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爱将

我喜欢的文章,只能看,绝对不能顶!

[复制链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2: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志雄先生的影响力

    2007年10月31日晚,下飞机直奔北京梅地亚中心旁、位于中华世纪坛地下负一层的蓝石俱乐部。送我前去的朋友说:“这个俱乐部是北京传媒、艺术与人文知识分子聚会交流的地方。”
    到蓝石俱乐部,付豫在门口迎接。这是第一次见付豫,能够结识她还是因为她采访“巴菲特先生”的缘故,因此通过几个电话。付豫说:“我们的制片人高先民先生也来了,他轻易不出来见人。”说实话,我对经济半小时的制片人也充满神秘感,因为他们在我这个普通人看来,尽管在幕后但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人。落座与高先生及《经济半小时》栏目的主编张凯华先生寒暄并相互介绍,高先生很谦和。他谈起想见我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看到我的书《时间的玫瑰——但斌投资札记》中有张志雄写的序,能让张志雄写序的人一定不差! 
    这可有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没想到志雄兄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从未想过请什么名人或有权势的人写序,原来请志雄兄写序,是因为他的笔墨中常常有能打动我的东西,而且他对投资的理解,在我看来有一定的高度与境界。当然,他的毫不留情面的批评也是我喜欢的。就像他10月31日在一篇小文“我们学巴菲特,就这么肉麻?”所指出的:

    “我看完那节采访后,就猜到采访内容太少,用很多其他内容来凑。我自己做过电视,过去与《经济半小时》的主编和编辑也有点熟悉,当然明白。不过,这个节目确实失败了,因为不采访与采访区别不大,哗众取宠而已。如果将采访过程如实道来,不故弄玄虚,可能更好。还有,最后主持人赵赫的话,也不可能是赵赫写的,是谁写的?

    我想,也只有外行才会欣赏那篇‘后记’,新闻同行会觉得这位记者太矫情了,不成功,没什么,但还要夸张一番,没什么意思了。

    我希望实事求是,巴菲特是这样,为什么我们所谓的“巴菲特谜”或自称向巴菲特学习的人就不这样呢?我们真的从这电视节目学到了什么新内容?没看之前,激动一番也罢了,看了之后,还要热捧,真过份了,有些肉麻。

                                         张志雄2007-10-31”

    这篇小文中他把几乎所有人都不留情面的批评了,当然也包括我。当然,我想高先生与我不会因此就介怀什么,我开始时倒是有点担心志雄兄这一说,年纪青青的付豫会有想法,但我的经历告诉我,“逆境”又何尝不是“苦口良药”呢?!今天写出它,也算是对付豫的激励吧。

 

    2007年11月3日晚,《证券市场红周刊》的同志请我吃饭,CEO郭贵龙先生出席。《红周刊》的朋友说:他们的郭总也是不轻易出面的人。没想到郭总与志雄兄也是老朋友,谈起志雄也是赞赏有加。

    我的一位朋友说:“张志雄先生在北京的人文知识分子中,有些人脉与影响。但有些‘大知识分子’对证券市场的财富增长,常常怀有杯葛之意,志雄先生应该利用他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做些工作。”

    我希望志雄兄的影响力不仅如此,对从事投资实践事业的我来说,我真的希望他能拿出思想性极强的重量级著作影响更多的人。

 

 

                                   但斌2007年11月15日随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1 13:59: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一抛就涨(上)--转载自张志雄博客

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上)

 

编者按:我刚刚在信箱中收到了“一抛就涨”的来信,他介绍自己是Value的老订户,全文近2万字。我粗粗看了一遍,有意思。我得好好研究一下,也希望Value的读者和朋友看看,值得讨论。


张志雄
2007-11-12


    关于巴菲特的投资表现,我们应该分成两个阶段:1969年前管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和1969年后他开始全力介入BERKSHIRE HATHAWAY(BH)公司的。

对于第二阶段,BH公司有很详细的各年度表现,且是通过上市公司报告程序的,可信度很高。巴菲特经营管理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但作为一个在30多年前以2500万巨额资金进入并长期控股的经营者,其各项运作,已经不能简单的归之为价值投资法,其本质上是资本运作,象购买的标的中有很多是非上市公司,然后再反应到公司股价上。

而第一阶段,这个巴菲特同样将之归于价值投资法传奇的阶段,却是很有疑问之处的。

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利润分成是:超过年收益6%以上部分,巴菲特提取25%。按照这个条件,巴菲特即使将每年收益仍然放在公司,按29.5%复利计算,13年后,开始的10.5万元,巴菲特最后自己也只能得58万多一点。

事实上,巴菲特管理的资金在7年后(1963),当他重仓买AMERICAN EXPRESS时,已经超过3000万(其时,如果没有增量资金,其起始资金按29。5%年收益率复利计算,只增加到约64万),这种非正常增加究竟怎么回事?巴菲特的说法是新增资金的加入。究竟有多少新增资金加入,巴菲特一直是讳莫如深。而按常规,一个只管理着几十万资金的人要募到千万级是匪夷所思的。

如果说,我前面的计算都是按平均直估算的,那么,有没有可能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收益年度间不平衡,也就是说早期很大,后来很小,这样,1963年时,如果没有增量资金,他管理的资金也许远大于64万呢?

事实上,按照巴菲特自己提供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收益数据统计,到1963年底时,他所管理的资产,剔除所谓的‘新增资金’后,大约在58万多一点,甚至还不到前述的64万,所以,这个理论与实际巨大的缺口是没法回避的。

(按巴菲特本人在那个所谓的‘经典演讲’中给出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从1957-1969年的13年收益,它们分别是(%),按年份排列:10.4/40.9/25.9/22.8/45.9/13.9/38.7/27.8/47.2/20.4/35.9/58.8/6.8,大家自己可以以此算出如果那个10.5万起始资金不变,各年份末巴菲特管理的资金额及其本人的身价)。

那么,那个1963年时,巴菲特管理的资金应该在3000万美元以上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因为巴菲特津津乐道的一次大赚是63年他花了1300万美元买了大量的AMERICAN EXPRESS,两年后,据说他卖掉后赚了2000万美金。这个1300万,据巴菲特说,占了当时他管理资金的40%。由此不难估算出,他当时管理着3000万以上的资金。

到这儿,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巴菲特掘出的第一桶2500万金,其初始10万多美金的作用因为占不到2%(58/3000) ,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对他发迹真正起作用的要么是所谓的‘新增资金’ ,要么是巴菲特从非股票方面的收入。

那么下面我们假设巴菲特说的是真的:别人的新增资金造就了他。(如果不是‘别人的’ ,那么他一直宣称的,所有财富都来自股票投资,就有作假之虞了) 。

按巴菲特的说法,因为他的业绩表现,名声传开去,新增资金逐渐加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从他管理的资金与市场标杆比来发现大约新增资金的加入时间。下面是道琼斯指数从1957-1963年间的表现(%),按年份序:

-8.4/38.5/20/-6.2/22.4/-7.6/20.6。

因为63年底前,巴菲特已经有3000多万管理资金,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在这之前。而且,一般来说,名声的建立需要一年以上的业绩来证明。因此,这些‘新增资金’ 流入的可能时间应该在59-62年间。我们不难发现,到59年底时,巴菲特复合收益率与道琼斯指数收益率之比在205比160左右。所以,合理的推测是,大量‘新增资金’,如果有的话,应该是60年开始流入。

这样,我们得到:即便大量新增资金的流入时间平均在1960年,以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实际收益,新增资金也应该至少在1200万以上,才能在1963年时账面上有3000多万资金。

其实,另一条线索可能可以说明:这个1960年可能是比较真实的或略偏早的。巴菲特开始办公是在自己的家里,直到1962年,他才将办公室搬到外面KIEWIT PLAZA。因此,巴菲特公司的发达很可能在1960-1961年。

为求更接近事实,根据模拟,实际上巴菲特在1960年底时需要管理1400万的资金,才能保证1963年底时,账面上有3250万的资金。

因此,具有实质意义的启动资金,应该是1400万或更多。1400万,在五六十年代肯定是个很大的数目(作为实质意义上的启动资金,在今天也不算太小,不是吗)。彼得林奇在1977年开始负责管理麦其伦基金时,该基金的资产也就是1800万。巴菲特在此仅轻描淡写的说‘新增资金’ ,却不表明是如此巨大的新增资金,即便他说的属实,也只能证明,这个被媒体吹捧为‘低调’ 的人,非常希望别人以为他的发迹真的是主要靠那10。5万美元然后复利加复利的,因为,这才是‘股王’ ,而不象彼得林奇那样,是大牛。事实上,通过媒体的宣传,将他送上神位后,我读过很多有关巴菲特的书,文章等,对此都是同样调子的。

而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即便巴菲特自己宣传的是真实的,他其实也是从一个实质意义上相当规模的基金出发的。而巴菲特对一些事情非常笼统,讳莫如深的态度,似乎并不符合他被塑造成的‘低调’ ‘保守’ 的特点:如果他真的不想被塑造成‘股神’ ,如果他说的完全属实,他为什么不站出来说,其实他当年实质的启动资金量并不小,这样他也就容易保持他想要的低调了?即便这样,他仍然属于大牛(我也认为如此) 。

而他却没有。为什么?其实,看看他的一些其它言行,我们或许就可以知道一些原因了。

巴菲特一直被宣传成一个‘低调’ ,保守的人,但实际上,他并不低调,或者说他只在不希望大家注意的地方,如他当年到底如何启动公司及真正起作用的启动资金等上,才保持低调。但在年会及其它可能的场合,他知道该怎么利用(或者说配合?)舆论,来达到塑造自己成‘股神’ 的目的。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他在1984年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纪念‘证券分析’ 发表50周年聚会上发表的那篇所谓‘经典演说’ :‘格雷厄姆—多德圈里的超级投资者'

由于面对的是一顶级商学院的师生,因此,巴菲特开足马力,洋洋洒洒,向在象牙塔里占一定地位的有效市场理论挥起了他的刀子,我们暂且不谈有效市场理论是否值得信赖(我本人也非有效市场理论的支持者) ,自我感觉良好的巴菲特本身却犯了很多错误。让我一一道来。

首先,采样的原则。虽然‘这些离开此智力家族的孩童,都是依据非常不同的方法猜测他们自己的铜板。他们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 ,但这些人本身是否具有代表性呢?实际上,巴菲特提到的几个人中,并不具有代表性,或者说代表性不明显。因为我马上可以说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质:虽然有个别不同,但多数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拥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和天然智商(或许还有情商?)素质。

如果巴菲特不能将这种比较明显的同质性对结果的影响加以剔除,那么他的前提就是非常弱的。打个比方,我有一套篮球训练理论,然后找了姚明,王之之,韦得,科比来,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里,不同的教练下练,最后他们都成了NBA球员和球星,是不是说明我这套理论就一定多高明呢?不见得。谁知道是他们天生的素质还是我的训练理论成就了他们,以他们的条件,很可能没有我的训练理论他们也能成功。相反,如果我的训练理论能让随意挑选的,各种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能进NBA,那么,我才可以说,我的理论的价值真的大大地。

一个好的采样需要有代表性,至少在每个可能对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中,有相当显著的多样性。一个有着同质性或倾向性非常明显的选样不是好的选样,会严重削弱其统计意义。巴菲特的采样本身范围有限,又有很高的同质性,是有天生的缺陷的。

其次,采样的范围。巴菲特给出的都是成功的例子,有没有他认识的,运用价值投资法而大亏的例子呢?巴菲特比较狡猾,没有说有,也没有说没有。他只说‘提供一组投资者的绩效供各位参考’ 。其中的微妙处,我打个的比方,也许你就能理解了。

假设我现在告诉各位,我可以提供一组我本人运用某种技术分析方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交易记录,都是相当成功的,而且有交割单为证。但我不说明,这一组交易记录是不是包括我在相同时间段内所有的,使用该种技术分析方法的交易。这样就有两种可能性:也许这组交易记录包括所有的,也许我将一部分不成功,亏钱的交易略去了。但不管上述两种可能中的哪一种,我原来的话永远站得住脚的。是不是这样?

作为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巴菲特对统计的认识应该非我等凡人所及,但他在这些采样最基本的方面打模糊牌,却大谈什么时间够长,对收益数据真实度等无需质疑,是不是想让人转昏头,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相对次要的方面而忽视更重要而基本的方面?他真的是没想到还是故意所为?令人深思。

而巴菲特那样的讲法,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要遵循价值投资法,必然赚大钱,跑赢市场。但当他想说明价值投资法的神奇功效时,却在采样已经有天然缺陷的前提下,还不说明采样涵盖的范围,只能进一步的削弱其统计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即便巴菲特的意思是他提供的数据是他认识的所有的以价值投资法操作的人的结果,巴菲特的说法是不是就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仍然很难。

如果巴菲特真是‘保守’ 的人,他说话前也应该保守一点:即便你自己认识的所有人都用价值投资法大发其财,那也只是个小圈子而已。虽然巴菲特口口声声‘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 ,但他总不至于狂妄到认为,只有他和他那几个朋友在遵循价值投资法操作吧?

实际上,价值投资法只是投资的一种形态STYLE,一种投资方法论METHODOLOGY。遵循价值投资法的共同基金不但不少,还多得很,看看晨星中的价值类共同基金的数目,你就知道这是主流方法的一种,但整体上,它们的表现又真的比别的形态的优异吗?不见得。

不可否认,一些价值型共同基金的确有偏离轨道的时候,但如果你说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也是失之武断的。但价值投资法本身有缺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与之配套的操作系统的差异,所以,价值投资法的信徒们结果也千差万别:好的如巴菲特及其朋友,差的基金早就蒸发掉很多了。那些失败的基金因为失败就不能算在价值投资法之列了?

