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却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机会 近期,中国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上有不少抢眼之举。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协议的实施有效期为3年。这是中国央行自金融危机以来第一次与其他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 12月19日,中央政府又推出14项措施以支持香港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项是允许香港以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此外香港金管局还与中国人民银行就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和两地以人民币作贸易支付的具体细节作出了进一步的商定和落实。香港金融管理局及银行界均相信,这是人民币在境外使用的重要试验,也是香港发展为人民币结算中心重要的一步。 这两项措施,除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功用及政治功用之外,还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突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更深地参与全球化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人民币成为在国际市场有显著影响力的、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力量通过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反映,就像目前美元和欧元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一样。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很长的进程,从大的方面来看应该分为两步:首先是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区域化,然后再走向真正的国际化。中韩货币互换以及大陆在香港发展人民币贸易结算,就是人民币在亚洲实现区域化的开始。 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一个前提是在国际市场上存在对人民币的需求。中国要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就需要创造人民币的海外需求,建立人民币的海外市场。中韩货币互换协议是以官方形式来确定人民币参与双边货币合作,提供了人民币潜在的国际需求。此次协议之后,中国央行有关负责人还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央行将积极研究与其他国家(地区)中央银行(货币当局)建立类似的货币互换安排。显然,中国央行希望通过多个货币互换协议来加大人民币在参与亚洲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 对于企业来说,人民币在香港的市场扩大则更有现实意义。在人民币贸易结算推出之后,香港的银行可望以此为资本,向企业以人民币开出信用证等融资工具,为内地企业、特别是珠三角一带进出口商提供资金。这将衍生一系列相关的贸易信贷服务,例如信用状、票据贴现及代收应收账等,使香港出现一个人民币的借贷市场,对未来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 未来在香港出现人民币借贷市场,对于香港和中国内地来说都有重大意义。长久以来的资本管制,让中国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双向流动极为困难,此次在香港打开一个突破口,将为中国内地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配置相关金融资源,奠定很好的基础。 短期而言,受限于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要在全球大规模创造人民币需求的难度很大,但中国在某些特定区域创造并扩大人民币的需求则完全可能。事实上,在中国规模可观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已经占有很高的比例;未来,在中国周边及贸易关系密切的亚洲国家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有了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现实需求;在与中国内地存在紧密经济联系同时又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同样存在大量的人民币需求,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进而走向国际化的最佳“实验地”。 人民币的国际化前路漫漫,但征程已经开启,趋势则无可阻挡。2005年,中国已经抛弃了固定汇率制;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金融力量重构的机会,中国政府适时加快金融市场开放,推动人民币走出国门,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