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知本力量”的女博士们在男性占主导的商界崭露头角,展示魅力 “你为什么没有攻读博士学位?” “因为我不想成为第三种人。” “?” “BBS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清华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我不想成为第三种人。” 听到这番自白,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张宏江忍不住笑了,他对面坐的是来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招聘第八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的清华计算机系女硕士毕业生宋睿华。 在中国的公司职场界,流传着一种“学历阴谋论”: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更不要说女博士了。这种奇怪的逻辑是这样推理出来的:学历不等于能力,智商不等于情商,勤于技术想必拙于交际,老掉书袋大概不解风情。 宋睿华一度是这种“女博士恐惧论”者(她最担心的是嫁不出去),但在真正进入公司后,做互联网数据研究员,她见识到其他女博士们无可挑剔的业务与优雅精致的外型,消除了这种偏见,也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联合培养博士生。 剑桥大学计算机著名女科学家Karen Sparck Jones说:“Computer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for men alone。”(计算机太重要了,已经到了不能只留给男人们来研究的地步。)这在商界同样如此。女博士在众多杰出职业女性中尤其特殊,但她们的角色和内心很少受人关注。《中国企业家》采访的七八位公司女博士,多数是理工科背景,由于兴趣或者机缘走上技术或者管理或者创业的迥异道路,包括IBM大中华区CTO徐健、中国GE医疗副总裁陈雁、盛大硬件开发部总监安利群、第九城市总裁陈晓薇、启明星辰董事长严望佳等。 她们当中有人在一家公司一路走到金字塔尖,有人因工作压力过大而选择丁克家庭,有人在妻子和CEO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但共同的是,她们身上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与“无比清晰的逻辑”,这是她们完成比常人更长的求学生涯必备的素质,也是她们后来行走商界最为强有力的支撑。 问题在于,当女博士拥有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说的“文化资本”,并且转化成一种“象征资本”,她们的角色在职场竞争中究竟是被强化还是被消解? 公司里的女博士们是如此窄众,以至于被当作一个特殊群体去关注,而这只可能发生在东方世界。对于这一点,我们遇到的几位“海归派”女博士尤其感同身受。在西方职业化世界,她们并没有感到自己被另眼相看,但回国后,她们往往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异样气场”——这种眼光来自他人,更多是某些历史文化因素。 最突出的差异是,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推动女性职业发展方面做得更成体系。微软内部有针对女性领导者的女性社区,GE有作为志愿者组织的GE职业女性协会,他们致力于培养、吸引并挽留成功的女性员工。不管是“技术女性”还是“管理女性”,拥有“知本力量”的女博士们便有机会在男性占主导的商界崭露头角,展示魅力。 苹果和香蕉 “如果你是一只苹果,你就是一只苹果,你不要一心让自己变成一只香蕉,你永远不会变成一只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