如果巴菲特只是想说明:如果你能成功应用价值投资法,你有可能成功。那么,他的演讲还是有点意思的,但他想就举几个例子来驳倒有效市场理论,就如我们上面分析的,有缺陷,实在是不成功的。

我们说巴菲特不是那么简单,不愿那么低调,还可以从下面这个方面得到证实。

在那篇演讲中,巴菲特说什么‘这群人只承担了一般水准以下的风险’ 。事实上呢?这群成功的人中,除了他之外,投资组合承受的向下的风险也比市场大很多,包括他的合伙人芒革和比尔卢昂。

下面是查理芒革从1962-1975年所管理的合伙人公司的收益率及同期道琼思的涨跌比例。
Year   C. Munger Partnership(%)   DJIA(%)
1962                30.1         -7.6
1963                71.7         20.6
1964                49.7         18.7
1965                8.4         14.2
1966                12.4         -15.8
1967                56.2         19.0
1968                40.4         7.7
1969                28.3         -11.6
1970                -0.1         8.7
1971                25.4         9.8
1972                8.3         18.2
1973                -31.9         -13.1
1974                -31.5         -23.1
1975                73.2         44.4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或计算出,14年中,芒革与道的平均收益比在24:6。5左右,芒革总体是大大跑赢大市的。

不过,即便这么骄人的成绩,如果我们再深看一线,就会发现,14年中仍然有5年跑输大市,更关键的是:其波动(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之比是大约33:18,也就是说,从风险角度考虑,芒革的投资组合承受的向下风险较同期市场大几乎一倍。再让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超级投资者’ 比尔卢昂。

下面是比尔卢昂从1971-1999年所管理的红杉基金的收益率及同期s&p的涨跌比例。


Year      Sequoia Fund(%)    S& 500 Index(%)
1971                13.5         14.3
1972                3.7         18.9
1973                -24.0         -14.8
1974                -15.7         -26.4
1975                60.5         37.2
1976                72.3         23.6
1977                19.9         -7.4
1978                23.9         6.4
1979                12.1         18.2
1980                12.6         32.3
1981                21.5         -5.0
1982                31.2         21.4
1983                27.3         22.4
1984                18.5         6.1
1985                28.0         31.6
1986                13.3         18.6
1987                7.4         5.2
1988                11.1         16.5
1989                27.9         31.6
1990                -3.8         -3.1
1991                40.0         30.3
1992                9.4         7.6
1993                10.8         10.0
1994                3.3         1.4
1995                41.4         37.5
1996                21.7         22.9
1997                42.3         33.4
1998                35.3         28.6
1999                -16.5         21.0

红杉基金的收益率:s&p是18。9:15。2(约1.25:1),波动(标准偏差) 比是21。2:16。1(1。3:1)。29年中有12年落后市场。所以,红杉基金的相对超额收益率是在承受较大向下风险的情况下得到的。

如果考虑到巴菲特演讲的年份是1984年,我们以1971-1983年为例取样,其波动比是26:19(1。35:1) ,仍然是大于市场的。

到这儿我们可以说,价值投资法即便能成功,其超额市场部分通常也是在承受大于市场向下空间的风险后得到的。那如果不能成功呢?那为什么巴菲特还是说‘这群人只承担了一般水准以下的风险’(其实如果巴菲特是个BETA的信徒也就罢了,因为根据BETA,至少他介绍的几个超级投资者的系统风险是要略小于市场,但偏偏巴菲特对BETA还不屑一顾---‘对于用bate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更低的价格使它受到更高风险。这真是仙境中的爱丽丝。我永远无法了解,用4千万美元,而非8千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其风险竟然更高’) ?

还是回到我们前面说的,巴菲特的讲法,包括整个演讲,就是想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只要遵循价值投资法,必然赚大钱,跑赢市场。

通过这个有很多缺陷的演讲,对这个‘低调’ ‘保守’ 的巴菲特,我们看得不是更清楚了吗?而这个演说仍然被人称为‘经典演说’ 。

至此,也许你会说,不管怎么说,巴菲特现在400亿的身价你是否定不了的。你说了这么些到底想说明什么?

从一开始我就说过,我对巴菲特也是佩服的,也认为他是大牛,但我不象大多数人那样,将他当‘股神’ 。一是因为他的实质启动资金层次就很高,如果他自己宣称的是真的。从王子到国王,也许是值得尊敬的成就,但绝对不会让人感到神奇,但从一个草民,如果最终当上国王,就神奇了。同样的,如果巴菲特实质启动资金真是那10。5万,他称得上神奇,但三四十年前的1400万就另当别论了;二是因为他自身及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上并不那么简单,就如前面分析的那样。

巴菲特已经与价值投资密不可分,如果不将巴菲特赶下神坛,不能认识相对真实的巴菲特,就很容易被洗脑,不加思考分析的全盘接受价值投资法。巴菲特在那篇演讲中说,‘我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10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他想将它说得跟宗教似的,事实上,扬弃的接受价值投资法是完全可能的。

无论如何,国内投资界的话语权已经被价值投资者垄断了。

市场最怕同质化程度过高。1987年美国股市的股灾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很多公司的交易模式相似,当出货信号出现时,大家抢着逃跑。所以,鼓励市场上方法论和操作系统多元化,一直是美国业内的潜规则。
中国股市可能还需要时间来理解,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巴非特,他是个精明的人,善于利用媒体,对制造迷雾起着很大作用。概括起来,中外主流舆论和巴非特主要制造了下面几个迷雾:

1.价值投资法适合于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话。典型的说法就是巴非特在那次所谓‘经典演讲’ 中说的,价值投资法从来没有蔚然成风过(大意如此)。

2.投资和价值投资法非常简单。巴非特就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3.价值投资法是最好的,最符合逻辑的投资法。符合逻辑没有问题,但其信众普遍认为的‘最XXXX’ 是造成类宗教情绪的一个根源。

4.将价值投资法与基本面分析等同起来(这个主要是国内舆论和一些从业人员的‘功劳’)  。基本面的研究都是‘价值研究’ ,基本面分析对投资的指导作用,都是坚持价值分析法的功劳。

5.对价值投资法估值中的风险,特别是系统风险,的淡化和变相忽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1 14:00:1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中)

                                     -----“一抛就涨”

这些迷雾将投资领域中的一种方法论进行拔高,夸大其范围和功效,并通过对个别成功人士的神化,几乎将价值投资法变成了一种宗教。其信众也有如宗教信徒,普遍有着高人一等的心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只有价值投资法才是王道。更危险的是,别的方法论和操作系统几乎被边缘化,造成了实际上的跟风现象,假以时日,对多数信奉此法的人的危害将不可避免。

下面我们就来逐个拨开这些迷雾。

价值投资法适合于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话。’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迷雾,被价值投资法信徒看作是不证自明的。有朋友说:‘。。。巴菲特的采样有问题,似乎他在田忌塞马,是这样吗?。。。’。

我的回答是:是的,主流舆论和巴非特在对待价值投资法和其他投资方法论及操作系统时,的确是采取了田忌赛马的宣传方式。大凡说到价值投资法,马上就是大富巴非特;大凡说到别的方法论,如技术分析派,就多是失败的例子。拿一种方法论中的顶尖人士与别的方法论中的失败人士作为主要比较对象,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当然就是田忌赛马的宣传方式。

那么,有别于价值方法论的别的方法论,如技术分析派,中有没有极大的成功的人士呢?当然有。这儿先说明一下,我定义的‘取得极大成功的市场参与者’ 是在纯盈利五千万美金或以上,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至少上百倍收益的人士。这个人就是我现在的基金公司的老板。此人是犹太人,据说,1995年时,他用前辈给的30万美金起家进行交易,基本上都是股票交易。由于当时牛市当道,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就赚了几百倍,上亿的资产。然后在2000年时成立对冲基金公司,牛熊通吃。这么多年,基金持续稳定增长,操盘手不断增加,已经达到近两百人的规模,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对冲基金。虽然今年比较困难些,但几年总体而言,远远跑赢市场和绝大多数基金。

如果仿效巴非特,以为多举一个或几个成功人士的例子就可以证明技术分析派能大放异彩的话,和和,我至少还可以举出一个。

此人是我老板的朋友,据说,比我老板还厉害。我是比较相信的,因为下面这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在2002年底,美国市场低迷,人心皇皇,很多从业人员纷纷另找出路时,这个人就在我老板朋友圈内喊出2000点的前瞻。当时市场可是在1200多点啊,当时经济市场氛围下,别说2000点,就是喊1700点都是要有勇气的。于是,我们被告知要大力作多(因为在这以前,大家作空都作习惯了,大多数仓位是放空) 。我还跑到华人股坛上说这个2000点,刚开始时,别的人都不信,后来越来越多的朋友认可并加入多头,在外面的人还在纷纷预测顶在哪里时,大家一路作多,2003年成为一个大丰收的年份,公司里,华人股坛上。行动早者,更是当年大赚十几二十倍。这些在华人股坛是尽人皆知的。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价值投资法信徒中,有没有失败的人呢?

首先,如果你想到媒体上去找这样的人(价值投资失败者),应该找不到,至少我从来没见过类似的报道。这个没有什么奇怪:吹捧起来,不一边倒怎么达得到预想的效果呢?要不怎么价值投资法的信徒不是认为没有失败的价值投资者,就是认为价值投资法虽然有失败的例子,但那是个体的,或者说个别的,因素所至,不应该归到价值投资法的头上。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先得界定一下:怎么样才算价值投资的失败者?

不然的话,按照一些朋友的逻辑(我相信那也是很多价值投资法信徒的想法) :价值投资法信徒成功者,赚钱者,是价值投资法的功效;失败者,却是因为个体的因素,不能归罪于价值投资法,那怎么还会有失败的价值投资者呢?和和(但如果这种逻辑真的站得住脚,那每一种投资领域的方法论,包括技术分析法,我只要能找到几个极大成功的例子,不也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证明’ ,某种方法论,如技术分析法,同样也没有失败者吗?这种说法也从侧面证明,价值投资法的信徒中,很多人都是带着某种宗教心态看价值投资法的。宗教信徒的一个常用狡辩伎俩就是:如果祷告成功,荣耀归于主;如果祷告不见效,就找各种理由搪塞,象这是神的考验啊,总之,神总是对的,错的只会是个人。对很多价值投资信徒来说,价值投资法总是对的,错失的只会是个人。)

我想,只要在投资中,自觉的遵循价值投资的内在价值原则和安全边际原则进行操作的投资者,都应该算价值投资者;如果最后清仓时亏钱,都应该算价值投资失败者。

如果大家同意这样的界定,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到底存不存在价值投资失败者?我个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说肯定是因为价值投资有失败者,说否定是因为我个人由于圈子的关系,认识的股市参与者中,似乎还没碰到价值投资者,遑论价值投资失败者,所以,不能象前面那样,马上可以给你举出几个活生生的例子。

这时,也许有人马上会说:‘靠,你也太武断了点。既然你个人不认识价值投资失败者,怎么可以断定价值投资有失败者呢?’

我是这样想的:用常识。虽然舆论的洗脑让一些价值投资的信徒真的以为价值投资都会成功,不会失败,(所以,才有人问出:‘或者你能帮他找到失败的价值投资者’ 一类的问题,) 但很多价值投资信徒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承认很多人运用价值投资法后的结果是不好的,虽然他们找出各种理由为价值投资法搪塞。

那么,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听不到价值投资的信徒失败的例子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来,失败的价值投资者通常会离开市场,而成功的价值投资者留在市场内,通常还会扎堆,形成小圈子,象巴非特及其一些朋友。这样,你要找成功者很容易,但要找失败者却是相当的不易。

因为价值投资的信徒在很多方面与宗教信徒很相像,所以,我们这儿用教徒打个比方。你要找以前不信教,后来信主的比较简单,你只要到教会礼拜或查经时去转一圈,就马上可以找到几个,因为他们扎堆,还参加活动;但如果让你找以前是教徒,后来离开教会,不再信主的人,就非常困难,因为这些人不再参加教会组织的活动,散落在茫茫人海中,很多人还对此回避,不愿多谈。同样的,价值投资失败者也是离开市场看不见,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忌讳谈其失败经历。

那为什么价值投资失败者忌讳谈失败经历,而很多技术分析派失败者谈失败经历时没有心理障碍呢?这个就要‘归功’ 于主流媒体的洗脑了:主流媒体大力宣扬巴非特的光辉事迹,对技术分析等则多负面报道。

所以,那些价值投资失败者多存在这种心理:价值投资法本身是不错的,不然哪来巴非特啊?我失败了肯定是我自身的原因,我是彻头彻尾的衰人,我怎么好意思再去嚷嚷,丢人现眼呢?和和。。。而技术分析失败者就不同了,到处都是技术分析失败者的教训,而且,一些以前的技术分析失败者后来转成价值投资的信徒,多谈以前的失败,可以证明自己的浪子回头。两者的心理是非常不同的。

二者,价值投资法是个长线过程,因此,一些人即便在几年内运用的效果不理想,只要仓位尚未清算,他们肯定还对自己估算的‘内在价值’ 信心十足,以为只要熬上一阵,价值投资的光芒必然会照到他们的头上,来个咸鱼翻身也未尝不可。再结合上人多有的好强和自尊心理,死马当活马医,你还真很难让一些人信服:这些是价值投资的失败者。而技术分析者多是短线操作,成败立见,没法自我心理安慰,也没法死撑忽悠。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又会说了:‘OK,我们承认价值投资者有失败的人,但这也不证明价值投资者多数失败啊?’问得好,让我们再说下去。

这儿,我们有必要先再次回头看看巴非特那个1984年作的所谓的‘经典演说’ 。我们在‘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 一文中已经提到,巴非特试图用几个‘超级投资者’ 成功的例子来反驳有效市场理论的一个说法,就是多数人是没法取得超越市场的业绩的。其方法是有致命的缺陷的。

我本人也不是有效市场论的支持者,但如果想反驳它,是需要技巧的。

从纯学术观点看,多数人投资收益是没法超过市场的这一点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也是很难用一般的方法来驳倒它的。至少我想不出比较令人信服的方法。这种‘多数’ 的命题通常很难直接批驳,巴非特的办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这么想:如果象巴非特那样,将自己的小圈子内的朋友当成代表, ‘超级’ 也真‘超级’ ,又能说明多少问题呢?这个就象一个已经事业有成的实业家,由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一个经常活动的小圈子,里面基本上都是‘成功人士’ 。如果他说,‘你看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这么成功,所以,大多数人都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并做得非常成功。’你会信吗?如果他说的是真的话,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多数人仍然只是在替人打工呢?

