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往往造成物价普涨,但物价普涨不一定就是由通货膨胀引发。通货膨胀与物价普涨,其含义有重叠相近之处,但两者的不同之处更明显,基本上可以说是两个经济学概念: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物价普涨本质上是一种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失衡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往往把两者划上等号混为一谈呢?追根溯源,这恐怕需要从词源意义上去寻找原因。原来,在英语中,通货膨胀是一个多义词,可以表述多种物理和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在英语中写作inflation,有膨胀、夸张、充气、暴涨等多种含义,有本义,也有引申义,而经济学意义上的inflation至少有两义,其一义是指一种太多过剩的货币追逐太少短缺的商品和服务的失衡供求状态,这一定义与汉语中的通货膨胀的定义近同。但在英语中,更流行的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定义是,inflation是商品和服务价格完全地普遍地上升的一种经济现象。这后一种定义所表述的价格普涨现象与货币的多少,或是否贬值无因果相关性,因此,把这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涨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是不严谨的,最好称之为“价格普涨”。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通货膨胀和物价普涨,这两者的形成机理是有明确不同的。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过剩,其形成原因,都是政!府通过印钞机满足其财政“需要”的结果。但价格普涨却不见得一定是由于货币太多、过剩,在学理上,其形成机理只能表述为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就是说价格普涨或是由供给不足所引起,或是由需求过旺所引起,或是由供给不足和需求过旺共同引起。
在英语中,inflation既表述通货膨胀,也表述价格普涨,但在汉语语境中,我们一定要把通货膨胀和价格普涨区分清楚,但仅仅区分这两者仍然不够,因为在真实世界,又有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就是资产价格泡沫。
按照广义货币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中国的M2/GDP在2:1的区间,比美欧的0.5-0.6:1大很多。这说明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货币量过多,存在通货膨胀和价格普涨压力。那么这些年来中国的通货膨胀和价格普涨为何不太明显呢?原因一是中国产能过剩,商品相对来说供大于求,二是过多的资产载体吸附了过多的存量货币,除了房地产、黄金、股票外,还有书画、古玩,甚至邮票、普尔茶等等。
所以,物价普涨是通货膨胀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资产泡沫是通货膨胀的一种非典型表现形式。这种通货膨胀的非典型表现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和股市价格拼命上涨,而当时其物价普涨率却不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也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