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国制造(一):面临淘汰?】提到了工厂老板Peter,我想先谈谈他是如何发迹的,在续篇再谈类似的工厂老板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从一无所有的打工仔变身为厂老板,Peter的发迹故事虽然没有任何激动人心、可圈可点的情节,却有可歌可泣的奋斗故事。 1987年,Peter高考失败,贫困的家庭以及四个弟妹不允许他复读。Peter原来想通过考取大学来改变自己和家里的命运,现在大学读不成,Peter只好去打工。 刻骨铭心的第一份工作
Peter说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改变了他的人生,那种艰苦、枯燥、绝望让他刻骨铭心,在日后的生命历程中,他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再难他都觉得小菜一碟。他面对困难的口头禅是“长江黄河都跨过去了,这些小溪小流算什么”,Peter的“长江黄河”就是指他的第一份工作。 高考失败的Peter随着村里的人到福建龙岩,第一份工作是打石头、挑石头。 每天天刚亮,Peter随采石队伍进石山,掌锥,打石头,挑石头,干到天黑。没过三天,他的双手就磨满了血泡。回到住处,光是洗脸、清洁就要费半天功夫,因为从头到脚都涂着厚厚一层石粉。 Peter第一个月领到450元工资,扣去生活费100元,他挣到人生的第一笔钱350元,这样的生活过了整整三个月。 Peter没有细说那三个月自己都想了些什么,只知道三个月的打石生涯让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
刻苦的打石头工作(网络图片)
你觉得值多少就给多少 春节回家后,Peter随同村的人来到广东东莞。 虽然有高中文凭,但Peter找了一个月工作都没有人要。 工厂都要熟手工:你会车工吗?你会啤工吗?你会工模吗?你会开料吗?制衣厂,皮具厂,五金厂,各种工厂的大门都将Peter拒之门外。 Peter在一个做主管的老乡宿舍打个地铺睡了一个月,老乡也逐渐露出不高兴的脸色。 终于有一天,Peter来到一家台湾树脂工艺品厂见工。 老板问:你会做什么事情?Peter说:我会画画。 老板又问:你想拿多少工资?Peter回答自己没有要求,等做了一个月事情你觉得值多少你就给我多少。 劳动法的最低工资 Peter说,他当年能够进台湾厂,就是因为没要求,台湾老板觉得他很有自知之明,就给他一个机会。当时有老乡说他傻,万一做了一个月,被老板一脚踢开,不是亏了吗…… Peter觉得老乡的想法很有问题,如果你有价值,能帮老板赚钱,谁会踢走你?老板都不是傻瓜。 他很反感别人说老板都是靠剥削工人发的财,他说自己完全是靠“剥削”自己发的财,开厂十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到半个月,每天劳心劳力,连睡觉做梦都在想怎么解决工厂的问题,比劳模还劳模。 很多打工仔只是手脚累点而已,但心一点都不累。很多人都骂老板榨取员工,Peter觉得老板也常被员工“榨取”。 请回来的新工人,什么都不懂,你要找人教他,如果碰到不认真的,怎么学都上不了手,还做错很多货,搞得废品、次品很多,但你还要给他们工资。有些工种是需要做很久才能熟手的,当那些员工在你这里学了很多东西,你帮他付了很多学费后,他就跳槽了。 Peter对劳动法推行最低工资意见很大,也很无奈。他认为一个人的工资应该由他创造的价值决定,旧社会的学徒就是没有工资的,还要帮师傅倒洗脚水,师傅要观察3年才决定要不要教,也正因为这种苛刻的做法,人们反而愿意珍惜,去掉浮燥,学得更好,做得更好。 打磨工的日子 上班第一天,老板让Peter去做打磨工——拿着粗坯坊在简陋的砂轮机磨。磨起的粉尘将整个人笼罩在一片尘雾中,尽管戴了口罩,下班后,整个人还是满脸满鼻孔的灰尘,吸进去多少灰尘已无从得知。 第一个月,老板给了350元工资。又做了两个月打磨工,Peter的工资还是350元。 尽管做打磨工比打石强,但Peter不想一辈子就做个打磨工,就像他从没想过一辈子做个打石工一样。 就在Peter觉得工作枯燥,有辞工念头的时候,老板找到Peter:明天开始,你到板房做雕模工。 那晚,Peter兴奋得灌了自己三瓶老珠江:老板英明,老天有眼啊! Peter在学校一直坚持画画,他曾经为一名女同学画像画到天明,现在终于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了。 从雕模工到产品经理 受够了打石头挑石头和打磨工作的艰苦,Peter觉得做雕模是无比幸福的工作。 Peter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首先打扫好雕模间的卫生,为主管和同事装好开水,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便开始端坐在自己的工作台一丝不苟地雕起来。 夏天,闷热的天气让工人觉得电扇吹出来的是火焰山上吹来的热风,同事们时不时跑进厕所去避暑,去开水间倒水消磨时间,而Peter依然安坐在自己的岗位,不停地雕呀琢磨呀,力争让自己的产品能与原版一模一样; 冬天,四面通透的环境让寒潮袭来时的日子特别让人冷得难受,同事们有的把手藏在裤袋里,有的溜出去其他部门混一混,惟有Peter还是坚守岗位,不断想怎么设计出更多好的产品,雕出更多漂亮的模具。 Peter注意向上司和同事虚心学习,有时得不到正面的解答就自己注意观察和积累,他总是想自己做得比别人要求的更好一些。 来自农村的Peter一直信奉:“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只有自己先不断付出,机会、回报和荣誉才能够得到。 干了一年雕模工,Peter升任板房师傅。又做了一年,老板发现Peter待人处世不错,便派他到浙江宁波开发产品,跟进浙江一带的OEM工厂。 几年后,老板自己组建贸易公司,熟悉市场和产品的Peter做了业务经理。 另起炉灶 1998年,台湾厂已经扩展成一家上万人的工厂,但是订单依然是多得做不过来,很多都要找外面的工厂代加工,Peter萌生自己创业的想法。 最让Peter难忘的是离开老东家的那段日子,创业的冲动战胜了对东家的感恩、愧疚,当Peter鼓足勇气向东家辞行的时候,没想到东家不但宽厚地表示理解,还把部分订单给他做。 Peter感慨地说:我一开始不理解台湾东家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我要成为他的竞争对手,他不但不生气,还给了我很多订单和建议。 Peter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只知道抱怨,只知道羡慕人家,总梦想着一招致富,却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努力。我的工厂这些年进进出出无数人,最高峰的时候曾经几千人,我看不到几个有我当年的影子,能够踏踏实实,把做事当成机会的人。哪些人能成为老板我不一定会看,但哪些人注定一辈子打工,我一眼就看得出来。 如果有这样的人,10年后告诉我另起炉灶,感激我给他学习的机会,我肯定会理解和支持,毕竟我当年也是这样出来的,钱不是一个人能赚完的,就像我现在这样,与台湾东家成为盟友,何乐不为?
后记 这些年我认识不少制造业的老板,保守地说,80%的大陆老板都与Peter有类似的经历(也许是我认识的老板都是差不多类型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从芸芸打工仔中脱颖而出,成为老板,是因为他们不是普通的打工仔,他们通常比普通的打工仔愿意付出,不计较,勤奋。 当然,当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又是另外一些问题和局限,有些能够凭着聪明勤奋克服,有些却始终无法逾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