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爱将

我喜欢的文章,只能看,绝对不能顶!

[复制链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阶段:国际战略(1994年发展观)

    90年代中期,我们有些同事走出国门,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自己原来是井底之蛙,国外市场文明的发展水平、公司企业管理的发达程度,都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公司的管理的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公司之间承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心里很明白,未来国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市场的开放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主动改变自己、追求进步,只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使平安产生了极强的危机感。

    为了不在改革浪潮中被淘汰,我们开始推行三外战略——外资、外体、外脑。领导告诉我们,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我们发现,如果这河上有桥,付点过桥费就可以跑过去,那何必冒着危险、花费时间摸着石头过河呢?万一不小心溺毙,那不是得不偿失?何况我们还可节省发展的时间,提高与国际接轨的速度。邓小平同志关于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反复的学习、领会伟人的理论,越学越发现伟人理论的深奥精辟,我们站在伟人肩膀上,把“猫论”延伸为“不管洋猫土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开始以开放的胸怀、开放的平台,向海外吸收人才和智力成果。

    然而,我们因为实施国际化战略,又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平安的资本、人才、机制的国际化,引来社会上不同声音,有人说我们会遭遇水土不服,国际化道路走不通,甚至有些媒体公开给我们冠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但我们还是坚定的推进了国际化战略,成为国内第一家引进外资的金融机构。现在国内金融业正热衷于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纷纷签订合作协议,摩肩接踵,热闹异常。但在当时,平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国内毫无参照先例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引进了摩根和高盛两家股东,历经了长达两年之久的谈判过程,在一片争议中完成引进。最后国务院的批复是,不允许外资向平安派入董事,外资代表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董事会,这就是国内金融机构引进外资的初始模式。后来,我们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体制,还聘请了国际会计师、国际精算师,招募了许多海外员工,他们和我们本土的优秀经理人一起,为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积极的贡献。

    第四阶段:价值文化(1999年价值观)

    公司发展到世纪之交,在文化理念的建设上我们又碰到了新问题,开始了第四阶段的探索。那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大家开始觉得需要重新思考和整理公司的发展目标,对公司未来的方向有了不同的看法,内部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但似乎无法越辩越明,甚至最后连经营目的、方向都越来越模糊了。同时由于我们当时采取的是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全国各地的平安有着各式各样的模式和标准,一个机构有一个方法,业务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意识到,平安的发展遇到了不得不从文化根源上加以打破的瓶颈。

    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到底一家公司为什么而存在,为什么而发展,经过深入的集体讨论,我们总结出了公司的四大责任,作为平安的发展使命,也就是“对股东负责,稳定回报,资产增值;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而且,我们明确了以价值为导向的文化理念,对于价值,我们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个人为人处事的价值,道德的价值,每个平安人都要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和有价值的人,价值最大化是平安人为人和处事的桥梁;一是公司的价值。公司价值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把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平安经营管理的行动纲领,以及检验经营管理中一切工作的标准。那么,何谓公司的价值?我们认为,持续增长的公司利润就是公司的价值,价值的最大化就是不断追求和持续提升的盈利水平,以充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公司确立了一大核心经营原则:凡是有利于提升公司价值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在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成本管理、强化利润导向、而绝不允许一味地追求规模、注重形式、讲究排场等等。

    在价值文化的指导下,公司在经营决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1999年6月19日,我们果断终止了高利率保单的销售,同时期,还全面推行了核保核赔两大制度,在继续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关注业务品质的提升。另外,我们加大力度完成了资金上划,狠下功夫实现了高度的集中管理。这些工作对公司后来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到了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执行/制度(2002年行为观)

    2002年,公司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发生了让大家都刻骨铭心的投连事件。当年我们在泰国布吉召开高峰会,我的讲话是“百年老店,诚信为基”,当时我没有明说,实际上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含义是“以诚信为基础建议百年老店”,第二层是说我们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牢固的诚信基础,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百年老店!我本想等20年后再说出这层意思,因为担心那时大家面对公司的困难,心里太脆弱承受不住。当时整个公司陷入了上下各自为政,政令不通,指挥失灵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令人极为心痛!