巴非特没抓住有效市场理论的弱点,但有人抓住了,也比较令人信服。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就是非利普费雪,另一位价值投资的头面人物。他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市场真的有效吗’(Is the Market Efficient?) ,指出了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在这个问题上,费雪比巴非特机灵,他没驳斥多数人的投资收益是没法超过市场的这一点,而是针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另一点,也就是所有的公开信息都即时和自动的反映在股价上。费雪以Raychem Corporation在76-80年间的波动为例,指出股价对消息的反应不但迟钝(相对于‘即时’instantly),而且还有消化程度(相对于‘自动’automatically)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读读。

巴非特等宣传机器总是想给人一个印象:价值投资信徒很少,但多是成功人士。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迷雾。在那篇演讲中,巴非特居然说,价值投资法从来没有蔚然成风过,还说他选的那些‘超级投资者’ 不是从成千上万的人中选出的(言下之意是那些成功人士是价值投资者的常态) ,是很小的格-多村的村民,演讲的最后也说,那些格-多信徒将会继续大赚特赚。在界定了价值投资失败者后,这种说法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我在前面及‘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 一文中已经作了一些批驳,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朋友仍然没法理解,下面就让我再详细说一下。

 

以扔硬币为例。13亿中国人中找到扔20次硬币全朝上的人不会太难,应该有1300人左右,如果其中的150人都来自海南省某个地方,比方说张家村,这个事实是不是如有朋友说的‘很震撼’ 呢?

调研下去,我们发现:这150个人都姓张,回溯源头,都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张氏宗主。张氏宗主非常智慧,早就预见到几千年后这个扔硬币比赛,因此,祖传有扔硬币秘芨,教授扔20次硬币全朝上的原则和方法,传给所有的张氏后人,而且不得外传。另外,这150个人虽然个性有不同,年龄有大小,但他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祖传秘方里的原则和方法来参加扔硬币大赛的。

这时,你是不是觉得,太TMD的震撼了!谜底揭开了,圣杯找到啦。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张家村的超级扔币者’ ?

且慢,进一步调查发现,中国人中姓张的有1。5亿多,这些人也都熟读张氏宗主的秘芨,参加扔硬币大赛时,也基本上遵循祖传秘方,但很遗憾,这1。5亿多人中扔20次硬币全朝上的除了张家村那150人外,非常非常少,比方说只有30个。所以,总共只有180人。

这样问题就来了:虽然1。5亿人中出180个扔20次硬币全朝上的人比平均概率要大一点,但你还敢那么自信,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张氏扔硬币秘芨就是圣杯,就是比别的方法好吗?一百万人里出一个扔20次硬币都朝上的人与八十万里出一个有很多区别吗?如果前者符合随机理论,后者不也基本符合吗?

这时再回头找为什么150人集中在海南省‘张家村’ 的原因,就可能会发现以前没有想到的因素。比方说,很可能是因为海南省张家村风景优美,由于房地产热在中国方兴未艾,张家村的房价被炒翻天,因此,只有富豪才能买得起这里的房子,住在海南省张家村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而且,由于开发商姓张,规定不卖给外族,因此,海南省张家村实际上是中国张氏富豪的集结地。至于会扔硬币的人与富豪的正关联性那么大就是另外的,不需要在这里讨论的问题了,反正,张氏秘芨没有原来传说的那么神乎其神。那种认为,因为150位扔硬币成功的人都出自海南省张家村的事实足以说明张氏秘芨比别的方法好,扔20次硬币都朝上的机率不再是随机的论证方法是不充分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比方,但我想已经足以说清楚这一点:在没对价值投资者总体进行审视前,仅凭几个个例,是没法达到巴非特想驳倒有效市场理论的目的的,更谈不上证明了价值投资法理论高人一筹这一点。

也许,找为什么巴非特周围都是价值投资成功人士的原因是非常容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象巴非特这种1969年就有2500万身价的巨富,如果接触的都是穷人,才让人感到奇怪呢。因此,巴非特周围形成一个价值投资成功者的小圈子不但不奇怪,还是十分自然的。不是吗?

说到这儿,我们基本可以拨开第一个迷雾了:

‘价值投资法适合于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话。’是价值投资信徒们竭力明示或暗示的意思,但没有证据支持这一点,巴非特的论证方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果想严格而科学的证明,大多数价值投资者也是失败者或者说被市场击败者(underachievers),可能需要一个大规模的,长时期(可能得持续十年二十年) 的跟踪调查,非一般人的人力和物力所能承担。我们能做的大概是,看看参与美国股市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共同基金的多年的表现,至今为止,我们还没听说过,多数以价值为导向的共同基金的表现能够超越市场,不然,也就不劳巴非特发表那篇所谓的‘经典演说’来煽风点火了,直接出个所有的,有一定历史的(包括那些消失的),以价值为导向的共同基金表现的统计数据岂不是更简单明了,也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第一个迷雾的说法很多时候价值投资者还只是暗示的话,那么下面这个迷雾,价值投资者们就是在赤裸裸的误导别人了。

‘投资和价值投资法非常简单。’

(‘投资和价值投资法非常简单。’)

表达这种意思的说法经常出自价值投资者之口,举个例子,在一篇巴非特访谈里,巴非特就这么回答别人的问题:‘。。。15你为什么不进行其它投资?  既然股市这么简单,这什么还要买房地产呢?根据价值进行投资是如此地简单易懂,以至于到大学拿一个经济学博士显得是一种浪费。。。。

巴非特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不管他是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在私下里,圈子里这么说说倒也无妨。但是,当他面对媒体,当他知道很多人将他的话非常当回事时,他这么说就有了误导的嫌疑。

价值投资真的是‘如此地简单易懂’ ,股市真的是‘那么简单’ 吗?好象并不是这么回事。

价值投资法的两大基石,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看上去十分简单,但里面的内容却是一直在变的,而且有的变化还很大。内在价值估算法在几十年实践中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账面价值变化到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内在价值’ 的名称没有变化,但由于着眼点从估算已知存在的资产演变到预测估算将来的财务状况和指标,这是质的变化,有朋友表示异议,我想还是让价值投资的鼻祖的言论来说话吧。

如果你觉得这一段话不够,我再引几段出自同一个地方的话(段与段之间是不连续的,但都在上面一段的前面):

这个人就是本杰明格雷汉母,那几段话节选自他1946至1947年间在纽约金融学院(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 发表的多次演讲,题目是‘证券分析中的现实问题’(Current Problems in Security Analysis) 。

还原巴菲特的部分真相(下)

                                  ----“一抛就涨”

 

在那些演讲中,格雷汉母明确的表明未来盈利的预测充满不确定性,并对以此为基础的证券分析表示怀疑,因此不难理解,在格雷汉母看来,基于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预测(也应该包括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证券分析中的‘问题’,而不是‘答案’。至少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对价值投资法的鼻祖来说,基于未来的证券分析法(应该包括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来估算内在价值)不但是不确定的,而且是与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内在价值估算法有本质不同的,不然,他需要专门来谈这些‘问题’吗?

一个实质内容在变的方法论,就不是什么‘简单易懂’ 的东东了。现在流行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估算法也许某一天会被发现不适用,被淘汰,这种改变将以价值投资者一些仓位的大损为代价,就象当年巴非特,正是由于几个仓位遭遇的巨亏,才促使他花了几年时间,开始真正全面吸收采纳费雪的方法。而这一点,现在的价值投资者们似乎没有任何心理准备。

如果说,至少字面上而言,价值投资是‘简单易懂’ 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说投资‘简单’ 就有点以偏概全了。巴非特自己是极大成功了,但对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来说,投资不是那么‘简单’ 。

这儿我想插几句话。尽管巴非特在舆论中是那么迷人,似乎很低调,拥有很多崇拜者,但业内也有一些人对他是不以为然的。倒不是同行相轻,而是对巴非特既想拽又想给人低调印象的作法不以为然,还有的是因为其心狠手辣而对他感冒。比如说,1998年,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遭遇没顶之灾,全球金融体系遭遇崩盘危险时,曾经向巴非特求救,以巴非特的实力和影响力,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他出的收购价低得离谱,完全是一副趁火打劫的架势,约翰美里维史(John Meriwether) 气得大骂。后来联储局不得不出面,联合多方接收,才算没有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崩盘。你尽管可以说,巴非特是商人,当然唯利是图了,但对照上世纪初,利佛莫在美国股市崩盘时,接受摩根的建议,不趁火打劫,在市场没有买家时,进场买回放空盘,挽市场于既倒的作法,利佛莫与巴非特在商业道德上的高下立见。也难怪利佛莫虽然最后结局很惨,但仍广受尊敬;而巴非特即便商业成就非凡,业内一些人士仍对其无好感。

由于职业关系,我见到过一些在投资上的成功人士,但也看到更多的人如流星般出现又消失。就象我前面说的,这个行业淘汰率太高,经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因此,每当听到有人轻描淡写的说,‘投资(交易)很简单’ ,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摇头:不知道这些人想说明什么?自己牛B?吸引别人加入这个游戏,以便出售自己的私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想说:投资(交易)不简单。这是一种对人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游戏。

看看巴非特怎么说的:‘理性的态度加上适当的知识结构,你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见‘巴菲特访谈录’) 。你看,‘理性的态度’ 和‘适当的知识结构’ ,巴非特虽然说得不太全面,但这两点就已经足够说明,投资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巴非特一边喜欢用‘市场先生’ 来说明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一方面又以为以‘理性的态度’ 为成功基础之一的价值投资法需要发扬光大,蔚然成风这里面的矛盾之处是比较明显的:你让大多数非理性的市场参与者去玩以理性为基础的游戏,这不是在制造陷阱,将人往火坑里推吗?

说到‘制造陷阱’ ,有朋友觉得我举我老板的例子可能也是在制造‘陷阱’ 。‘陷阱’ 与否,我没有借他的成功例子来推销他的一套,也没有鼓励大家前赴后继参与这个游戏,我只是用他的例子来指出宣传的偏颇之处。

实际上,我老板是个很低调的人。低调,谦逊(Be low-profile. Be humble),是我们公司文化的组成部分。很多炒手喜欢玄耀,拿到利润提成就去买高档车,去高档吧玩,我们公司就不是这种氛围。几年前,有位工友买了辆宾利,晚上喝完酒回家时发生车祸,宾利全部报废,自己一条腿骨折,虽然车有保险,但仍然成为公司里的笑谈和教训。

以我老板的成功,他似乎应该,至少在公司员工的小范围内,推广他的投资交易方法,但实际上呢?说来有些人会不相信:作为一个成功者,至少在我进去后(当时公司仅有四五十个员工) ,他从来不灌输他的一套方法,不要说不灌输,他甚至都不公开他的要点。虽然对他观察的指标能知道几个,但他的具体方法到现在我就知道个大概。我们培训除了一些大路货色外,主要是在指定的培训者(trainer,通常是进去的早,表现不错的操盘手) 帮助下,摸索实践自己的方法。当然,具体操作上的一些信息,他还是会透露的,比如说前面的那个NAZ 2000点行情,还有一些个股和板块的具体操作,象2003年下半年打压几个中国网络股,网易和搜湖等,当时我在华人股坛也有提及,由于各种原因,这儿我不想多讲细节,只想说,投资交易不容易,以投资交易为职业不容易,投资这个行业不简单。

作为一个操盘手,我也只知道一些皮毛。但皮毛处已经让人处处感到行业里面的‘水’ 很深。美国这一行里面也是到处‘猫腻’ ,远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纯洁,有序。圈子和关系非常重要,好的圈子和关系可以比别人有很多优势,信息上的,资金上的,等等。象我们这种肤色的人,即便做得再好,也就是替人赚钱的机器而已。大家在书上,报纸上看到的都是些上得了台面的东东,台下的东东与很多人看到的国内的一样的肮脏。就像我的老板,虽然他本人很厉害,但如果离开他那个圈子,我也不相信他有那个本事几年赚几百倍,虽然赚个几十一百倍是可能的。所以,离开美国这个白种男人占主导地位,投资行业内犹太人势力强大的背景这些前提,以为看几本书,听点演讲,搞点合资,派几个人短期培训,就能了解投资,了解美国股市,就能学习美国投资行业的经验和精华,是要被人忽悠的。象巴非特说的什么‘投资很简单’ ,就是一种忽悠术。有趣的是,如果李嘉诚出来说,他是怎么怎么成功的,你按照他的思路,可以复制他,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的话,我想不会有几个人真正相信他的话的。但是巴非特说类似的话,很多人还真全盘接受,以为可以复制,你说有意思不?和和。。。

可惜,国人中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经常喜欢借鉴美国的‘经验’,特别是如果对推销价值投资有利的话。既然他们那样,这儿让我也来凑一下热闹。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迷宫:

‘价值投资法是最好的,最符合逻辑的投资法。

价值投资者声称,投资股票就是投资长期发展的稳定的优质的企业,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错,也是符合逻辑的。但其作用和有效性在舆论宣传中被放大,造成一种投资企业就是投资成功之路的保证的假象。事实上,投资企业也好,投资实业也好,最后都是每个行业中只有少数成功。那么基于投资企业或实业为视角的价值投资必然有同样的宿命。

‘符合逻辑’ 又怎么样?如果你不能保证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成功,就得被没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考虑。‘股票的涨跌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够无懈可击的吧?但这种表面这种‘符合逻辑’ ‘无懈可击’ 的操作理念因为其操作实践的结果,也得同样被放到更大的环境中去考虑。

这个更大的环境就是不完美的环境,就是遵循概率的环境。具体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优质企业是少之又少,二是,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本身都是在追求某种概率,这个与技术分析没什么本质区别。三是,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进入市场本身就是因为其不确定性或者概率性。

价值投资者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是‘优质资产’ ‘十倍股’ 等。超级企业确实存在,但其数量放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历史长河中,是寥若晨星。而且,很多所谓的‘优质资产’ 或‘十倍股’ 都是阶段性的,真正能放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占若干历史阶段所有上市公司中的很小的比例。一将功名万骨枯,一个行业巨擘都是踩着诸多同业公司的尸体崭露头角的,这其中包括很多同业上市公司。能挑选出这种股不容易,挑选出后能坚持持有的就更少了。认识到这种少和执行中的不易,就不会觉得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能够脱离概率而存在,也就是说,你必须意识到,尽管你找‘优质资产’ ‘十倍股’ 的愿望是良好的,但成功的概率是不高的。

价值投资者经常试图表现出一种逻辑,一种气质,但剥开这种化妆,它又与技术分析没什么两样。举个例子,技术分析中有M头,有关的书中都能举个实例。但实践中我们就发现,有些看上去象M头的形态,经常短时间后就向上突破,M头的成功率并不高。同样的,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中,人们也是追求一种形态,只不过是以归纳优质公司的某些共同点,然后按图索骥,有时成功,有时不成功,仍然难逃离概率的大环境。

至于一个公司上市与否是否有本质区别这一点,我们注意到两个现象:一是,上市公司中,我们看到有几家咨询公司,律师楼,或者医院?极少极少。如果说,价值投资者们看重未来现金流量,那么这些行业的比较优秀的公司的现金流量都相当稳定,应该受到市场欢迎才对,为什么资本市场反而对它们普遍缺乏兴趣?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成长率,而是它们的业绩太可预测了。也就是说,它们与大环境不匹配,缺乏不确定性或概率性,也就缺乏炒作或套利的基础,因为尽管价值投资者们口口声声投资实业投资企业,但如果他们知道只有净现金流的价值时,他们是打死也不要这种‘价值’ 的。都是些叶公好龙者而已,和和。。。

另外一个现象与最近美国股市内,对冲/私募基金的动作有关。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很多上市公司受到被对冲/私募基金收购下市的‘威胁’ ,最近比较著名的是有关DOW CHEMICALS可能被收购的传闻。而基金的通常操作是先下一个上市公司,经过资产剥离或者重组,然后再上市,也就是说,下市是为将来上市,而这中间的商业运作,归根到底本身能产生多少价值,真是鬼知道。我对这种运作只知皮毛,所以,没法进行深入分析,但以商业直觉,大家应该感受到上市与否是有不同的,不然,为什么这些基金最后都是选择上市作为操作的终点呢?

