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开放与衍生化应当更加审慎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是谁?华尔街的投行说:“房贷银行首当其充,因为房贷银行利欲熏心,它们无休止地降低房贷标准,任由无历史信用或是信用低下的人随意借贷,这才是问题引发的根源,凭什么要华尔街来替它们买单?”然而,美国银行家们则认为:“华尔街才是罪恶之源,这里的投行利用‘证券化’作为赚钱的机器,无限度地放大了房地产泡沫和房贷风险,从而连累了美国的银行业。” 其实,旁观者都清楚,无论谁是谁非,都是金融机构(包括房贷机构和投资银行)无节制“贪婪”惹的祸,它们为了一己私利,“今朝有酒今朝醉”,却将绵绵风险置之度外,究竟这是谁的错?银行的错?投行的过?中国的政府和银行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一)幸运:银行业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绝对主体 众所周知,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其主要特征是:证券化程度高、市场规模庞大,而且国际化程度极高。无论是现货市场(股市、债市、基市),抑或是远期市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美国都是世界上最发达且规模最大的市场,因此,在美国,证券市场在美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相反,美国传统的银行业地位正在不断下降,例如,目前,全美银行业总资产尚不及共同基金净资产,更不及国内股票总市值的1/2。对美国人来讲,美国股市几乎已变成美国经济的全部,甚至更重要!在美国,“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是绝对的真理!因此,在美国历史上,一次性倒闭数十家银行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今年美国已有14家银行倒闭),但股市却一定不能倒! 相反,中国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由于股市发展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对外开放程度也不高,因此,中国银行业仍主宰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绝对份额,中国银行业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战场,而且也成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2008年第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为57.7万亿元人民币,它是中国同期股市总市值(17万亿)的3倍多,更是基金业净资产的数十倍!这便是“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银行仍占据中国金融业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在中国,银行是绝对不允许轻易倒闭的! (二)荣幸: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谨慎态度是负责任的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除金融业外,其他行业基本上已是国门大开了。比方,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庞大的外贸顺差、外汇储备,还有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之高,而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正在进一步被强化。然而,唯有金融业至今仍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进程中的最后一个堡垒,而且是最为坚固的一个堡垒,这是中国政府审慎的、负责任的英明决策。 准确地讲,中国金融业一直是在审慎的态度中对外开放,而且是循序渐进、积极主动的。比方,中国用QFII引入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来华投资中国证券市场;同时,也通过QDII鼓励中国机构投资者到境外市场适应环境、学会国际投资技巧。此外,还包括在国有控股的上市银行中引入大的境外战略机构投资者,让国有大银行尽快地适应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还有尚未成行的“港股直通车”计划,这是让境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一步,也是让大中国证券市场一体化的有益尝试;还有让境外优质上市公司来华挂牌上市,这将是一种全新的、有益的尝试。 今天看来,中国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以及审慎的对外开放的步骤,是值得我们庆幸的。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阻断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直接冲击。 (三)庆幸:中国没有高级的金融衍生产品 美国是世界上衍生产品市场最发达的国家,世界上许多最先进、最高级的衍生产品都是出自华尔街及美国投行之手,它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众所周知,衍生产品是一把刀,它既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砍人;金融衍生产品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对冲交易、套期保值的工具,同时也可以用来充当纯粹赌博、“赌行市”的工具或手段。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美国发达的衍生产品市场既为美国证券业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同时也为美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埋下了不小的祸根,尤其是在房地产信贷市场上,美国人不仅创造了“次级贷款”的新风险,同时还创造了“反向抵押贷款”的神奇理念,美国人更以其超人的智慧创造了“贷款证券化”的怪物,这些东西一方面无限制地放大了银行放贷的规模和风险,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催化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泡沫。 然而,中国没有金融衍生产品,中国没有过多准入美国衍生产品市场,因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四)侥幸:中国银行业的“次贷”比例不大 可以肯定,2000——2005年,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过程之中,美国银行业与华尔街的投行均立下了“汗马功劳”,二者之间配合默契、功不可没。一个负责制造“次级贷款”,一个负责制造“次级债券”,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发财。在这一场灾难性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它们地位相对、作用相当,二者也用不着相互指责,大打口水仗已是徒劳无益。 在美国,房利美与房地美作为联邦政府名义上担保的专业房贷机构,它们始终是美国房贷与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放大器,它们既将美国的次贷做大,更将金融危机做大,最后也做掉了自己。2008年初,美国房地产总市值达12万亿美元,其中,超过5亿美元的房地产市值却是掌握在房利美与房地美手中。尽管房利美与房地美是美国房市泡沫和次贷危机的最大“替罪羊”,但源头依然是美国人的过度信用消费及银行放贷门槛的降低。 2003——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泡沫化,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银行业的“无门槛”按揭放贷。众所周知,过去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主要依赖于争抢优质客户而带来的存贷利差及服务收费,近几年来,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优质大客户早已瓜分完毕,尤其是中小银行急需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悄然启动,房地产放贷逐渐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眼中的一块“肥肉”。应该说,这种观点在中国房地产刚刚启动的2000年前后的确是对的。 然而,当2003年全国人民开始觉察到房地产的投资价值时,“全民炒房”成为一种时尚,有的家庭拥有三五套住宅已是极其常见的事情,就像一个家庭可以拥有4部小轿车一样简单而容易,甚至有的炒家手中拥有数十套或数百套住房待价而沽,当然,也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工作不到两年就开始按揭买大房,这时,房价开始暴涨,甚至连年翻番,大家开始排队买“期房”、“抢购”;这时,房子不再是住的,而是用来“炒”的,或“赌”的;这时,我们的所有银行也参与了这场赌房市的“盛宴”,它们为了争抢房贷客户,不惜借用“传销”手法,利用职工及亲属关系低门槛拉客户,有的甚至直接大肆宣传“零按揭”、“零首付”,还有的银行借“转按揭”之名大搞“次贷”之实,银行之间在房地产信贷市场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破坏性竞争,并直接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推向了危险的边沿。应该说,正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给我们注射了一针“镇静剂”,给我们服了一剂“安眠药”,它让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渐清醒过来。这是中国银行业的侥幸与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