    事实上,公司在推出投连产品之前,是提前考虑到产品风险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在执行方面出了问题,我们最终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高估了我们这支队伍。这使我们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公司存亡的角度看待执行的问题——企业成功不仅在于战略,更重要是执行力,再完美的战略规划和计划,如果得不到执行,就永远不可能实现,永远都是纸上辉煌。为此,我们提出了“执行力是平安的核心竞争力,执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职”的理念。这几年我的讲话和公司文化建设的重点都是围绕着执行和制度化的核心,强调执行就是制度化的一部分。值得高兴和欣慰的是,我们的制度化建设逐步取得了成效,公司的执行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平安内部政令基本畅通,制度化建设深入人心,集中化、标准化建设也日见改善。后来我们成功应对了汇丰入股和集团整体在香港上市对制度化的巨大挑战。到2005年,经过三年的努力,可以说我们在制度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像寿险二、三级机构管理手册的出台、制度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产险推出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效率的“三清”运动,在卓越工程和区域改革上的举措都有了明显效果,集团也推出了红黄蓝牌等制度,今天会上有2005年的稽核工作报告,让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公司违规案件发案率呈大幅下降趋势,涉案金额数量也明显下降,平安的制度化水平正在一步步提高,改革正一步步向前迈进。

前面说到我们通过投连事件的深刻反思,认识到公司在执行力方面有缺陷并大力推行执行文化和制度化建设。而在对投连危机的具体处理上,我们也采取了果断有效的措施。事件发生时,全司上下承受了空前巨大的压力。那时候,由于队伍执行的偏差,使公司与客户之间产生了许多争议,一些客户对我们不再理解不再信任,甚至发生了些不理性行为。一边是上海分公司遭到近百个客户群诉围攻,一边是北京方面有客户到保监会门口静坐,而保监会是连连来电通知哪些地方又出了问题。回避只会将公司的品牌和信誉推向深渊,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必须勇敢的直面危机,主动承担责任,听取每位客户的心声,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最大程度挽回、重塑客户对平安的信任,公司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推动实施了“百万客户大回访计划”。公司非常感谢所有在投连事件中付出辛勤劳动的同事们,大家主动走出去回访,向客户直接了解业务员是否清楚说明了风险,如果是业务员误导了客户的就道歉、赔偿,如果客户不能理解、接受这个产品的就转换保单。我们提供了几种解决方案,尽可能帮助客户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我们知道,一定要取信于客户,否则公司是无法立足的。当时,公司从上而下一盘棋,面对极为严峻的局势,大家充分发挥了集团智慧和力量,全力处理一切问题。前后我们总共回访了全国104万名投连客户,此项工作堪称平安史上的壮举,绝对值得写进我们的教科书。我自己也曾在东北的一些机构,和几名公司领导一起回访过一些客户,通过回访,很多客户都表示理解公司,接受了产品,并表示不准备退保,而且表示接受、认同了平安在回访工作中表现出的对客户的诚信和承诺。平安的诚信根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的,体现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客户的信任来之不易,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

    18年来,平安在文化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在战略和策略上保持先知、先觉、先行。每个时期,我们都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找到新的方法,与大家共同探讨、完善,平安文化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不断探索、走向完善。

    让领先成为平安文化的DNA

    现在,我们将进入第六个文化发展阶段——建立领先的平安文化。面对建成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在文化中、在思想认识上树立领先的精神和信念,实际行动中贯彻领先的理念,让“领先”二字在我们的工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认为,平安领先文化有四大核心,就是领先的文化、战略、人才和平台。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领先的平安文化。领先的文化,是一个团队保持旺盛战斗力的精神核心,一支队伍只有从精神上处处追求领先,才可能在市场上保持长胜。就像后来进步了的平安足球队,在经历了多年的连连失败之后,他们发现士气才是致胜的关键和团队的精神核心,树立起了必胜的勇气和信心,开始屡屡晋级,成为中国甲级队伍中的明星球队,英国曼联足球队所有队员都有一股“胜者非我莫属”的气势,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即使对手已经率先进球得分,曼联的球员从不会就此放弃,必定全力以赴把赛势扭转过来,决不服输,奋战到赛时最后一刻。