所以,从受概率制约的大环境来看,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也就是其中之一员而已,根本不配享受‘最符合逻辑’ 这顶大帽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1 14:01:2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到茅台,忍不住要谈谈历史--历史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办保险的难

 2004年夏天去天津调研王朝,在去蓟县葡萄种植基地的路上,看到农民在田里赶牛耕地的景象有一种温暖与时间静止的感觉。做投资的人,有时候太累了,所有影响企业的因素你都要想,每天一睁眼就是思考......就像我们思考银行办保险,保险办银行的事情。

    银行办保险与保险办银行的事,想了很久。2007年11月16日,在保险行业从业40年的中保国际董事长吴俞霖先生给了我们一个解释。
    为什么在美国、德国等国家银行办保险一直做的不好?资本与负债是矛盾的,资本结构的问题,银行的资本金是不可能太多的。银行存款期限短,负债是短期的,其资金天生不能做长线,除非是资本金多的银行。但银行发展快需要消耗资本金,没有盈利就更没有资本金的补充。而保险公司没有5年以上的时间很难盈利。
    资金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办保险非常难,否则,100年了,如果银行能做好保险,早就没有保险公司了。
    (背景——据说中国银行、工行、建行等中国的银行都有可能办保险公司。)
 
 
                              但斌2007年11月18日笔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帐篷中的投资福音

——芒格在2007年威斯科年度股东大会上的讲话

                                                                    ——查理·芒格

雷蒙  编译

开场白

 

我注意到今年我们是在一顶帐篷中开会,让人惊奇的是帐篷居然能做得如此出色,这是我们的文明的产物,令人不禁联想到我们的祖先曾住过的帐篷——当然肯定不是带有空调的这种。

其次让人惊奇的是诸位同仁。如你们所知,我从未打算成为一场造神运动的副首领。古人云,经历仅来自于人们致力于寻求某事的时候。

最后让人惊奇的是,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刚参加完伯克夏的年会就赶来参加这个会的,而且年年如此,如同信奉天主教的人坚守其教义一般。

很明显,这里的人们期望在离开时多多少少会比来时更聪明,智慧是不能仅仅通过聆听他人而获得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好的教育都是极其逼真的。举个例子,在二战期间,为了训练士兵,教官不得不将真的子弹射向他们,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新兵老老实实地趴在地上。

不少教训都是在可怕的经历中通过艰苦的方法获得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抓住猫尾巴把它拎起来要比其他的方法更能了解这只猫。但这种学习的方法是可怕的。有的喜剧演员认为人应该间接地学习——你不必通过尝试就可以知道不要向带电的篱笆撒尿。

思想是很难传承的,所以挑选学校要非常慎重。

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因为那么多人不远万里而来,我将讨论一些自己曾经思考而你们会感兴趣的问题,即为什么沃伦·巴菲特及伯克夏会取得如此不同寻常的成功?这种成功如果不是投资界有史以来最佳的,肯定也能排在前五位。那可是极其出色的哟。

为什么一个人能白手起家,没有信用评级,最终积累起1,200亿美元的现金或市值的证券。所有这些都是沃伦从1,000万美元开始的,无需追加额外的资本,这绝对是了不起的事。

如果你读过《穷查理年鉴》一书,就能了解一些线索。顺便说一下,该书是我的朋友皮特·库夫曼在违反我的意愿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我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我允许他在办公室内到处匍匐前进(暗喻学习)。他说学习的结果可以赚钱并投了75万美元,同时承诺所有的超出部分利润都将捐给亨廷顿图书馆。所以你瞧,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他赚回了他的钱,受赠人也收到了一大笔钱。我们时刻留意那些非常特殊的人们。

沃伦的成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没有哪一种因素相比较而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让我们逐个分析这些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心理适应性。沃伦虽然非常聪明,但他不可能击败所有的竞争者。沃伦总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

另一个有利的因素是沃伦十岁就从事投资了。人们应该尽可能早地开始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强烈的兴趣和及早开始是成功的不二法则。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沃伦是这个世界上最佳的持续学习机器。乌龟最终战胜兔子是持续努力的结果,一旦你停止了学习,整个世界将从你身旁呼啸而过。沃伦很幸运,直到今天,即便是早已过了退休的年龄,他仍可以有效地学习,持续地改善其技巧。沃伦的投资技巧在65岁后更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作为一直从旁默默关注的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沃伦停留在其早期的认识水平上,这个纪录也就不过如此了。

高度执著于一个想法。虽然包含了其他的收入,但伯克夏·哈撒韦依然能表明一个简单而伟大的想法所带来的巨大的贡献。约翰·沃顿曾经是一位最伟大的篮球教练,他执教纪录的改善得益于一个伟大的想法:即去平均化。由12人组成的球队中的最末5位从不上场比赛,他们是无用的参与者,他集中注意力于球队的尖子运动员。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伯克夏——高度集中的时间和精力。

这不像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民主社会里,可以轮流掌舵。但如果你想要许多智慧,最好的办法是把决定权和处理权交到一个人的手里。新加坡发展得如此之好,甚至比美国还要好,不是偶然的,在那里,权力被集中于一个名叫李光耀的人的手里,他非常有天才,是新加坡的沃伦·巴菲特。

不少人都能在晋级测试或快速计算中表现得极为机敏,但他们接二连三地犯愚蠢的错误,这仅仅因为脑海中层出不穷的疯狂念头。尼采曾说过:“总会有人以自己拥有跛脚为荣。”如果你曾遭受失败而不思悔改,将以自己的方式滑向浅薄。妒忌、太多的自我怜悯、偏激的思想、强烈的愚忠,所有这些作为一个明显的标志,表明你已经失去大脑并将被铁锤所痛击。你会发现沃伦·巴菲特是非常现实和客观的。

当某种心理得到强化时,所有人都能做得更好。当你能稳定地收获回报时,即便你是沃伦·巴菲特,也不会无动于衷的。再也没有比成为伟大的投资者回报更高的,金钱滚滚而来,人们敬仰地望着你,甚至有人会嫉妒你。如果你买进一些企业,这些企业也会因你而声名远扬。你的心理会有所强化,通过学习,你会知道如何通过(心理)强化作用使你身边的人走向成功。如果你想婚姻美满,可以尝试让自己变得更像一个配偶而不是企图改变你的另一半。沃伦早已知道这一点,并且这一认识帮了他的大忙。

阿尔弗雷德·诺斯·威德海德早已指出,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以GDP为代表的文明就变得进步神速了。这是极具洞察力的观点。当人类在如何学习上找到好方法后,从理论上说,每个个体也应受益。教学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如何学习,但很明显,他们失职了,他们用填鸭式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学生出色地通过各种考试。相比较而言,名副其实的学习者能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击败现任者,哦,至少在某些场合是如此。我不推荐你这样做,因为一般情况是失败居多。然而,我一生中至少三次进入新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

莫扎特因疯狂而被摧毁的一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莫扎特是一位天赋极高的天才,其成就不可磨灭,然而一生悲惨。终其一生,他挥霍无度,这个习惯也会使在座的你不幸(当然,这屋里都是一些另一个极端的人,太节俭的人)。莫扎特只要感到有人境遇比他好,哪怕是那人应得的,也会让他感到妒忌和猜忌,最终他被妒忌榨干了生命。他有太多的自悯自怜,没有比他更蠢的人了。即使你的孩子奄奄一息,你也不要自悯自怜,抱怨世道不公是于事无补的。Marcus Aurelius(罗马皇帝——译者注)就认为每一次困境都是一次机会,可以去学习,去揭示人性,或随便做什么你想得到的。对于他来说,面临困境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沃伦从没有在自怜、妒忌上面浪费过哪怕一丁点时间。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完全呈现为一种病态。如果通过痛击别人来立威或许可以阻止他人来伤害自己的办法可行的话,那么看看中东的现状,它让我想起一个有关爱尔兰人Alzheimer的笑话:当你什么都忘记的时候,嫉妒依然存在。

这是一门为你们开设的课程,我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能从巴菲特在伯克夏所取得的成就中学到许多东西。然而有趣的是,当你走进顶级商学院,却发现没有人在研究和传授巴菲特的经验。自然科学甚少有疯狂的事,但在软科学或文学艺术中则充斥着疯狂,比如经济学。那些不可理喻的人仅仅挑选和自己相似的人作为继任教授,这要归咎于阿尔弗雷德·诺斯·威德海德所指出的问题:致命的各学科间互不关联性。当人们在各自学科里招募未来的博士时,其结果通常会很糟。

另一方面,如果你有意识地使自己在思想上成熟,你可以胜过比你聪明的人。你只需要从各学科中而不是其中的几门汲取关键的几点,你的智慧就会大大领先。但我个人的早期经历可以告诉你,这种领先并不能带来了不起的利益,迎合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认为那专家仅是个极其丑陋的小孩,都不是赢得社会恩赐的方法。我年轻的时候曾经遭受了许多次重创,可以说我是被迫进入投资界的。

会计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它诞生于北意大利的威尼斯,然后扩散开来,成为当今标准会计的一部分。那些举着火把做账的会计是可敬的,但他们也给我们弄来了一个安然公司。你就是走进一家精神病院也要比进安然好,然而会计师赞美它,所以才会导致太多的失败。我曾经和一个会计界的领导交谈并告诉她,让那些公司往自己的商业模式里添加许多填充物是没有任何道理的,那将导致灾难。她盯着我看,仿佛我已精神失常了,然后她说:“你不是要最新的数据吗?我的系统中数据最新,因而也是最好的。”这种智力也许可以在智商测试中得高分,但几乎不可能用来清除垃圾。

有两个条件是交叉起作用的:(1)你需要通用性;(2)你应该建立一套系统以防止人们欺骗他人或仅仅是自欺欺人,即使有许多激励促使人们想这样做。如果你无法完美地区分孰轻孰重,你没有资格去建立一套会计系统。

如果你走进文学艺术教育领域,同样能发现这里的教育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希望自己有两到三条命,其中一条用于改善大学教学的质量。大学有些是好的,有些简直糟透了,自从我65年前离开后,只有稍许的改进。

你也许会说其他人的功能缺失对我有利。确实如此,那也是你们在这里的原因。你们都想由于理性行事而回报多多,谁不想呢?

在生活中,信任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快乐。我的一个孩子是个计算机迷,他所在的学校允许他访问整个学校网络,这个巨大的信任给他带来了超级的快乐。如果你的朋友托孤于你,你一定会做得不错。被信任真美妙!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一致性的检查和程序,道德的优点就将最大化。在伯克夏,我们有低一级的程序,我们尝试运作在相互信任的组织中并慎重选择新来者。梅奥诊所也是如此运作的,想象一下他们如果不是如此运作,大多数病人将要死去。

好啦,我已经竭尽所能做完演讲了。

 

提问时间

 

关于伯克夏和威斯科的评论

关于伯克夏

芒格家族有超过20亿美元的资产在伯克夏,因此(家族内)有人质疑这是否是一个好主意。我的回答是:我对我的头寸相当满意并期望家族成员(将来)也能长期持有其中的压倒性多数。虽然他们再也不会有我这样的经历,看着头寸日长夜大直至如今的规模,当然他们也不是非有这样的经历不可。

伯克夏是一家非常受人尊敬的公司,如果你对回报的期望值适中并想晚上安然入眠,相比其他股票而言,伯克夏还算不错。但如果你期望未来以年均30%的复利增长,那伯克夏不适合你。对比其他股票,伯克夏是乃至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还是不错的一只股票,即便是在我和沃伦离开以后。

我刚和通用再保险的乔·布兰顿一起吃过早饭,通用再保险现在是一家极好的公司。乔告诉我,凭借着110亿美元的净值和伯克夏的名望,他们现在有许多令人垂涎的机会。如果他们坚守信念,他们应该做得很圆满。我们应该圆满,伯克夏拥有许多应该做得圆满的公司。

正如我早些时候说的,当你拥有巴菲特40多年了,而这个家伙最终离你而去,你实在没有什么理由抱怨。(股东大笑)

  

伯克夏vs威斯科

我现在的位置非常尴尬,真实情况是迄今为止伯克夏运作得更好。当然,首先,那个家伙才76岁,冲劲更足。伯克夏的优势在不断的增加。除了在座的诸位,很早以前我们就避免这样的复制,你们太宠爱威斯科了,股价如此之高以至于失去了与伯克夏合并的机会,这让我们有点得不偿失。你们这样的人才是应该负责任的。但我喜欢你们这些家伙,这叫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股东大笑)

  

你更愿意通过伯克夏还是威斯科买进股票?

通过伯克夏买进更多些。(事实上)两家公司不同,它们有不同的规则。一旦我们宣布,人们就会跟进,有时这种买进只是偶然的事件。近段时间我们对股票没有太多的热情。但相比债券而言,我们更钟爱最好的股票。两家公司买进更多的是股票。

  

伯克夏的规模限制

我们正在遭受恐怖的限制,即使是在一个主要的市场上也很难大量买进一家大公司,这是事关我们财富的大难题,我希望这个难题越来越严重(暗指伯克夏的规模越来越大)。沃伦偶尔会买一些衍生品,我们不会因为我不喜欢其中一些人的做账方法而刻意回避衍生品,但有时它们也会定价失当。

看看我们最近买入的15项投资,它们都表现得很出色,但相对我们的规模来说,我们花掉的还不够多。单单如此也就算了,真正令人沮丧的是我们正着手降低回报期望值。沃伦说过,伯克夏每年将超越市场两个百分点。当然那并不意味着除了买进一大堆股票我们就无事可干了。我很乐观,伯克夏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伯克夏会派发多余的资本吗?

