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2月24日发布《欧洲发展报告(2008~2009)》。该报告称,就整体而言,欧盟“中国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在推动中欧关系加深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给欧洲带来的“挑战”;在注重合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双方的竞争;在双边关系的发展中,更多地关注中国的责任。 报告称,2008~2009年度欧洲掀起了反华波,从“3·14”拉萨骚扰事件,到奥运圣火在巴黎传递中受到干扰,使中欧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前几年全面发展的“蜜月期”跌入几近谷底的境地。其背后的原因是无法用欧洲几个国家领导人换届解释得了的。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已经令许多欧洲人感到不安。重新评估中欧关系成为欧洲国家战略调整的必然。 报告执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弘等人提出,欧盟“中国观”的变化与双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欧洲方面认为,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正在夺走欧洲人的很多饭碗。同时,不少欧洲人觉得,中国经济的成就主要来自违背世贸规则、侵犯知识产权、降低劳工标准等。此外,中国对欧贸易的“顺差”问题也引起欧洲普遍焦虑,欧洲企业反华倾销诉讼不断增加。 基于上述因素,在2007年6月举行的“中欧高级贸易对话”和11月举行的“第十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及第四届中欧工商峰会”中,竞争与冲突之类的关键词出现的频度明显高于以往。 除了经济因素外,欧洲国家“中国观”变化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调整有直接关系。冷战结束后,欧洲国家希望通过一体化重新成为世界的一极,建立“欧洲人的欧洲”,改变处于美国羽翼下的被动局面。然而,这种努力因为立场分裂而遭受挫折。欧盟在国际政治方面作为整体的行动力大为下降。 在上述背景下,默克尔和萨科齐上台后立即调整了本国的外交框架,着力修复与美国的关系,在政治、经济领域重提西方阵营的概念;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本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这种转变被认为对中欧关系有着很大不利影响。【《中国青年报》2月25日】董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