如果平安上下也有这样的气势和斗志,那平安的战斗力之强,势必无可匹敌,所向披靡。我们在平安文化内涵体系的发展观中,还要补充丰富两个字——领先。我们要让追求领先成为全体平安人精神文化DNA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公司从上到下,凡事要以是否领先作为标准。我们必须在制定战略和计划时,就以领先为最核心的目标:我们在选择人才、配置资源时,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领先为基本原则;我们在问责考核时,要以是否达到或接近“领先”为核心评判标准。而每个单位、每个机构的一把手,都必须身先士卒,一定要建立起“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对手”的信心和决心,然后层层推动自己的团队追求领先,上下一心,支持不懈,才能制定有的放矢的策略,超越自我,超越对手,实现领先。

    制定并实现领先的战略

    接下来是领先战略。平安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建立以“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为导向和核心的金融服务架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日益增多,大家需要更丰富的理财工具。然而,金融产品的日趋复杂,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不会再像过去一样,到银行、证券、保险公司,逐个解决自己那么多的理财需求,市场急需建立一种能够帮助人们以最便捷、最全面的方式,一次性满足所有需要的服务体系,而当代日新月异的IT技术,也为实现多元化、一站式、最便捷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即将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门外,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各大跨国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对中国市场垂涎已久,他们拥有非常深厚的综合服务技术和经验,建立起了强大的服务平台,如果我们不顺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提前部署战略,尽早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一旦国门完全打开,民族金融业将面临一场生死攸关的巨大挑战。

    相比之下,目前,我们的业务结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须在保持主营业务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在银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未来5年内,我们会建起以保险和银行为业务核心的金融体系,未来10年内,我们将建成以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个支柱为核心的金融服务集团。

    实现领先战略的核心就是“市场对照基准原则”。首先要在市场上找到有挑战性的比较对象。每一项业务,每一项机构,都与市场上最好的竞争对手比,如果没有合适的可比对象,就与我们自己过去的成绩比,自我检讨每年进步了多少,提升了多少。其次要设定比较范围,第一步先与国内市场比,接着再与全球比。第三步是确定比较内容,比品质,比利润;比速度,比规模;比份额,比成本;比产能,比绩效。最后是比较时间,就象我们现在,每年制定三年滚动计划,各项指标要求逐年都有提升。

    对我们每个经理、每个员工来说,要将与市场、与竞争对手、与自身的比较,落实到每年的问责指标,每个月、每一天的工作中去。对公司经营来说,平安必须遵守五方面的铁律,大家在去年的全国工作会议上已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强调:

    第一是利润增长,也就是集团每年利润增长必须大于等于5%,单位资本回报要大于等于15%,利润增长速度必须大于业务增长速度;

    第二是业务增长,就是业务增长速度必须大于行业增长速度,业务增长速度大于成本增长速度,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第三是经营成本,要求平均成本率必须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人力成本率要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第四是人均产能,要求销售人员人均效益和人均产能足够实现逐年提升的目标;

    第五是业务品质,我们要让业务规模和品质逐步提升。

    讲完文化与战略,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打造领先的人才队伍。

    打造领先的人才队伍

    打造领先团队的关键和基础,是造就一个良好的文人环境,吸引和保留人才。如何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平安呢?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吸引和保留人才的基础,就像公司内部一直很流行的一句话:“成就感、开心与合适的收入”。这可以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事业留人”,也就是让每个平安人能从工作中获得事业的成就感,我们在平安能够得到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干的平台;“感情留人”,就是让每个平安人都能够感受到公司对他的尊重与关怀,让大家从进入公司的那一刻开始,在一路成长的过程中,都能接受公司的爱护和帮助;“待遇留人”,就是让每个平安人都得到合适的收入。

    其次,我们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平安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公司内部实施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近年来,公司推行了问责制,是为了更好地将大家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更有效地发挥三大机制的作用,让优秀人才获得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

    要实现这两上目标,我们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

    首先是员工培训,为员工提供行业最好的培训,建设好、经营好平安金融学院。平安金融学院的核心使命,是将知识转变为员工的价值,始终保持员工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第二个措施是调整结构,用科学的方法配置人才,进行人员文化结构调整。我们将用五到八年时间,使公司后援服务人员以职业高中毕业学历为主,而高学历人才将集中在重要管理岗位和核心技术岗位,实现人尽其才,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而且,这样我们可以在保持公司整体成本优于市场的同时,不断提高大家在同类市场的薪酬优势。