伯克夏大概不会大规模派发你所说的多余资本,但一旦我们不能使保留的每一美元的价值体现在市值上,我们将考虑派现。倒是威斯科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威斯科拥有许多资本,资本利得税额处于历史上最低水平,我们也没有像伯克夏那样的期望值,但你们狂热地推高股价,以至于超越了其内在的价值,这一切又使得(派现)变得毫无意义。任何想离开的人都可以以高于内在价值的价格卖出股票,而那些坚持持有的人希望我们能创造出高于一美元的价值。我希望我们做到,虽然我们干得没有伯克夏出色。

如果我们认为大多数股东期望威斯科派现,我们可以以令你们眩晕的速度做到这一点。我不认为大多数股东期望如此,因为他们是一群狂热分子。我不认为我们将会这么做,除非事情有了不同寻常的进展。

  

谁将成为伯克夏的首席投资长

我们不需要那些想来学习的人,我们期望所招募的人足够年轻因而可以长期服役。既然巴菲特可以,为什么不期待好事能成双呢?我们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可以集合一些人并在几年内观察他们。在巴菲特75岁以前,我们没有考虑过这些,但现在他老了,我们得考虑了。我们喜欢思想独特的人,被挑选的人肯定不是普通人。很显然,我们希望找到那些能让我们想起沃伦的人。

关于同一主题的第二个问题,芒格答道:

我们将找到一些人来管理投资几年,期望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能成为下一个沃伦。他们将独立地干自己的事。劳·辛普生(Geico的首席投资长)就管理着几十亿美元,他可以住在任何地方,并且做自己想做的事。拥有更多的辛普生是很有意义的。

 

谁有权决定买进整个公司?

伯克夏的独立子公司可以收购他们认为合适的公司,他们通常只和沃伦讨论一下较大型的合并,虽然他们通常并不这样做,而沃伦也从不过问。

我们现在没有首席投资长,所以收购公司的事常常落在CEO的身上而不是管理证券组合的经理身上。在伯克夏,无论天才躲在哪里,都将人尽其才。我们不会有军队式的教条。  

 

巴菲特老而弥坚

沃伦确实一直在进步。我知道这很难令人相信,但沃伦提高的幅度已经达到了在他那个年龄所能达到的极限。你能想象早年的沃伦在外汇市场上冒几十亿美元的风险而赚取几十亿吗?他也做了几组衍生品交易。沃伦仍在不断学习,极限总是要来的,但那是以后,现在为时尚早。

  

伯克夏董事会的作用是什么?

董事会是安全阀门,(它的作用要等到)我完全疯了而沃伦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股东大笑)董事们都是一些杰出的人,按规定我们必须要有独立董事和这么一个董事会,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弄一个呢。

(芒格停顿了一会,盘算加点什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会否保留这个董事会呢?当然不,我们不会保留。(股东大笑)

 

是否因所罗门危机而过早地卖出了白银头寸?

白银我们买进得太早卖出得也太早,但相比其他投资它算得上是完美的。白银市场本来就是波动的,与所罗门无关。

  

评价一下所罗门危机

那一天有趣的现象在于,如果财政部长尼克·布瑞没有收回禁止所罗门参加国库券拍卖的决定,原本这件事可能会激起巨大的震荡,会让那场日后导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的震荡变得无足轻重。尼克·布瑞家族是伯克夏的原始股东,但在沃伦进驻之前就已全部抛出了。

尼克正确地认识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业已经衰亡并售出了全部股票。他的表兄则仍然固守,即使是沃伦进驻后依然如此。通过这个正确的决定,这个家族受益匪浅。

正因为如此,尼克很了解沃伦,并且我认为他信任沃伦(在那场决定命运的星期天下午的电话交谈中)。沃伦的语调里有一种值得信赖的东西,面对财政部的错误决定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沃伦请求财政部收回成命。尼克听出了沃伦的诚意,了解沃伦心之所系并相信了他。

生活中的好名声常常会带来好的结果,这不仅仅适用于沃伦。如果所罗门破产了,伯克夏不会有麻烦,但沃伦和这个国家会有。

 

保险业和道德限制

我不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险业是一个好的行当,但由于我们拥有杰出的人才,我认为我们将干得较出色。当我还年轻的时候,可能不会试图加入这场游戏。这行业就像用奶瓶玩杂耍,加到第十个奶瓶时玩完了。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伯克夏已拥有了10家保险公司。(芒格请GenRe CEO乔·布兰顿评点,乔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采集(系统)。”)芒格接着说这绝对是恰当的陈述,我们逐渐摸索出自己的路,才深入至此。它不会发生在一夜之间。如果你不是一台学习机器,它永远不会发生。

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常说,即使经过很多年后,我们每个人也不会改变,只会程度加深。从某个方面来讲,我们也只是程度加深。年轻的时候我们学到了很多教训,我们曾拥有很多选择,我们决定不去赚取有损荣誉的快钱,对此,我不认为我们曾有一丝后悔。

沃伦说过曾有机会购买Conwood,第二大咀嚼烟生产商,我从未见过这么好的交易,咀嚼烟不会像卷烟那样带来健康问题。所有的经理都吃咀嚼烟,河豚鱼先尝,真是令人尊敬。沃伦和我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交易,合法的产品,诱人的价格。但最终我们没有做,另一个家伙做了,赚了几十亿美元快钱。但我不后悔,我认为如果有些事超越了你的底线,就不应该做。

 

评论通用再保险

乔·布兰顿做这份工作有许多不愉快的经历。面临太多的问题,他不得不快刀斩乱麻,许多人都反对他。现在雨过天晴了,事实上,我认为直到现在它才对得起我们的出价。曾有一段时间我们不是那么确定,直到乔所进行的工作重塑了我们的信心。

  

评价Iscar

它不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式的股票,事实上,它永远不会是格雷厄姆式的股票。Iscar坐落在离以色列Lebanese边境几十英里的地方,它的生意遍布全球——运用不变的技术生产碳化物切割工具。我的评价如此之高、结论下得如此之快的原因是那里的人真是太聪明了,与他们进行合作(这件事)打动了我,觉得值得努力。我们年轻的时候常常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但当我们到达Iscar时,我们明白了下一步应该是寻找适当的人。那里是做生意的天堂,每件事都该做得很恰当。持续学习还不好吗?晚到总比不来好。

 

伯克夏的铁路投资

铁路是转变我们思路的一个例子。沃伦和我在整个投资生涯中都讨厌铁路,资本密集型、强势工会、严格的管制,在与用柴油发动机和免费公路武装起来的卡车运输的长期竞争中竞争力不断衰退。铁路长期以来就是可怕的生意,对投资人来说就是一大堆虱子。最后我们改变了主意,进行大笔投资。我们抛出了我们的(转变)范例,但有点太晚了。我们应该在两年前完成转变,但那时我们太顽固了,以至于错过了最佳的时机。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的,人类总是太快衰老又太迟聪慧。我们就属于太迟聪慧的一类。最终我们意识到铁路已经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双层铁路车厢、电脑导航、源源不断地运送着中国商品等等。在大规模运输级别上已全面超越了卡车。比尔·盖茨前几年就发现了铁路的变化,他投资了加拿大铁路,赚了8倍。也许盖茨应该来管理伯克夏的投资。(股东大笑)人们的思想和根深蒂固的成见都是很难改变的,这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最终我们进化了。世界总在变,而认识慢一拍,我们也算是见识到了。

  

伯克夏投资浦项制铁

我认为浦项制铁并不是商品化企业而是高科技企业,他们师从新日本制铁而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技术最领先的钢铁公司能制造出不寻常的产品,这家企业具有长期吸引力。

 

USG应该扩股以完成购并?

我正在犹豫是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还是给出正确的答案。(股东大笑)

(扩股)这件事太愚蠢了,但他们忍不住要做,他们中的某些人上过商学院。(股东大笑,鼓掌)

  

为什么不卖掉精密制铁

我们不会仅仅因为企业处于困境就卖掉它,这是我们的品格。至于精密制铁,它是一家不错的企业。我们的原则是不用企业来玩金拉米(一种纸牌)游戏,这个原则对股东有利,因为人们相信我们不会卖掉他们的企业,因而愿意将企业托付给我们。精密制铁还有几个挺好的制镍企业,持有它就是在做广告。

 

为什么买特意购和强生

一般我们不涉及买入的原因,很明显他们都是受尊敬的企业,一个是在英格兰居统治地位的杂货零售商,而强生则是在其领域有着长期优良纪录的企业。它们只是投资组合,我们期望它们的表现能略优于市场。

  

威斯科附带担保保险

威斯科的附带担保保险(堪萨斯银行家担保)承保小银行,那是一家极好的企业,真正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通过在特殊领域里的专业化经营,它做得很好。它们是某个生态环境的强者,统治一小块疆域,活得挺美。如果你注意到它每年的保单盈利,就会知道这家企业真是太好了。

  

投资建议

 

价值投资广为传播了吗?

我认为我们看待事情的方法将变得流行,事实上,现在价值投资比几十年前流行得多了。过去这个小集团大概只有20人。对于你们大家来说,人数的增加使得挣大钱变得不那么容易。那么多聪明人相互竞争,使投资变得艰难,但不一定就是坏事:也许你们中的一些人赚的比我们少,但肯定比工程师多。

  

有效市场

如果市场是有效的,这个帐篷里就不会坐得这么满了。一些商学院受学院派投资人的推动,理直气壮地教授有效市场理论,全然不顾世界是以不同的方式成长的。许多人不承认那些我们认为是很简单的事,他们想成为专家。如果事物本身是简单的,你怎么可能是专家呢?当然,执行是困难的,人都不喜欢失败。

虽然整个机构奖励系统鼓励不同的行为和思想,但如果你服务于一家大公司,你将被磨平。这是有遗传的,没有人关心如何把事情做好。当你在那里10-15年后,将被同化。当然这事不会发生在沃伦身上。

威斯科董事皮特·库夫曼加入一家公司并在30岁多一点出任CEO,所以他当CEO很多年了,他的企业成长了20多倍。这是伯克夏式的经历,但不常见。通常官僚是不喜欢有我们这样态度的人的。

  

哪里的市场无效率?

两种市场是无效的:非常小的(相对于伯克夏1,200亿的规模来说),当疯狂的人们在做傻事,特别是发疯般卖出时。较大的市场时不时地也会有一些定价错得离谱的证券出现,但毫无疑问,在较小的市场上,定价失当的机会要多得多。

  

中国股市有泡沫吗?

中国股市由两部分组成:沪深股市和香港股市。沪深股市有严重(资金)过剩的迹象,就目前的价格而言,我没兴趣介入。但对于中国的其他市场还有兴趣。因为明显的原因,我们不能具体指明。

  

评论安迪·基尔帕特里克

我不认为他是最伟大的沃伦·巴菲特迷,但他是最果敢的一个。安迪通过华盛顿邮报的关系认识了沃伦,当教皇圣保罗前往大马士革时,他也碰巧遇见了教皇(可能是暗指他与巴菲特的关系如同与教皇一样是泛泛之交)。安迪决定用保证金账户买进所有伯克夏持有的股票。股票涨了,他买得更多,如果跌了,他就卖出一些以满足限制条款。由于方法恰当,他变得相当有钱。

不仅是皮特·库夫曼的《穷查理年鉴》,安迪也是自己印刷了他的书籍:《永恒的价值:巴菲特的故事》。

许多人过去遇到沃伦说:“这里哪一位是那个乡巴佬?”现在他们都不得不假装买了伯克夏的股票。

 

评论商业和宏观经济

 

对冲基金税率和财富的集中

如果你成立一家对冲基金,你只需支付最低的税,税率比大学教授甚至是出租车司机都低,这就快接近疯狂了。如果近期税率有什么改变的话,我不会感到惊奇。的确有太多的财富集中在了一些毫无贡献的人的手中。看看我们这个糟糕的系统所树立的榜样,它鼓励刚毕业的聪明的年轻人放弃工程工作,转而热衷于衍生品交易。这些特殊税率鼓励这种现象,但很可能会改变。

如果你拥有加斯帕·琼斯的绘画,这个世界会向你敞开大门。对冲基金那帮人看上去都喜欢加斯帕·琼斯的画。一年能赚17亿,那1.2亿又算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你不得不承认它很有趣。

 

次级债和评级机构

目前评级机构繁荣昌盛,但最可能导致他们感到窘迫的来源是次级债。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工作做得还不错,你总能凭借事后诸葛亮般的智慧发现事前错过的利益。我不预测他们会遭遇大麻烦,如果你打算挑一些对象来批评的话,评级机构应位列候选名单的末端。

你可以挑选次级抵押贷款的始作俑者(来抨击),他们是最令人憎恶的一群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应该进地狱的最底层。总有这么一群小丑依靠误导人们来赚钱,你总是可以在抵押经纪公司中找到这些如同最差劲的推销员一样的人。这还不是真实的悲剧(所在),真正的悲剧是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高层不问应不应该销售这些产品,而只强调能销售出去多少。他们随意践踏设计初衷和道德底线。

贷款给穷人本身并没错,如果贷款人努力地工作,即使你给他90%甚至是100%的抵押率,他也会归还贷款的。这种贷款没问题,而且于人于国皆有利。但当你的目标是那些不值一提的、全无荣誉感的和吸毒成瘾的人时,这些人漠视自身的权利,一旦你发放贷款,他们将喝得更多,赌得更多,这就好比往满是汽油的地板上扔一支火把。我认为,美国的许多公司称其愚蠢是不够的,应该称其为罪恶加愚蠢。可悲的是,由于自私倾向的存在,许多不好的行为掺合了进来。既然能赚快钱,有什么理由说不呢。

密执根大学的迪安·肯德尔曾经说过一个故事:当我还是一个小孩时,我曾被托管在一家小零售店,当然那里有糖果。我父亲看见我拿了一块糖并吃了它,我说:“别担心,我可以换一块糖放回去。”我父亲说:“这种想法最终将毁了你。你还不如拿够你想要的,然后声称自己是个贼。”这是个好故事,在美国商界的高端,我们需要更多的迪安·肯德尔。虚伪和嫉妒已引起了太多的麻烦,他们也指明了在次级贷款领域为何有如此多的恣意妄为。我们知道它曾经是怎么做的。贷款给值得贷的人可以,但平均主义和偏见将导致大混乱。

  

为什么贬值的美元未引发通胀?

