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泥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我深信,本次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将以失败而告终。 原因很简单,第一,所谓的“百日新政”除了一个量跌价滞(升?)的局面,什么也没有赢得。在这种情况下,反调控的喉舌们纷纷跳出,为政策翻盘大造舆论。第二,值此人心惶惶、莫之所从之际,不是公开宣示其誓将调控进行到底的决心,相反,以“两难论”为代表,各级大员们对目前形势均吞吞吐吐、含糊其辞,其投石问路、为政策转变铺垫搭桥之目的,可谓已昭然于天下! 更重要的,早在调控开始之际,人们就已观察到,出台的政策内容完全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图应付一时之危,对已成了目前中国经济各项病态之集中表现的房地产业全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一有风吹草动,便驻马观望乃至掉头而返的几率之大,人所共知,2008年的调控便是明证。 当然,这次的失败和2008年那次的失败相比,形式上会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断定,这一次是要用胜利的欢呼包装失败!会郑重其事的告诉全国人民:调控取得了初步的预期效果,接下来的重点是要防止房地产业的萎缩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以解决“两难”问题。 这一套说法当然骗不了公众,届时的愤怒和指责是少不了的。本次调控的承诺因此被很多人视为挽救信用的最后的试金石。一些人仍然抱有幻想,屡屡以信用破产乃至社会动荡告诫,认为再愚蠢也不至于对威胁政权稳定的汹汹民意无动于衷,将自己置于威信丧失殆尽的境地,以此寄希望于万一。 然而,善良的愿望总是败于冷酷的现实。我们注意看近来的大小报刊,所谓打压房地产拖垮上下游几十个产业,中国经济将因此而二次探底的论调甚嚣尘上。但是,难道兖兖诸公们竟然以为,只有由房地产开发商经手的商品房才是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政策性的保障房就不是房子?就不需要钢筋混凝土?就不能拉动上下游数十个产业的发展?所以,所谓“两难”其实一点都不难,改变目前的以房地产商开发商品房作为住宅供应主体的模式,回归到1998年以经济适用房作为供应主体的思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但这样一来,靠着房地产发财的利益集团便会拼命抵抗,我们试问:敢于与这个集团决裂吗? 反对调控的第二个论调,是说地方政府以土地生财的财政会因此而捉襟见肘,无法正常履行职能。北京大学的平新乔在2006年底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近年来地方政府控制的经济资源不但在绝对量上增加了,而且在相对量上也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在目前中国财政资源格局中并不处于弱势。当然,这里的计算是包括了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在内的。但是,平新乔同时指出,地方政府收入的狂涨,并不意味着他们把这些钱用于教育、医疗、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公共产品的建设,相反,大量的收入被用于行政开销,修高速公路,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看起来,问题不在于地方政府的钱不够花,而是在于他们把这些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哪些钱是该花的,那些钱是不该花的。现在的情况是该花的钱不花或少花,不该花的钱却乱花:社会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行政费用却急剧膨胀、形象工程大干快上、不顾条件不具备经济效益的机场、高速路则是遍地开花,这样折腾下去,多少钱也不够花!所以,问题在于加快地方型政府的转型,使政府回归到毛时代的为人民服务方向上去,同时严刑峻法制约地方政府官员的权力滥用。但这样一来就要出动庞大的官僚集团的利益,我们试问:敢于与这个集团爆发冲突吗? 调控失败,违背承诺的政治代价当然为其所惧,但是,如果为了民众利益而与资本集团、官僚集团发生剧烈的冲突,则更为所不愿。两害相权,民众的一盘散沙局面、一年5000亿的维稳费用或还可以抵挡一时,大局不至立即糜烂。这就是调控必然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