    第三是后援集中,我们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人员效能,降低单位人力成本,建立长期成本领先优势。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领先平台。

    构建持续领先的平台。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在未来的竞争中,要取得不受威胁、不被动摇的市场地位,必须从目前单个核心要素的对抗,转为整体平台之间的竞争。可以说,一个企业,“小胜靠个人,中胜靠机遇,大胜靠平台”。如何理解这句话?当企业规模还小,或是还处于创业阶段的时候,往往是个人英雄主义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创业者的拼搏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取得短期而较小范围的成就,可称为“小胜”;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要在竞争中取胜,就不能再靠个人,能否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抓住宝贵机遇,决定了企业的成败,机遇能使企业取得中期的业务提升,称为“中胜”;但是,当企业成长为更大范围内的大型企业,优秀个人、发展机遇这些成功因素已经不再发生决定性作用,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平台,在确保不受人为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长期领先、稳健发展。就金融行业而言,在本国同以单一产品“一招鲜、吃遍天”的经营方式,依靠的是单一方面的优势,在小于百亿的规模平台上,也许能取得一段时间的领先,但绝不适合我们。平安已经跨上了千亿级的竞争平台,要向更高更大的平台进发,承受万亿级的竞争强度,最终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必须从打造成功要素,尽快转变到构筑强大领先的平台,依靠全方位的优势,保持持续的领先。

    那么,如何建立领先的,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平台,这是我们今天要认真探讨的重点之一。

    在平安看来,构建持续领先的平台,核心是构建制度平台、组织平台和业务平台,把制度平台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完善;加快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平台,发挥集团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有效提升销售队伍素质与产能,促进业务单位快速、均衡发展,建立领先的业务平台。

    首先,我们建立领先的制度平台。制度平台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平安的制度建设,是依照全球最佳典范,促进公司运作标准化、流程化的过程,在制度化的过程中,执行力是确保制度建设成功完成的核心关键。提升执行能力的重点,是在不断强化个人与组织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细节,将集团战略在自己的工作中贯彻到位。公司从2003年推行制度化建设后,大家有了很大进步,从以前“多说少做”,到现在的说了就做、令行禁止,在执行力度、动手能力、注重细节等方面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但还需要继续努力。

    我们认为,提升和完善制度平台是每一位职业经理人的天职,当各位在任期间,能够根据公司制度和标准,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平台,让下一任经理接任时,可以尽快熟悉工作规范与流程,迅速开展工作并不折不扣地达成各项工作目标,这样的经理人,才是真正胜任的经理人。

    说到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和制度化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们的用人制度。曾经有位领导的孩子被推荐进了平安,第一年表现不好,考核得了一个“需改善”的评语,谁知第二年还是没有进步,他所在的部门只能按制度,配合人事部解聘了这名员工。在此我建议大家,如果有亲朋好友希望我们帮忙介绍他们的孩子到公司工作,千万要向他们说清楚公司的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进公司发展要凭真材实干、勤奋刻苦,否则你“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本来是好意相助,到头来却结下了不愉快,开罪了朋友。

    第二个故事关于理赔制度。北京某家银行的领导,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亲戚车撞了,车是在平安投的保,北京分公司的理赔和修车的费用差了好几千元。这位领导希望我跟机构的同事说说情,通融一下给全赔了。我心下一想,如果我向产险领导说情,总公司领导就会通知北京分公司,北京分公司的领导还要吩咐理赔部门,这样层层往下传达,其结果,无非是以后但凡有领导要求通融赔付,谁都可以为人情破例,我们的制度就形同虚设。于是,我对这位银行领导说,我们公司的制度,我也左右不了。不如我个人给您的亲戚补上这些差额,效果也是一样的。这位领导一听很有意见,后来我们和该银行的合作项目整整拖延了一个多月,但这个代价换来的是我们制度的严格执行,是绝对正确的。大家如果有朋友想到平安投保,建议你们要告诉朋友,平安是一家非常注重信誉的公司,该赔的平安一定会照制度、照额赔付,但是如果寄望于平安因为人情而违规通融赔付,那还是请他另投他处。