这是一个好问题。在美元曾经的大幅贬值期间,Costco(芒格是其董事)超市中的很多商品价格有很多年未反映出通胀。那时有许多经济学教授声称通胀不会发生,但最终它还是来了。这点非常重要,那次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我可以轻易地告诉你它要紧,但有多要紧?如果我能弄明白,我就没有资格坐在这里。答案是:我不知道。

  

在私募股权业界是否存在一种趋势?

当然有趋势。LBO基金变得越来越大,买断的企业也越来越大,所以这是一个大趋势。他们的生存方式与伯克夏不同,我们几乎从来不卖,我们也不想那样做。我们不想和朋友玩金拉米游戏,甩出去五个企业,然后再买进五个新的。我们不为了卖而买。

杠杆权益收购人群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最新的情况是受托和养老基金也开始相信这些散财童子了。随着资产规模的积累,他们很难简单地从股票和债券上赚取足够高的回报。这时伶牙俐齿的人出现了,向他们许诺道,不必忍受低回报了,把钱借给我们,我们去放大,我们只需一些补偿,而你将得到15%的回报而不是5%。根据对统计数据暧昧地使用,虽然没有声称的那么好,但它还说得过去,特别是那些好公司还不错。接着,嫉妒横扫整个行业,耶鲁不能忍受哈佛赚得更多。虽然很少承认,但嫉妒是巨大的动机。我这一生还没听到过有人说:“查理,我这么做是出于嫉妒。”

在风险投资界,除了极少数的顶级公司,其他的回报是糟糕的,这种事情最终也会发生在LBO公司中。上帝至今未指定什么人能得那15%回报的彩头。

  

如果你是医院主席,你认为其基金应该如何投资?

当我是一家非盈利性医院的主席时,它真的不赚钱,它在好年景损失许多钱,真棘手,而在坏年景,简直是可怕。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不得不进行短期投资,我们需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我喜欢拥有这样一家医院,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盈余,可惜我的命没有这么好。

我不认为医院和其他公司相比需要特殊的投资。我不认为投资还有什么不同的类型。

 

评论United Health,其CEO及期权回溯丑闻

真是无话可说,这种行为太让人遗憾了。那人丢了工作,活该。

  

关于律师

律师们认为标准的方式是保持中立,注重事实和程序系统。那是巨大的加分因素。如果你问的是如何看待法律实践,有些是好的,有些原本就是坏的,而有些则已面目全非。在你被审判前,你的钱已经在辩论中被掏空了。这很稀松平常,如果你是这样做律师的,就踏入了道德雷区。法学界招收许多能很好地用词语和数字表达自己的聪明人,许多好人在这个围城里进进出出,法学院的所作所为也搞笑。

  

关于投资银行

在所罗门,我们问过:“有什么事情是因超过了你们的底线而放弃不做的吗?”我们从未见过。嫉妒和贪婪引领着人们去做一切看上去有利可图的事,完全不需要在背后顶一把枪。投资银行在我年轻时要好一些,他们过去还关心交易的质量,(现在)道德感稀释了很多。这不好。

恶化将是社会科学的一个有趣的题目。你不得不理解人的心理,这对有些人来说太难了。

为什么在投资银行里最佳的方法叫高速公路?因为那里不太拥挤。

  

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性

预测是否会有许多的保护主义措施是很困难的,现阶段进口的泛滥正改变着这个国家,有些普通人处于较艰难的时刻,他们感到中国正在压迫他们。

  

思维模式

 

使用思维检查表

我深信在我们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一张检查表,上面列出好和坏的答案,否则很容易遗漏重要的东西。

  

哪三个领域获得了成功

头两个容易:房地产开发和理财。我不能主张(我应该)第三次痛击该领域(法律用语,应该暗指法律),所以我不想讨论它。

  

一个放弃固有成见的例子

即使是在最狂妄自信的时候,我也会不断地抛弃错误,抓住成功的想法,我一时想不起来最近的例子。当我不再痴迷于某些人的时候,这种事总会发生。在那种情况下,我学到了很多。我很久以前已经抛弃了很多,以至于现在所剩无几了。

任何时候哪怕只是下意识地使用检查表,你也能及时抓住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以避免你掉入麻烦中。

我回答一个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作为你问题的替代。

我努力找出我不喜欢什么,然后试着避开它。这方法对我很有效。

  

你中意什么人类误判

我爱好的人类误判是自私自利的倾向。大脑怎么下意识地决定了(那些)对大脑的主人有利的东西对别人也有利。如果我这个小人物想要它,为什么我就不能得到它?人们就是这样走完一生的。我终生都低估了这个现象,人们一边关心自己的利益一边走向疯狂,这是一片错误认识的海洋。那些制定法律的人,那些治疗病人的人,那些用老鼠作试验的人,所有人都遭受这个倾向所带来的痛苦。

几乎没有人认为研究心理比研究法律更重要,但这里有一个禁忌可以反证,你知道有许多人在法学院可以连续获得A,但他们不得不振奋起来与自私的倾向作斗争。

我说过现在世界银行的行长面临的是一个小学生问题:作为银行的头,许多人讨厌你,你如何聪明的而且是必须和那个麻烦不断的同居女友保持距离呢?他把问题丢给律师们,而他们支支唔唔地拖时间,最后他丢了乌纱帽。即使是小孩都知道不应该犯这种明显的错误。与其相似,我猜想如果克林顿总统在同样的问题上表现得更有见识的话,他应该会更有成就。提示:我小心地在两党中各选举一位。

  

现实中的疯狂

我曾经问过一位医生,新的更好的治疗方法已经问世,他为什么还在做老式的白内障手术。他说:“因为教学的感觉太好了!”病人只能用脚投票逼他改变。这种事居然发生在最好的医学院中。

有太多的错误认识,如果你能抛弃其中较严重的愚蠢想法,你会发现你能做得有多好。有太多的疯狂,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人们总是执著于他们最熟悉的东西。这种事甚至会发生在医学界,许多人痴迷于糟糕的想法。世界上最明智的人尚且如此,普通人又能怎样呢。

如果你能训练自己不这么做,你将领先一步。如果你们大老远来就为了听一个即将84岁的家伙讲这么明显的事,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这是明智的。(股东大笑)  

 

机会成本

我考虑的是,在现有的人才、时间和资源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得最好。这就是我过去做的和现在正在做的。每件事都有机会成本,教授们做了件很有害的事:他们只能告诉你某个经济活动中第一年的机会成本是多少而不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生活中,如果机会A比机会B好,而你只能选择一个,你会挑A。但世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如果你确实聪明,也有运气,可能有机会成长为伯克夏。我们有很高的机会成本,总是能遇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也有能力买很多,我们用伯克夏机会成本和他们比较。你们所有人已在抓阄游戏中抽得自己的签,现在你所要做的是不断提高你的机会成本。如果你沿着这条路前进,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的简单。

(小插曲:芒格用的话筒坏了,芒格打趣道,我曾担心听众会失去耐心,没想到话筒倒先发作了。)

  

生活忠告及其他

 

芒格渴求光辉的独立

苏格兰的伟大诗人伯纳斯有一首诗号召苏格兰人行动起来甚至是密谋去争取苏格兰光辉的独立。不需要太久,你就能听出我的观点并不是到处都受欢迎的,因此我也需要光辉的独立,尤其是当我明白一个男人的独立意味着什么。60岁前我没买过新车,尽管在那之前我已经很富有了。我渴望独立的原因与肖伯纳支持他母亲走出家门工作一样:渴望在精神上成为我自己。为此,我经常遭到沃伦的调侃。

我说过,我把一天中最好的光阴销售给我自己以提升自我,把剩余的时间分配给客户。当然,如果我处于供不应求的时候也会有例外。要成为真正的智慧的男人,你需要不断地努力,即使是约翰尼·冯·诺伊曼(著名数学家,博弈论创始人)也不能轻松做到这一点。

许多人认为他们异常忙碌是好的,但他们不是一个好的思考者,他们只做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就能得到很多。如果你是一个有认识能力的人,当你对某事开动脑筋,你能学到很多。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代替静坐和思考。

  

天赋vs培养

就天赋和培养而言,天赋的重要性要比人们所给予它的定位高得多,这并不是说人不可以提高,但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在音乐和篮球上取得成功。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天赋所在,然后再运用由天赋发展而来的才能玩你擅长的游戏。人类是自己天资的囚徒,我认为我们这一生都跳不出它的手掌心。如果你只有5英尺2英寸,我不认为你想玩篮球。

  

谁为我们的文明增光

我不太了解Whole Foods或Google,我倾向于认为当什么东西一旦宣称自己是有机的时候,就会受到大量的热捧。我曾经在《哈佛》杂志上读到一篇有趣的文章,文章说,通过人工授精,奶牛可以在一年中的300天保持怀孕状态,它们的荷尔蒙就会转化为牛奶。这有问题吗?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哈佛》感到很光荣就刊登了。脱脂牛奶不是问题,写这种文章的人才是为我们的文明增光。

几个月前,我去了密执根大学,访问生物部门,包括医学院和医院。他们认为如果自己犯了错就承认,没什么可隐藏的。他们走到床边向病人承认事实,做原本从一开始就应该做的事。现在他们的医疗事故的赔偿额很低,这些家伙的所作所为是在为我们的文明增光。这种事不会出现在我任主席的那家医院里,我们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我真的喜欢。

有许多人喜欢这样。(反例)我住的州为了确保某个傻瓜能赢得初选,就不公正地进行区域划分。这样一旦他们参选就不容易被淘汰。这个系统有多糟?我还是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些像密执根大学医院那样的人。

  

全球变暖

沃伦从未接受过科技教育,因而他回避这些问题,他说:我没有这方面的特殊才能,我不想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傻瓜。在这方面,我基本上和沃伦一样无知,虽然我是加利福尼亚受过训练的气象学家,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并且那时这门学科主要是靠经验吃饭。

我个人的观点是,很有可能是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变暖,比如艾伦·戈尔,一旦他知道了这个概念,他马上会认为我们现在必须在这方面做些什么,全然不顾他已拥有了一所带有20间房间的大房子。

对我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对从中国到印度的对二氧化碳减排后的效果一无所知,而那里的人们渴望过上我们现在的生活。在我们自己做到以前,我怀疑我们会改变地球的反射强度或者玩什么其他把戏。问题的答案可不像与那些想加倍排放的国家签订条约那样简单。

这不是一个我打算单独面对的问题,我将留给后代,它虽然很重要,但即使温度再升高几度,也不是世界末日。100年以后,如果世界人口每年以1%-2%增长,一些岛屿上的人口会消失,这个问题还是能对付的。就像我在伯克夏年会上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事情会自我调整。我不认为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场大灾难,它属于我们能对付的问题。

 

好书推荐

皮特·贝弗林,《选择智慧》一书的作者也在这里,他送了我一本书《科学战神》,书中介绍了五位被希特勒驱逐到美国的匈牙利科学家对科学所作出的贡献。我不能不推荐它。

我在读一本新的爱因斯坦的传记《爱因斯坦:他的生活和宇宙》,我读过所有有关爱因斯坦的传记,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本·富兰克林最后悔什么?

嗯,他错误的治疗决定害了他唯一的儿子。但大多数时间,他不允许自己有太多的后悔。富兰克林婚姻草率,他娶了一个不适合陪伴他一生的人。这太重要了。所有有名望的人都会尽力把家里的事处理好,富兰克林做到了并不让自己感到后悔。总的来说,他拥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

  

关于渐老的年纪

我越老经验越多。我喜欢这样的人,他从摩天大楼纵身跳下,他在掉到第五层时说,“到目前为止,旅程还不坏。”(股东大笑)我越老状态越好。我对年龄没什么可抱怨的,毕竟假如我不拥有它,我就死了。

  

最坏的经历是如何应对的?

我不回答它。

  

择业忠告

许多人会发现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都是那么不容易。你还年轻,无法以一种一劳永逸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这取决于你的天赋,决定在于你。如果你能和你所尊敬的人一起工作,那里就是你要去的。

你现在已经发现了问题。你在商学院学习,到现在你还在问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在商学院的教育效果和我猜想的一样。(股东大笑)

  

阅读的重要性

好问题,它会揭示一个有趣的事实。伯克夏的纪录是怎样诞生的?如果你是观察员的话,你会看到沃伦做的最多的事是坐在那里阅读。如果你想有所成就,用生命的大半时间去阅读,当然你也可能因此而被解雇。

看看现在的一代,伴随着各种电器和任务系统长大。我预测这一代的成就将小于专注于阅读的沃伦。如果你想变得智慧,坐下来阅读吧。这是唯一的途径。

  

得到你所应得到的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获得一条最佳的法律经验。我问我父亲为什么为一个老牛皮、言过其实的傻瓜浪费这么多精力,而不是为他最好的朋友格兰特·迈克范登。他说:“那个你称为老牛皮的人其实是有法律麻烦的会行走的富矿。至于格兰特·迈克范登,他总是及时解决了问题,这当然很好,可他几乎不创造任何法律工作。”我父亲给我上的这一课至今未变。考虑到伯克夏的规模,它养的律师比任何一家我能想起的公司都少。格兰特·迈克范登,奥马哈领先的福特经销商,我们像他一样做事。

找出你不想要的,回避它,你将得到你想要的。沃伦也有相同的直觉。我们不曾加入失望和愤怒一族,它们摧毁了许多人的生活,想在其中占一个位子是很容易的。问一个问题:得到你想要的最佳方法是什么?答案是:得到你所应得到的。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关于社会安全

在美国,我认为我们会遇到社会安全问题。如果我们能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GDP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我认为我们能通过将增大了的蛋糕分出较大的一块来解决这个难题。关于这一点,我与我的共和党朋友的观点不同。

在新西兰,曾发生过反抗和镇压反抗,现在新西兰挺好。我不认为我们将有大麻烦。

  

美国在世界上的角色

我们习惯于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前的每一个曾身处其位的国家都下台了。我们的结局也不会不同。为什么?因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威胁?

最大问题就是核战争或生物战。这个问题太难解了,大多数人把它扔在一边,期望它自生自灭。

我认为世界人口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我读到一些文章自信满满地宣称这不是一个问题,对此我只是将信将疑。如果所有的欠发达地区的人口的生活水准都达到和我们一样的水平,会带来各种环境问题。

我认为你们将看到文明可以退化到连上帝都震惊的状态,在那里,会有由强盗组成的政府,一套可怕的、腐败的、残忍的和愚蠢的系统,充满了内部争斗。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瞧瞧在中东的疯狂行为,许多人不仅仅是有意识地而且是虔诚地在做这样的事。那里的年轻人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甚至无所事事。这像火药桶般易爆和危险,并且没有太多的先例表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许土耳其能?

