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的三篇文章
比——同比——显微比
--牛根生
如果要我在自己的词典里只留下一个字,我会留“比”字。
古今比,上下比,轻重比,大小比,雌雄比,善恶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事物的位置,因比而清晰;价值,因比而明了。如果没有“比”字,泥巴和钻石就没有什么软硬之别,狮子和羚羊就没有什么快慢之分,岳飞和秦桧就没有什么忠奸之辨。有了“比”字,孔子伟大了,珠峰绚丽了,喜鹊吉庆了,病菌可憎了。
在蒙牛企业文化中,有一部分是“自主创新”的,有一部分是“拿来主义”的。在拿来的方法上,蒙牛用的就是一个“比”字,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壮丽时空里往来穿梭,熟的、红的、亮的、甜的,我们把它摘下来,装进自己的“百宝箱”;生的、青的、暗的、苦的,我们把它捋到一边,筑起一道“防火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种选择”的由来。“选择”首先是要“比”的,比的眼力决定选的水准,选的水准决定为的境界。
如果要我在自己的词典里只留下两个字,我会留“同比”。
一条河,大象说“很浅”,松鼠说“很深”,二者不是同比。因为选用的不是同一把“尺子”。
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不觉就使起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用来量自己的,本来1.694米,他会报告说:“1.70米!”一把尺子是用来量别人的,本来1.696米,他会报告说:“1.69米”。就是这“四不舍六不入”的0.002米的微差,往往量出了一个人的“原始坐标”……原点不正,坐标上的任何一个点,还会是正的吗?
很多时候,违背同比原则会制造天大的荒唐:让兔子与老虎比吃肉!让蚂蚁与大象比拔树!让瞎子与射手比击靶!
如果要我在自己的词典里只留下三个字,我会留“显微比”。
严格地说,人和人的不同,物与物的差别,就在一个“微”上。同比可以比出轮廓,却比不出基因。海豚在水中,长着鳍,仿佛鱼类,但寻根究底,它竟与四条腿的狼、一双翅的蝙蝠同属哺乳动物。
普通人难以用肉眼预知天气,但气象学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显微比”,可以准确地预报出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
医生把脉,显微比。机枪瞄准,显微比。市场敏感,显微比。先知先觉,显微比。
这个世界凡是高端深奥的东西,没有一个不藏在深处、细处、隐秘处;所以,如果没有显微比的本领,也就等于没有开世界的钥匙。
一个人骨头的硬、软、疏松,微笑的甜、苦、狰狞,也得用显微镜去甄别。薛宝钗温文尔雅里所埋藏的冷酷,不进行条分缕析我们是看不到的;李白放浪形骸中所隐忍的无奈,不进行灵魂透视我们也是不容易看到的。
一个搞企业的人,只有见微知著,抢机未发,防患未然,才能百干不殆!否则,市场变了,浑然不觉;政策转了,茫然无知;人心散了,寂然失察……等到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独坐在融空的冰山顶上时,命运就只剩下一种:塌陷!
中国企业成长的力量在哪里?
这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搜寻,在此我总结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十大力量”,与大家交流。
第一个力量:市场的力量——谁主宰中国市场,谁就能主宰未来。
两条理由:一是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二是我们拥有本土优势。
第二个力量:战略的力量——谁最善于聚焦,谁就最善于崛起。
理由:全球格局中居竞争弱势者,四面出击不可能赢,集中一点最可能突破。
实证:所有体育比赛的冠军只选一个突破点。
第三个力量:能人的力量——谁掌握人才,谁就能掌握主动。
理由:事在人为。
实证:在某一市场上,哪家企业安排的人最能干,哪家企业就能成为本市场的第一品牌。
第四个力量:制度的力量——谁解放生产力,谁就能解放竞争力。
理由:制度好,坏人可以做好事;制度不好,好人也可以做坏事(邓小平语)。
实证:
为别人干,要解决“双因素”问题:既要解决态度问题,又要解决能力问题。
为自己干,只需要解决“单因素”问题:态度问题自动解决,只剩能力问题。
第五个力量,价值观的力量——谁让别人赢,谁就能让自己赢。
理由:交换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和谐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第六个力量:学习的力量——谁快速学习,谁就能缩小差距。
理由:后发国家,后发企业,学习是最好的捷径。
实证:西方学习中国的四大发明;美国因学习英国而发展,日本因学习世界而发展。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是学习美国的结果,美国人戴明的学说,影响了整个日本。
第七个力量:借兵的力量——谁善于骑马,谁就能日行千里。
理由:赶路坐车,过河靠船,谁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实证:《三国演义》中,孙策向袁术借兵,开拓了江东基业。