    第二,我们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平台。公司将按照集团奥林匹克工程的目标计划,加快建立客户平台,渠道平台,产品平台、后援平台。

    同时,集团正在考虑构建全球化发展的平台。去年十月份,我接受三星生命社长的邀请到韩国参观,了解到三星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全球化发展战略。三星认为,一个企业发展应尽可能避免受到本国经济周期起伏的影响,建立起全球化资产组合,达到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水平的目标。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三星用五年半时间,使该集团的海外资产达到总资产的40%。我们由此受到启发,目前集团正在考虑走出中国,收购海外资产,实现资产全球化、发展全球化。

    发展的全球化还可以为公司带来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去年,联想集团收购了IBM的PC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震动,联想将该部门的生产基地移到中国,美国部分负责技术研发与市场管理等其它核心职级,联想的PC项目不仅是个很好的投资,还为公司引进了国际一流技术,而且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战略。

    也许同事会问,这对平安来说,是不是想得太大、太多了?当然了不是!平安拥有的两大优势,为未来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我们的产险、寿险等业务,已经为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业务基础,集团化经营使平安能够实现充分的金融协同效应,向客户销售多种金融产品,提供多元化服务;

    二是我们通过海外上市,募集了近二百亿的富余资本,十八年来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积累了数千亿的公司资产和利润留存,这些资金成为我们大展全球化投资宏图的丰富资源和强大后盾,与其它行业比较,这也是保险行业经营的一大优势和特点。

    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一个客户,多种产品”战略的同时,将投资和我们核心经营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全球化的资产配置,大幅提升金融产品的竞争力,我相信,再过十到二十年,我们一定能够与汇丰、花旗在国际舞台上一决高下。

    第三,我们要建立坚不可挫的业务平台。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平安的目标是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业务上的“国际领先”是什么?像我们前面所讲的,那就是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强的盈利能力,以及不可挑战、不受威胁、无法撼动的市场主导地位。

    结合我们的万亿市值目标来理解,市值的领先是平安整体领先的重要指标。市值的领先需要规模庞大的利润,如果要实现万亿市值,按照市盈率为30倍计算,我们必须创造出333亿的利润;如果市盈率是25倍,则要有400亿的利润;当市盈率是20倍时,则需要500亿的利润。我们如果能一直坚持高达30倍的市盈率,那么十年后,我们的利润增长正好十倍。但要长时间保持这么高的市盈率是极为困难的,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利润规模远比333亿要庞大,如此巨额的利润,需要我们各个业务系列、各个分支机构都快速均衡发展,为集团做出最大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平安的发展并不平衡。

    从业务系列的比较来看,2004年,寿险贡献利润占到集团总利润的92.2%,产险贡献为7.4%,信托、证券、银行三项业务的贡献合计小于0.5%;收入构成上,99%来自国内业务及投资收入。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4年,使寿险贡献利润占比落到45%,产险贡献10%,银行贡献32%,资产管理业务贡献10%,其它业务贡献3%。收入构成上,届时将有35%的收入来源于海外投资。

    从分支机构的比较来看,以2005年寿险三级机构月均保费平台为例,全系列有87%(177家)的业务平台低于300万,75%(152家)的业务平台低于200万,40%(93家)的业务平台低于100万,这是非常危险的。我经常与寿险领导讨论,一个三级机构的FYP起码要达到300万,才能勉强算是一个较为稳固的平台。如果FYP仅有100万,一旦外资挺进市场,不出半年就会把我们远远抛在后面。

    比如信诚当年在广州开设分公司,半年内就将业务平台从零,做到了每月1000万的FYP,后来信诚北京分公司也在半年内做到800万,形势逼人,这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如果外资在进入国内城市后,保证积极的投入,那他的平台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为此,近年来,寿险针对机构发展现状,提出提升三级机构业务平台的战略和计划,并统一制定了全公司的规范和制度,目前一些机构已经在向规定标准靠拢,但提升的速度还不够快!尤其是这两年,面对外资拓展平台的步伐开始显著加快的紧迫性,我们的三级机构建设更要适当加快,才能在未来竞争更加残酷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保持领先地位。

