在又需要淘汰的,还在生产经营的企业”,以便该项工作真正收到实效。
当然,我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很多问题还没有确证,譬如虚报产能到底有多严重、早在2010年前就已拆迁完毕的企业有多少家?那些并不知道自己上榜的企业能否最终拿到财政奖励?误上淘汰榜的企业如何处理?
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和我们一起把监督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