结论:穷人要向富人借钱,弱企要向强企借兵,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借力。这正是改革开放的意义之所在。
第八个力量:借势的力量——谁顺应潮流,谁就能矗立潮头。
理由:顺势而为,15%的努力85%的收获;逆势而为,85%的努力15%的收获。
第九个力量:品牌的力量——谁负多大责,谁就能树多大牌。
理由:你不关心国家民族的事,老百姓也就不会关心你的事。
第十个力量:创造的力量——谁自主创新,谁就能后来居上。
理由:我们是后发国家,后发国家后来居上只能靠一条:软件革命。
单点优势,系统优势,集成优势
一个企业的优势,可以分作三类:单点优势,系统优势,集成优势。
单点优势:原始的分裂点
人的生长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细胞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至无穷,最终成人。
企业的成长也是这样。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从一岁活起,一岁的时候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它的优势往往只有一个两个,比如有个好的领头人,有个好的产品,有个好的市场操盘手……我们可以称它为“单点优势”。这个“单点优势”,如同受精卵一般开始“分裂”,最终不仅让企业活下来了,而且发挥“蝴蝶效应”,让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拥有越来越多的优势。
做企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点优势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即企业一创立即有;更多的时候,单点优势是创造出来的。比如,手头有一笔资金,有的人平均用力,全面推进,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啥事都没干成;有的人集中资源打通一点,结果豁然开朗,长驱直入……这种现象,军事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对于创业者来说,有时候“屡败屡战,百战不挠”也可以成为单点优势。众所周知,孙中山推翻清朝时,起初起义一次失败一次,看上去是无止境的血腥,无止境的逃亡,但他毫不灰心,在惊人的“试误——创新——再试误——再创新”的反复演进中最终取得了胜利。要是一般的人,失败上七八次,逃亡上十数年,早把信念扔到爪哇国了,那怎么能成功?企业界的许多成大器者,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他们像爱迪生发明白炽灯那样,试了一个项目,又试一个项目,终有一天,“电灯”亮起来了……
没有理由轻视单点优势。单点优势是系统优势的“原始分裂点”,任何没有单点优势的企业,不可能过渡到系统优势。有时候,单点优势就是关键优势,抽掉这些“关键点”,系统就成了一个空壳。
系统优势:群体的磁化场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部队中不少人是从国民党部队里俘虏过来的。在国军中,他们的表现是一个样;在解放军中,他们的表现又是另一个样。这就是两个政党“磁化场”不同的缘故。
企业的流程再造,实际上就是试图把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积累的“天才模式”沉淀下来,然后即使聘用一个凡夫,也能够按天才的方式行事,达成天才的成果。
当然,系统优势是多方面的,有针对人的,也有针对物的,还有针对规则和程序的……但企业的决定因素是人,所以,系统中“人的优势”是“万优之首”。
集成优势:创新的生长极
系统的生存在于它的活性。活性的主要特征就是“新陈代谢”。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学问家,孔子也好,朱熹也好,马克思也好,我们都说他们是“集大成者”。
一个伟大的企业,也必定是一个“集大成者”。它的创新路径四通八达:有自我创造的绝对创新,也有从外界“拿来”的相对创新……总之,古代现代,东方西方,生物界非生物界,凡是好的东西,不分彼此,为我所用,这就为卓越超凡提供了前提。
历史上,无论是老福特拒绝汽车颜色的“非黑化”,还是IBM在微型电脑上的贻误先机,都是在这一方面缺乏集成优势的结果。
对于一个理想的企业来说,个体成员的“排异反应”不宜过强,否则就会变成“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之类的意气之争,科学的做法是,不是听“谁的”,而是听“正确的”;整体组织的“排异反应”也不宜过强,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模式、新事物,比组织内部多一万倍、十万倍,如果不学习,不借鉴,不集成,闭门造车,那么,别人已经进入飞船时代了,你可能还在地上匍匐。
人每天都得吃东西,如果不吃东西,连内部的创新也无法完成,反而只能“创败”——消瘦和衰弱。企业也得每天“吃”东西,集成自己的,集成外界的……当创造与集成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时候,就会越变越强。自主创新与博采众长双管齐下,是企业由渺小走向伟大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