    我们所有的机构都要深入考虑,未来我们的平台在哪里,要如何搭建这个平台,我们需要怎样的资源和条件,提前制定经营计划,绝不能干一年看一年,走一步算一步。做经营计划不能只是拍拍脑袋,就报给领导一个目标数据,而是必须深入理解这个目标,透彻分析怎么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建立怎样的行动计划加以落实,必须具备怎样的资源来支持计划的实现,而且要考虑未来2-3年要如何制定计划,如何经营。

    领先平台,一把手是关键

    平台的提升,一把手追求领先的欲望如何,搭建平台的能力如何是最关键的核心。如果一个机构的一把手,连竞争的勇气和赢的信心都没有,完全没有不服输的斗志,那这个机构的平台恐怕很难建立起来,这样的一把手还是趁早让位。

    平安的机构经营文化必须尽快转变,每个机构一把手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所在机构的业务平台。在制定经营规划时,把“和市场比”、“和竞争对手比”作为首要的生命指标,并从一把手落实到机构每个层级。现在我们衡量一个业务干部是否胜任,要看他所负责的机构占据了当地市场多少份额。如果一把手不能胜任,那我们可以换人,让有能力达成任务目标的干部来当经理。如果机构经理丢了市场,就像丢了战场的军官,就不要回来了!我们如果在内部找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勇敢地到外部招聘合适的人才。平安需要有信心、有能力达成任务目标的人,要将追求领先和提升平台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去。

    机构一把手第二个核心任务,是提升所管理的销售队伍产能。销售队伍是提升业务平台的关键。最近,产险提出了建立销售队伍“分值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这个制度将衡量销售队伍的指标定为“销售能力指数”,将队伍的产能、绩效按一定标准换算为分值,以此为基础确定机构一把手在培育销售队伍方面的业绩。比如我是一名机构经理,当我刚到任时,队伍的产能与绩效水平综合得分是10000分,当我离任时,队伍提升到了20000分,这就是成绩,就是对公司业务平台的重大价值和贡献。最好以后大家见面,打招呼就说“你的平台怎样了?”(笑)开个玩笑,大家听了一个多小时也累了。

    领先平台和挑战新高

    我今天的讲话核心,可以归结为四个字:“领先”和“平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将如何实现、保持领先,变成为我们每年、每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同时,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构筑起所在机构,或是所在部门的平台,包括制度平台、组织平台和业务平台。

    当然领先地位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领先,我们必须不断挑战新高,挑战新的平台高度。为此,2006年公司的十六字方针,从过去几年的“品质优先,利润导向,遵纪守法,重在执行”,修改为“品质优先,利润导向,遵纪守法,挑战新高”,也是鼓励大家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力争不断跃上更高的平台。平台就像一列在轨道上高速奔驰的火车,现在的轨道比过去踏实了许多,质量提高了许多,火车已经可以稍微提速了,希望每一位平安的干部和员工都能跟上公司的步伐和速度,与公司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理想!

    最后,我留给各位三个思考题,会后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第一,如何让你的每一位同事和下属都认识和理解“领先”?
    第二,如何建立你所在单位未来的业务平台?

    第三,如何建立你所在单位未来的管理和制度平台?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东方港湾的伙伴
                                       ——但斌
    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且相遇,更庆幸你们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为了这份信任与责任,我们极力用遥远的目光关注未来,并细心聆听这片广袤土地上发生的人和事。我们极力将我们的思索,付诸实践并让自己坚定,希望这份远见、信仰与执著也是你们需要的。
    我们和我们的国家一样,从艰难的岁月中走来,生生不息的世界伴随欢欣与泪水。艰苦的日子还会发生吗?一定会的,所有的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包括我们的投资,因为即便全世界最伟大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先生经营的伯克希尔公司也曾遭受过数次严重打击。1973年~1974年经济衰退期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90美元跌至每股40美元;1987年的股灾中,股票价格从每股大约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1990年~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伯克希尔的股价再次遭到重创,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5500美元;1998年~2000年期间,伯克希尔的股价从每股大约80000美元跌至40800美元。这就是被人们称为拼命想要得到的一件礼物”的伯克希尔股票本身所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人能避免这一切发生?长长的岁月告诉我们,没有谁能像上帝一样在宇宙的星盘上拨弄星辰,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更愿意乐观地看待未来,清醒地认识危机的发生,并和我们的信念保持一致。
    人类的本性具有追求自由、繁荣、安全与富足的愿望。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一定源自工业、商业与科学技术等领域艰苦卓绝的努力,与那些靠勤劳与智慧换取财富的强者们一起,我们不仅能富足自己也能缔造一个伟大国家的未来。在我们眼力所及的世界里,世界末日不会这么快降临,经济会萧条但不会崩溃,万物繁茂周而复始,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与股票市场长远来看总是一个向上的过程,这是我们长久生存与卓越回报的保证。 
 