世界总是不断有这种事发生,它使我们赚到了钱。这房间里的人都是幸运的,但如果你们认为你们拥有一个牢固的生活,你们选错了星球。

  

再谈恐怖主义

我认为我们非常幸运,恐怖主义在美国还是很少发生,但运气也可能变坏。中东有太多的恐怖主义,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不认为它会自行消失。如果不能解决,只好与它同行。我们正尽我们的所能解决它,虽然我质疑当一个老妇人和她的欢快的孩子们与一个有着浓密的胡须和浓重口音的人同行、走过(机场安检)时,根据流行逻辑给予他们特殊的注意,这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聆听巴菲特--与幸运无关
                                        ——付豫
    

    醒来竟然已经是周六中午两点!因为《聆听巴菲特》赶周五播出,周四一夜没睡,周五等重播带弄完,到家的时候已经12点。但是我还是有些吃惊,因为自从到了《经济半小时》工作,我即使头天熬夜,最奢侈的时候也就是次日睡到十点。看来真的累趴下了!

    打开手机,如同过去每次节目播出,都会收到一些信息,大部分都是观后的鼓励和建议。但是这一次,有一点出乎我的意料,有好几条都在表达这样类似的意思“你在中央电视台太爽了吧,想采谁就能采谁,你真够幸运的”。我是很幸运,作为《经济半小时》〉的记者,我认为我身处我所了解的电视媒体中最棒的一个团队,它给我的滋养不是在这里能够尽述的。但是,这次,能够采访到巴菲特,跟幸运无关。当然,当然不是这样的画面:巴菲特先生来中国了,通知了中央电视台,领导说,付豫,你让巴菲特跟你聊上半个小时吧?于是我仪态万方的坐在了他面前说,巴菲特先生,我也很喜欢您孙女养的那种牧羊犬…….等他老人家一乐,我就开始问一箩筐的问题.

    周日打开手机,又收到了一些朋友的信息,他们看了中午3:05的重播,注意到一些画面,很想知道来龙去脉。还是写点什么吧?关于这次采访的点滴,的确都是值得铭记的。我写下这次采访的过程,跟巴菲特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了,我写它,一方面是觉得出于礼貌,应该地回答朋友和观众想知道的一些细节。另一方面,我非常想告诉每一个有梦想的朋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哪怕这个成功就只是——专访巴菲特。只有努力,一切才有可能。

    10月20日,我正在制作一期节目,我的一个家在大连的同事告诉我,巴菲特要来大连了,参加他斥资40亿美元在以色列投资的IMC集团的大连分公司开开业庆典。我当时非常吃惊,给制片人发了一条信息,我收到的回复是:社会上坏人多。我知道他在幽默地提醒我,我们之前所收到的关于巴菲特来中国一系列误报。但是,两个小时后,我又收到了他的信息:你准备采访巴菲特。

    我并不是栏目里英语最好的记者,那么为什么这个任务要交给我,不得不提<<经济半小时>>在今年一月二十五日播出那期<<罗杰斯探访中国股市>>,当时正值沪指要奔3000点的关口,那期节目旨在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但是被很多媒体转载和解读后,冠上了这样的标题:罗杰斯看空中国股市。节目播出后引发了股市巨大的震荡。一月二十六日,沪指创下了史上单日跌幅之最,姑且不说罗杰斯先生对泡沫的提醒是否有道理,单纯作为节目来说,罗杰斯专程应邀来华制作这期节目,本身就是对<<经济半小时>>影响力的肯定。从我们开始找他本人的联系的方式,到说服他来看看中国股市,包括一些接待单位配合,足足准备了一个月。其中经历的曲折痛苦和乐趣,也是我人生的巨额财富,也许将来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分享。除了在本次震荡中受损失的人非常愤懑以外(震荡之巨的确超出我们的意料),业内不少人还是比较肯定这期节目.

    节目引发的轩然大波平息后,制片人给我提出了另一个要求,请巴菲特来。

    这一次,严重的出师不利,我费了非常大的周折,也没有找到巴菲特本人的联系方式,我只好给他的公司写了一封诚恳的信,也许是巴菲特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邀请?他的一位署名为玛格丽特.林的助理只回复了我一行字:他不会去的。我试着问她一些将来成行的可能性,林女士以更简单的方式打发了我:IMPPOSSIBLE。

我依然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去尝试,当然,都没有下文。

    后来,我陆续获得有关巴菲特要来中国的传闻,最后都不了了之.而这一次,巴菲特来大连的消息千真万确,通过我的那位同事,我找到了这家大连分公司的负责人杜总,他答复我,他得到总部的通知是巴菲特24日要来,而在我之前,中央一套,新闻频道和凤凰都有栏目联系过他,要专访巴菲特。而他如果愿意接受专访,一共可以给出的时间也许是10来分钟。中方的人没有一个人能跟巴菲特联系上,“一切都要等到时候看”.

    听他这么一说,我感到挺沮丧,这跟罗杰斯应我们<<经济半小时>>独家邀请来到中国的情形可不一样, 当时其它媒体并不知道相关消息,而这一次 ……我不认为我能争取到这宝贵的十分钟,而且,巴菲特一向行事低调,在美国也鲜见他出来接受采访,他是否接受媒体采访也是个问题呢!

    跟很多喜爱巴菲特的人相比,我对他知道得远远不够,在联系巴菲特未果后,我的精力放在了其他节目的制作上(我认为做<<经济半小时>>的节目,最大的难度不是节目本身,而是做节目前遇到的各种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障碍,一言难尽!),对于巴菲特所做的功课不多,所以要特别的感谢但斌,在我所翻阅的书籍和材料中,他的博客对我的帮助很大。22日我结束了手里的节目,赶到了大连。我是到得最早的一批媒体,我想看看还有什么可能改变事件的进程。呵呵,其实当时我可没有这么镇静,我到大连以后,时常对着天花板发呆,对助手说:你说我们到底怎么办啊,采访不到巴菲特,我住这么好的酒店(为了离巴菲特近点,这次住的酒店超过规定标准,呵呵),回去怎么交待啊。我知道,如果我空手而归, 制片人会说:我知道你尽力了.而主编会说,没关系的。然而,面对这样的安慰,只有在自己真正尽力了才会坦然,对吗。

    我能做的还有仔细地挑选问题.我咨询的每一个专家,每一个巴菲特迷告诉我应该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我来大连之前,终于把我所觉得应该聊的问题浓缩成了40个。是的,如果巴菲特突然觉得我长得像他的初恋女友,愿意改变回程计划和我聊上半天,那么<<经济半小时>>索性来个<<专访巴菲特>>五集联播,当然可以好好地“以飨”观众,但是,在我反复研究了他在大连这半天的日程安排后,我明白,如果我足够幸运,我能得到的时间的确只有十分钟。我必须把最应该谈的问题选出来。<<经济半小时>>是个财经类节目,我们当然也常常在做有情怀的节目,但是对于巴菲特的这期节目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对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忠诚的解读和传播。所以很多个例和枝节的问题,我必须放弃,其次,作为一个新闻效应的栏目,有关中石油的话题,不能不谈,相关的文字报道是很多,但是国内有多少人听过他本人谈真实的想法?而且从中石油引出他对“伟大公司”的理解,也比较自然吧。另外,这期节目不仅仅是只做给巴菲特迷看的,更是做给非常普通的电视观众看,而他们当中很多人不了解不理解他,甚至并不知道他。很多人都在说价值投资,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理解的巴菲特才最接近真实的巴菲特,真的是这样的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能够帮助给普通人积累财富的价值投资?如果看了这期节目,更多的人了解,理解价值投资,真正能够做到  “不要认为自己拥有的股票仅仅是一纸价格每天都在变动的凭证,……..而是将自己想象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 ,如果有人因为”股神”巴菲特亲口这么说,而真正的信服这样的投资理念,这就做到了<<经济半小时>>一贯坚持的 “关注公众利益”。通过有关他的书籍以及报道. 我知道,有的问题不问他已有答案,但是,我们需要他亲自告诉观众这样的答案,这样的答案听上去简单, 可那都是最朴素的智慧和思想. 正所谓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我就是要巴菲特来告诉大家:就是这样简单,但不容易。

    22日晚上,公司征询所来的媒体是否要采访色列总部的董事长艾坦,他会在23日提前过来,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就是写封信,请他转交给巴菲特,可是凭什么人家要为我转交呢,对于一个以色列商人来说,CCTV和VTCC有很大的不同吗?但是无论如何,我得以一个他能接受的方式试一试。没错,我的目标是巴菲特,但是,我认为如果在节目里,艾坦先生能讲讲巴菲特为什么要投资他们公司不也挺好的吗,这是一个双赢的做法。公司很高兴,因为只有我们一家媒体并没有只冲着巴菲特来了。

    23日,从中午一直等到了晚上,艾坦先生才抽出时间,见到他之前,我和摄像翻来覆去地讨论如何才能奏效,是把信给他?还是请他转告?我们是否要买个礼物?人家会不会反感?我们到香格里拉的时侯,他还在和世界各地赶过来的CEO开会,我就要求工作人员带我们先到艾坦先生的房间去布置机位。同行的有我的一位助手,还有一个朋友N,她是东北财大的老师,她对价值投资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我的能力也就只能动用这些私人朋友的资源了。在艾坦到来之前,我看到他的卧室门开着,思想斗争了一番,于是尽最大可能把身体探了进去。我真希望发现点什么啊,比如巴菲特的房间钥匙,听中方工作人员说,巴菲特的房间号只有艾坦先生知道。如果知道他明天住哪里,我不是还能有点主动权吗?可惜我只看到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

    采访艾坦的时候,我同时也一刻不停地想怎么跟他提采访巴菲特才是合适的. 包括见到巴菲特后,我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问自己,这样合适吗?如果太想达成结果,可能就会像我这样,对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产生强烈的怀疑而不知所措。所以专注于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似乎没有调整过来。当我开始提出要专访巴菲特的时候,艾坦开始顾左右而言他。然后他说了一句话,你并不关注我说的。没错,这样缺乏诚意的采访被赶走了也活该吧(再次受到深刻教育:做人要厚道啊!)

    尽管愧疚占据了我的心,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胡搅蛮缠,说我能想到的一切理由,要艾坦帮助我。艾坦说:巴菲特根本没时间,而且已经有个新闻发布会了没有必要采访,他的行程排得满满的,第二天他又得一早去韩国,再说明天那么多媒体,就像大家来吃自助餐,自己照顾自己吧。

    我想我的失望一定挂在了脸上。艾坦做出一副根本帮不上忙得样子,歪歪脑袋,无奈地摊摊手,说:我知道你很想成功。

    听到他这么说:我几乎是脱口而出:没错我想成功。但是,我还想一点,就是回馈我所在的团队,<<经济半小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经栏目,我一直在从这里得到,可是我要怎么样报答呢?就是不让<<经济半小时>>失望!我来这里同时带两个摄像拍摄,住我们住过的最好的酒店,我来之前好多人都鼓励我,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一期属于<<经济半小时>>的节目!您知道所有的人都多么喜欢巴菲特。您知道对吗?

    我没有在海外生活学习过,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地道的语言环境,英语口语是很难到一个像样的水平的。甚至一些在海外生活过的人,也有英语发音和表达如我之拙劣的。我一直为自己不够流利和地道的口语耿耿于怀,但是,如果仅仅把它作为一个语言交流的工具,幸好我还能让对方明白我在说什么,上帝保佑,艾坦看上去很理解我的情绪(这就是真诚的力量,因为这是一段毫无准备却真正发自内心的话)。他又歪了歪头,开始跟我聊巴菲特是多么多么独一无二的一个人。我想到了我刚才看到的〈〈消失的地平线〉〉,问他,谢尔顿和海明威,他比较喜欢谁。他看上去非常有兴趣聊文学。于是那种尴尬的气氛渐渐消失了,谈着的当口,艾坦的下属, CEO哈帕斯进来了,我又接着采访哈帕斯,结果发生了非常令我很好笑的一幕。当我注意到随我前来的N竟然一直在听我采访哈帕斯,我急坏了,我们还没有得到艾坦的答复呢!她得赶紧上啊。我也不管是不是礼貌,一个劲地示意N,让她去跟艾坦聊,       N非常为难地看看艾坦的卧室(因为客厅我们占着采访,不能说话),对于一个超级淑女来说,这似乎不太合适。但是,她为了我,为了巴菲特,终于超越了自己,呵呵,艾坦看出来了,他很用一个很OPEN表情请她进去聊。我听到N一直在跟艾坦探讨什么才是价值投资。

    那真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回想起来,我们就是这样一边和艾坦谈天说地,一边不时地交换一下是不是再提巴菲特合适的时机?把信给艾坦是不是合适?一旦艾坦是的回答不置可否,我们就把话题扯开又扯回来.结果是艾坦终于让步了,表示他可以给巴菲特提一提,但是他不承诺任何事。信最终还是没有给艾坦。但是我们提出一起去机场拍摄的要求,他同意了。

    在场所有的人都认为我们迈出了充满希望的第一步,接下来,包括公司的工作人员Y,也尽心尽力地开始帮助我们,因为大家都知道,能争取到一段专访,真是太难得的机会了!艾坦走后,我们开始议论这十分钟可以问的问题,有人建议我应该先跟巴菲特谈谈他的爱好,他一高兴,兴许就能多访点,摄像樊哥一听就乐了,说等他兴致勃勃聊上十分钟,刚要开始正题呢,市长来会见了,下次聊吧,哈哈。是啊,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我可不敢高兴得太早!

