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81|回复: 0

邮市显露复苏苗头 宝木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5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6905
发表于 2013-12-26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邮市显露复苏苗头 宝木 
从邮价的对比分析,2009年是自2005年以来市场表现最强的一年,不少邮品在这一年创出历史新高,一些邮票则出现价格翻番的强劲走势 

  2009年已经逝去,许多集藏者、投资者和邮商纷纷盘点一年来邮市的表现。尽管大多数人均将过去的一年邮市视为低迷之年,更有甚者则认为市场已呈现熊迹。确实,从全年邮市人气、成交变化等现象来看,上述看法非常贴切,因为全年邮市仅在牛年春节前后出现一波局部炒新行情外,其他时间均处于低迷调整中,因此说2009年的邮市低迷并不为过。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近年来发行的新邮表现,而是审视全局,那么笔者要说的是,2009年的邮市绝对不低迷,相反已显露复苏的苗头。

  新邮炒作大幅降温自1995年开始,邮市陷入“逢新必炒”的状态,且无论市场强弱如何,炒新痼疾难以改变。虽然2009年的牛年春节也出现一波新邮炒作,但其主要对象却是发行了2─5年的次新邮,而且这波短暂炒作依然疯狂,诸如“会徽和吉祥物”不干胶小版张、“甲申猴”全张票和小版张等品种都在快速攀升后创出历史新高,无奈炒作新邮的市场号召力大不如以前,因此这些被炒作的品种往往在创新高后就陷入孤独的境地,最终在下半年庄家出逃下演绎了一出令人惊心动魄的跳水行情。

  不过炒新潮在2009年还是消失了,这恰恰是10多年来大量炒新者在高位套牢中领悟到资金损失的惨痛教训,自然矫枉过正的结果就是2009年新邮弱势毕现。全年所发行的新邮几乎没有出现像样的炒局,即使如“国庆60年”和“世博会”这样的重要题材,或“唐诗三百首”这种标新立异的小版张等热点品种,都没有引发市场的炒作热情,这在往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老票走强思路变2009年邮市不低迷的主要表现之一,集中在1991年之前发行的“老”邮票上。从2009年4月份开始,随着JT早期小型张的价格不断攀升和重要风向标“庚申猴”邮票的持续创新高,邮市逐渐形成了弃“新”宠“老”的投资思路,并在10月份之后形成了真正的嬗变。尽管JT小型张在8月份之后步入了调整,但从价格的比较来看,回调幅度仅2成,而全年JT小型张升幅达59%,价格由1.7万元攀升到2.7万元,属于近年来非常骄人的升幅。

  与此同时,JT邮票也同步上扬,尽管整体升幅在20%,不及小型张的涨幅,但不少品种依然有超过50%的涨幅,如第一轮“虎年”生肖票从0.5元攀升到1.2元,“钢铁工业”由8元攀升到18元,出现翻番表现。而“奔马”、“红楼梦”、“京剧旦角”和“金鸡”邮票的升幅超过50%,市价分别从90元、80元、75元和11元分别上扬至160元、125元、130元、22元,至于涨幅在30%左右的品种超过70种。如此,全套JT邮票从年初2.8万元攀升到4.1万元,涨幅为46%也不足为奇。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JT邮票的价格在2009年底已突破1997年邮市出现的高点,并创出历史新高。如“庚申猴”邮票攀升到让人惊讶的5200元,“奔马”、“红楼梦”、“从小爱科学”、“荷花”小型张也同样创出了2800元、750元、8600元和1350元的历史新高。另外,“四届人大”、“妇女榜样”、“贺龙”和“铁路建设”邮票在1997年的最高价格分别为140元、14元、3.5元和25元,但2009年底的市价已创出了175元、22元、6元和26元。

  由此,JT票再度成为邮市的中流砥柱,这令市场从过去10年的投机氛围中回归到理性价值投资范围。值得留意的是,发行于1949─1974年的老纪特邮票、文字和编号邮票也同样出现上涨,价格分别从年初的15.5万元、6.5万元和5200元上扬到年末的18.8万元、7.9万元和7850元,涨幅分别为21%、20%和50%,表现不俗。

  “产品票”大放异彩2009年邮市不弱的另一个主要亮点,出现在“产品票”上,一些涉及人物、国庆、建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题材的邮票价格均现上扬,而生肖邮票的走热,同样带动了绘画艺术、古代文明、古典文学等题材邮票的攀升。

  步入2009年后,过去人见人弃的编年邮票也因“产品票”吸纳缘故而呈攀升势头,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1998年发行的“周恩来诞生百年”套票,该票年初价格仅3元,依然属于打折票(面值4元),但到12月末其市价已攀升到12元附近,全年升幅高达300%,2001年发行的“迈入新世纪”套票价格也上涨到18元,升幅同样翻番。

  统计至2009年底,1992─2005年发行的编年邮票中已有60%品种回升到面值上方,其中受“产品票”需求而上扬的就达7成,约占整个编年邮票的40%。以至于不少集邮者惊呼,编年票也在“产品票”影响下也开始“咸鱼翻身”。
(宋琛,笔名宝木,资深邮币卡市场分析人士。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撰写邮文,着重对邮市的分析和研究,迄今不辍。研究出邮市歇夏期和周期变化特征,并以此为据正确预测出1996-1997年的邮市高潮。在国内大量著名集邮报刊上辟有专栏,已发表超过500万字的文章,著有《邮品投资实战技巧》和《地铁卡鉴赏与收藏》等书。目前为《中国集邮报》等报刊的特约专栏作者,并担任“地铁卡集藏沙龙”协会会长和该会“地铁卡集藏”会刊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11-1 16:31 , Processed in 0.0388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