 
                         但斌2007年9月2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复制的沃伦.巴菲特
                   ——但斌
  “经历过无数次的沉浮,我们最终取得了成功。”沃伦.巴菲特有资格用古罗马诗人沃格尔的著名诗句回顾过去。但后人如果以巴菲特为榜样,想取得成功并非易事。
    1956年,沃伦·巴菲特在丛林大街,用租金100美元租了一间房子,开始经营合伙公司,其管理的资产是10.5万美元。作为投资经理,巴菲特不告诉合伙人他买卖什么股票,怎样经营公司,他每年收取赢利额的25%作为个人所得。那个时候,巴菲特经常到城里游说别人,主要是医生,加入他的合伙公司,当然,我们可以想象他可能曾经遭受的质疑与“白眼”。这个阶段的巴菲特是容易复制的,无论他的商业模式还是投资的方式,中国目前很多以股票投资为主营业务的投资公司都在重复走这条道路。
  1965年,巴菲特收购濒临破产的价格极其低廉的抽剩的雪茄烟头”型的伯克希尔纺织公司。收购伯克希尔纺织厂是巴菲特开始走向成功的起点,也是他第一次失败的经历,他最后不得不将纺织品公司业务廉价卖给了别人。《华尔街日报》曾评价,“这是少数几个让巴菲特赔钱的商业之一。”国内有些朋友,有的已收购有上市公司,曾有朋友告诉我他就是想从收购上市公司开始复制巴菲特的神奇......不过,巴菲特先生承认了自己收购伯克希尔纺织厂的错误。当年年度报告中记载着这么一段话:“我知道这是一桩很难做的生意……当时的我或者是傲慢自大,或者是天真无知。现在,我吸取了很多的教训。”
  吸取很多教训,从“傲慢自大”变得谦逊的37岁的巴菲特先生,由此,开始了一段人们可能永远无法复制的真正传奇投资经历。1967年3月伯克希尔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其合计拥有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组合。至此,伯克希尔公司抛弃了纺织主业,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1968年,国民赔偿公司保费浮存金收入2000万美元(浮存金是一项保险公司持有但不属于保险公司的资金。在保险公司的营运中,浮存金的产生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在真正支付损失理赔之前,一般会先向保户收取保费,这期间保险公司会将资金运用在其他投资之上。通常保险业者收取的保费并不足以因应最后支付出去的相关损失与费用,于是保险公司便会发生承保损失,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税后利润达到220万美元。巴菲特利用保险公司稳定的现金流进行证券投资组合操作。1969年年底,巴菲特清算并解散了拥有100名股东的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其合伙人的应得资产以伯克希尔股份的形式支付。
    整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1976年下半年伯克希尔买进了大量的盖可股份,到1980年底,巴菲特总共投入4570万美元取得该公司33.3%的股权。由于盖可不断回购公司的股份,15年后,伯克希尔在盖可的持股比例逐渐增加到50%左右。
  自伯克希尔1967年全力投资保险业以来,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每年以20%多的复合成长率增加。从1968年底浮存金2000万美元,到2006年年底时,浮存金已达到509亿美元,这些浮存金大部分时间的成本为零,甚至是负的,2002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成本只有1%。如此低的资金成本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资梦想,当然,他的伟大成就并非靠“垄断”的保险业得来,他还需要凭智慧、经验、直觉和勇气在正确的方向上运用财富,购买并长期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迪士尼、吉列刀片、麦当劳及花旗银行等许多伟大公司的股票,让巴菲特一手创建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经过了40年的风雨后屹立至今。
    环绕在沃伦.巴菲特身上的财富传奇,让无数人侧目。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正直、谦逊、远见、洞察力、阅读和思考、坚毅的性格与面对压力下的沉着,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复制他,特别是其1967年以后运用的商业模式。在我理解中国真正贴近巴菲特的人是热爱思考、极有远见的平安保险董事局主席马明哲先生,但可惜我们无法复制导致巴菲特之伟大的人文、社会、经济、政治与法律环境......
 