    在23号去接机以及在机场见到巴菲特之前,又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插曲。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终于作为国内的唯一一家媒体见到了巴菲特。机舱门打开,巴菲特张开双臂走下来,我激动得差点冲了上去,突然意识到,他是冲着艾坦去的。他们俩的脸刚一分开,我就把花递了上去自我介绍,我一直在思想斗争,要不要现在就说,呆会儿他们上他们的车,我们上我们的车,不会再有机会和他谈采访的事了,但是,有那么多人,包括大连市副市长还等着介绍呢,我也不能太嚣张了吧,我决定再忍忍,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非常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艾坦,巴菲特,副市长合影的时候,艾坦突然向我示意加入他们,我太吃惊了!因为早上在机场见到他的时候,我们似乎并没有什么默契。更令我意外的是,在三人合影结束之后,他突然把我推倒巴菲特面前说,沃伦,来认识一下,这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付豫,她想采访你,你们合张影怎样。巴菲特立即爽快地说,好!于是一把扶着我的肩膀照相。天啊,几个感受同受出现:戴着墨镜的艾坦是那么的有型,77岁的巴菲特手劲是那么大,(摄像后来跟他握手时也发现了),市长退到一边是多么令我抱歉!幸好,我在梦境般的眩晕中记起我是干什么来了,我迅速地对巴菲特说:谢谢您!我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记者,您能给我二十分钟采访您吗,大约在十一点半您午饭前?巴菲特显然对如此具体的要求有些吃惊,他甚至忘了他还一直摆着照相的姿势,愣了一下说好啊,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时间上具体是怎么安排的,要跟艾坦定一定。

   

    我一定是做对过什么,难道是因为我前天给一个老人让了座位?或者我很少有啥坏心眼?总之我那段时间一定是个好人,所以事情才会是这样的吧!我傻在那里看到巴菲特上了机场专用小巴,又是摄像樊哥大声叫我:付豫快跟他上同一辆车!我才反应过来冲进去,看他和艾坦谈兴正浓:我心里说,艾坦先生,您大人大量,不记恨我昨天我对您的失礼,我可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您身上了!从那时起,我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下艾坦的意见, 让他明白我是多么感激和尊重他, 我小心地问艾坦,我可以问巴菲特一个问题吗?于是我走上去问巴菲特:您曾经在一次回答一个商学院的学生提问时说过:1995年我到过中国,那里的人无论如何聪明,他们都不会有太多的机会 .为什么您会这样认为?12年过去了,您现在的看法是否改变了?  巴菲特说:那次是一群商学院的学生来问我,有男有女……话还没说完,机场小巴车停下来了,巴菲特换上了接自己的车离开了。我再没有机会来问这个问题。

    我们开始往香格里拉冲,可是公司安排的那辆小面包车哪里赶得上。等我们到香格里拉,巴菲特已经早不见踪影了!我想应该是艾坦安排他稍作休息(一个77岁的老人,坐了十多个小时的飞机,还有时差的干扰,这些完全应该理解).我在大厅里瞎转悠,突然注意到有服务生拿着国内根本看不到的樱桃可乐,那一定是给巴菲特准备的!(道听途说过,这种樱桃可乐品种就是可口可乐公司为巴菲特保留的品种,如果巴菲特离世, 那么可口可乐也将不再生产销售樱桃可乐)我想这应该是艾坦安排服务生送上去的,但是服务生也一定不知道他这是给哪位大人物的,于是我故意问他:您这是送给我们的客人2508房的吗(那是头天晚上我看到艾坦的房号)。服务生说:不是,是2706。上帝啊,我终于知道巴菲特住哪里了。于是我又开始斗争了(我无时无刻不在因为下一步如何是好而斗争)是现在就到2706请求巴菲特开始采访吗?艾坦会不高兴吧,得罪艾坦后果很严重。可是都11:20了,市长很快就要来和他们共进午餐,我只有这点时间了,我和两位摄像开始商量要采取什么办法。这时候,我看到艾坦下到大厅了,他冲我走过来说:好了,你到25楼会议厅去等他,他11:55会到那里,你有5分钟的时间采访他。5分钟?我还以为我听错了,满打满算我能问四个问题?老大,知道专访都是怎么做的吗?神聊一个小时精选20分钟!看着我满脸惊愕,艾坦说:付豫,你是独家的。其他媒体只能等上新闻发布会。

    我忘记了说谢谢,也许我真的太贪心了,但是5分钟?连开场白都不用说了,让那些拉进我们之间距离的寒暄见鬼去吧!来吧, 巴菲特先生,Are you ready?第一个问题是……请您把回答时间控制在1分半钟内,因为我还有三个问题要问……天啊,我对摄像说不然我们直接去2706?可是大家都拿不定到底要不要这样,如果巴菲特很反感这样的打扰呢?我们根本无法做出决定。有几位记者(外国居多)也跑过来和艾坦寒暄。我满脸愁容的守在他旁边,偶尔有个把来跟我搭讪的,我就满心狐疑地看着他,心想难道还要匀点时间给你吗?艾坦无法忍受我一直以一副那么悲伤的表情站在他身旁,他非常不理解地问我;付豫,你还打算怎样?你是独家。独家!你看到了刚才来问我的这几家媒体都没有机会.  我说,艾坦先生,我的节目叫<<经济半小时>>,我怎么也得有个十五分钟吧?您就不能请他提前哪怕五分钟下来吗?艾坦严肃地摇摇头,我也一下子耷拉下了脑袋。不过最后他同情地对我说:他会在11:55下来,这是我能做的。别担心,一旦开始就是希望。

    我把这句话理解成了我可以拖延。对两位摄像说,好,我们去摆机位。

    在等待巴菲特先生的半个小时过程中,我的心灵反复遭受摧残,这个中方公司老总一会儿说,市长推迟来了,专访时间增加了,一会又说采访可能要改地点,一会儿酒店经理告诉我,市长通知提前到,专访取消,一会儿又是巴菲特来了!一看,认错了,一会儿……我就这样一惊一乍没个消停地等来了巴菲特先生。艾坦最后一次提醒我,他真的只有五分钟,市长一到必须立即结束,但是好心的艾坦还是安慰了我一下:我会尽量帮助你延长一点,但是你要控制好时间.

    是的,我后来看素材回放,发现我表现得挺糟糕,尽管当时我一点也不紧张(我应该有点紧张才对是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巴菲特的回答就像他以前面对美国的媒体那样,他不会特别明确地来解释什么,而是不断在强调要看公司本身的价值,他的话简单大气,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地品味和领悟.采访进行大约六分钟的时候,艾坦绕到我的对面,示意我还有两分钟.我还有好几个问题已经来不及问了, 我开始从脑子里迅速地选择剩下的问题.巴菲特谈了大约两个问题后,我说:谢谢您,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等在旁边的工作人员,包括公司的和酒店的一下子涌了上来合影,我退到了一旁, 我承诺过他们我不会跟他们抢这珍贵的一刻,因为我已经得到太多, 我不能要求更多了!大约跟三四个人合影后,艾坦出来控制局势了,他不会允许他定的时间继续被拖延,但是就在似乎最后一张合影结束的时候,巴菲特扭头看到了我,他一把把我拉了过去,于是有了节目里最后的那张跟我耳语的照片.

    

    在下午所有的媒体都拍摄的参观公司的过程中,我找到机会问了那个关于实地考察的问题,之后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我又仗着和艾坦这点短暂的交情提了一个问题, 此后,再没有机会跟巴菲特说话了. 尽管我后来的确也想过,要不要和摄像一起“夜闯”2706房,请巴菲特先生再能给我们15分钟?但是考虑再三,我们没再去见他.

    下午两点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有的记者过去提出了要专访,被谢绝了.可能是这样,所以有媒体后来报道,说<<经济半小时>>是在发布会结束后进行了专访. 我想,我所做过的这一切,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做,并没有因为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而独占有了别的媒体没有的资源.在这件事情上,有哪一点是凭借了所谓的平台优势呢?艾坦和巴菲特对于中国媒体机制是非常陌生的, 我和艾坦告别的时候,他还在问我,CCTV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媒体,在他眼里,我仅仅是某家媒体的记者而已.哪里是很多人想象的,亮一下中央电视台的身份,人家就买账了?如果说这次采访我很幸运,是因为我结识了一个说话算话的艾坦,得到了他的信任和帮助,但是,这种幸运对所有人来说, 机会都是均等的.不是吗?说真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幸运吗?我从来不相信.至少以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幸运,没有一个不是在艰难的付出后得到的.

    回台里后,主编帮助我很快整理好节目的结构,我熬了一夜写稿编辑,在两位助手的协助下,节目在最后一分钟送上了播出线.我真希望能多有点时间好好地把节目做得更精致一些,至少字幕上不会有那么多错误.但是,我已经尽了最大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遗憾.谢谢关注这期节目的所有的朋友和观众,你们的鼓励和批评我都记住了,如果有人非常不满意,我想说太抱歉了,但是依然要谢谢,因为,我知道这是因为你和我一样热爱巴菲特.

    想到了<<阿甘正传>>____我最喜欢的电影:跑吧,不用问你能得到什么.这就是我的人生信条,很幸运,它总能让我获胜.

   (另,《罗杰斯探访中国股市》及《聆听巴菲特》的视频在央视国际网站(www.cctv.com)都能查到,进入中央二套后点击《经济半小时》,里面有《经济半小时》往期节目的视频。再次衷心的感谢在此次采访中给我提供帮助的人们,在这期节目里我能感到你们一直都在。)

 

    [备注:付豫犹豫了很久是否把这篇采访巴菲特的后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我说这是历史的一页,你有责任。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是极其艰难的,除去上帝的祝福,努力工作是最终回馈的保证!

                                   但斌2007年10月3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里巴巴调研简报

时间:2007-10-10

地点:杭州市创业大厦阿里巴巴公司总部

人员:马云(集团主席), 卫哲(CEO), 贾炯(CEO助理)

调研: 钟兆民, 其他投资机构代表

 

一、             马云其人

阿里巴巴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深凹的面颊,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2000年7月17日全球著名杂志《福布斯》的封面文章第一次对一个中国企业家进行了描写,这个“小个子”就是全球最大B2B网站的缔造者马云。

1964年10月出生于杭州。

1988年6月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1995年4月创办的“中国黄页”网站,是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在国内最早形成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1997年年底,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初,马云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www.alibaba.com)。

2001年,为中国企业“入世”,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阿里巴巴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向全球推荐中国优秀的出口企业和商品,同时推出“阿里巴巴推荐采购商”服务,与国际采购集团沃尔玛、通用电气、Markant和Sobond等结盟,共同在网上进行跨国采购;

同年,阿里巴巴联手全国工商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共同发起倡议在中国设立“9·19”诚信日,并在全球率先推出企业级网上信用管理产品“诚信通”;

同年,哈佛商学院在中国公开阿里巴巴经营管理实践的MBA案例,并再次将阿里巴巴转型期的管理实践选为案例研究。9月,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再次将阿里巴巴选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是中国唯一入选网站。2000年10月,美国亚洲商业协会评选马云为本年度“商业领袖”,以表彰他在创新商业模式及帮助各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创始人马云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相关,通过与他交流和研究,我给予以下正面评价:

抱负远大,信念坚定,思维严谨,语出惊人,凝聚团队,执行力强,是不可多得的企业家

 

二、             B2B电子商务环境

1、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的B2B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中国互联网的使用者从2005年的5910万增加到2006年的1,37亿,复合年增长达23.4%,同期普及率4.6%上升到10.5%,其中66%用宽频上网,按用户数已为全球第二。但美国和日本的普及率达69.4%和44.9%。

2、中国的中小企业:任何经济体中,中小企业都是最有创造力的一个群体,中国也不例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加上其他私企,对GDP的贡献约58%,税收贡献达48%,进出口贡献达68%, 并且聘用75%的城市劳动就业。2006年底中小企业超过4200万家。

使用第三方经营的B2B网上交易市场的中小企业数目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100万增加到2006年的880万。而且据有关方面统计,网上推广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从2002年的2.1%上升到10.8%, 并且呈上升趋势。

 

三、             公司业务概况

阿里巴巴是中国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公司,使命是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按注册用户计算,是最大的网上B2B公司。国内电子商务主要由四家经营:阿里巴巴、慧聪、环球资源和网盛科技,2004年阿里巴巴占比39%,2005年阿里巴巴占比56%,2006年占比68%。目前公司经营两个交易市场,国际交易市场(www.alibaba.com)和国内交易市场(www.alibaba.com.cn)。、

为扩大客户基础,公司向所有注册用户免费提供基本服务,所有买家都免费,而向希望成为会员的供应商卖家收取会员费,国际会员每年会费50000元人民币,国内会员每年2800元人民币,会员续签率高达70%--80%。同时公司还向会员提供增值服务以获取更多收益。从2004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业务和利润列表如下:

 

2004

2005

2006

2007(1-6月)

注册用户(万)

620

1100

1980

2460

付费会员(名)

77000

141000

219000

255000

收入(万)

35940

73830

136390

95770

净利润(万)

73861

70454

219938

295207

 

四、             公司投资要点

马云和卫哲认为公司主要有以下投资亮点:

1.未来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2002年中小型企业B2B电子商务市场只有1百万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1170万美元。随着中小企业日益采用B2B网上电子商务平台,2012年B2B电子商务平台将达到4100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5%。同时中小企业预算中的网上营销份额在2002年只有2.1%,2006年则达到了10.8%,预计到2012年将达到20%。

2.目前阿里巴巴是全球第一的B2B网上电子商务品牌,收入和市场份额遥遥领先。Alexa统计显示目前阿里巴巴目前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时也是全球第一国业务和贸易网站。

3.阿里巴巴和用户之间是双赢的业务模式和营收模式。目前阿里巴巴为用户提供免费注册用户,收费会员服务和增值服务,不同服务将使用户将获得不同推广机会和营销结果。同时阿里巴巴也将通过为用户提供的不同服务获得收入,因此将是双赢的营收模式。

4.阿里巴巴拥有本地化和国际化完美结合的管理团队以及独特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18名创业元老仍在为公司服务,其中7位在上市公司,其他均在集团其他公司,而在董事会中有4位创始人,在董事会和管理团队中许多人均拥有国际背景。阿里巴巴为了更好的将企业的六大价值观贯彻实施还将其纳入到了季度考核之中,使其与财务指标等各占到了50%。

5.阿里巴巴拥有良好的增长机会和发展策略。目前中国有4200万中小企业,其中使用B2B的中小企业有900万,其中阿里巴巴已付费会员只有25.6万,因此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阿里巴巴未来将继续进行地区性扩张,扩大用户数,加速付费用户的转换,同时还将加强新产品研发,推动销售,为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6.阿里巴巴目前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和利润率,低风险高增长的财务模式。阿里巴巴国际交易市场注册用户数增长率达到46%,其中付费会员增长率达到31%;中国交易市场注册用户增长率达到62%,付费会员数达到41%。武卫称阿里巴巴的年收入增长率达到了69%,年营运利润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14%。

 

五、             调研小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11-23 13:36 , Processed in 0.0969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