 

                      但斌20070922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罗杰斯先生学什么?
                 ——但斌
   有幸听过罗杰斯先生广东行的两次演讲,对他环球旅行线路图所展示的浪漫画面与战争国家的镜头印象深刻:“在非洲炙热的漫漫黄沙里驾车飞奔;在冰天雪的冰岛欣赏夜晚湛蓝天空下五彩的烟花;在西伯利亚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看郁郁葱葱的白桦林和贝加尔清澈见底的湖水如画似歌;在埃塞俄比亚拉利拉神庙读世界上最古老的经文;在印度恒河圣浴;驾车穿越15个烽火硝烟的战区……”
  巴菲特先生曾评价:“罗杰斯先生对市场大趋势的把握无人能及。”作为一个用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的战略投资家,有什么事情能比亲身经历与感受更重要,这可能远超用经济和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罗杰斯先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就像他曾说过的:“通向财富和自由之路,属于登高望远的投资者!你要有远见,这是好的投资者的成功秘诀。”在我们理解,投资确实是比谁看得更远!
  如果我们相信罗杰斯先生的洞察力与远见,作为中国人来说,将是非常幸运的,虽然我的中国同胞2007年的此刻卖出股票的理由与人多多。在眼力所及的日子里,除非出现极端情况,罗杰斯先生不准备卖出中国股票,这是他在游历116个国家,历经15个战乱之地,从西向东开车横穿中国三次了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21世纪一定属于中国,因为就连中国的蜜蜂也比美国蜜蜂勤劳,中国蜜蜂比美国蜜蜂多飞3圈。
  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近期测算过一组有趣的“中国年”数字。通过计量一段时间内个体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粗略地衡量某一社会发生变化的速度。按照他的计算,美国的1年相当于中国的1/4年,或2.8个月,英国的1年相当于中国的3.1个月。一位美国人或英国人在中国3个月的时间里感受到的变化,需要在他的老家待1年才能感受到。换句话说,中国的生活节奏快了4倍。例如,一个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半的英国人在中国所见到的变化,需要在英国等足足10年才能见到。这也是我们在游历过发达国家后,在自己的国家能感受到的,遍布祖国大地上高高耸立的脚手架就是证明。
  罗杰斯经过116个国家的对比,发现中国以及未来的中国最好。未来的中国是最好的吗?我们每天每个人都在问自己,这需要长久的时间来检验,当然,也需要你拿出实践行动来投赞成或反对票,你的选择会最终决定自己财富的多少。
  知识不等同于智慧,其实,我们没有谁比谁更聪明,赢得博弈的关键是头脑,是看问题的角度以及之后的厉行!
        
                   2007年9月2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沃伦·巴菲特和他所创造的
                     伯克希尔·哈斯维如此非同寻常
                  ——邓航 译
 

  参加了今年芒格的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芒格对一些问题有非常精彩的回答,请在国内做PE的邓航先生,帮忙译出了几个经典回答,与博友分享。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沃伦·巴菲特和他所创造的伯克希尔·哈斯维是如此非同寻常的成功?

  芒格回答:为什么一个人从零开始,且没有信用评级,却完成了这种奇异的资产积累:价值一千两百亿美元的现金和有价证券。而这一结果开始于当沃伦接手经营时仅一千万美元的资产和大约同样数量的流通股。这的确是达到一种极致的结果……

  汇集于同一方向的多种因素导致沃伦的成功,这种(通过将专注,好奇心,坚定不移,和自我批评有机的结合并应用于一个多学科知识聚合体而产生的一种临界状态)极致出色的效应并不是来自其他任何方面。这里,让我们来看看导致这种极致结果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智力。沃伦是非常聪明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不可能在盲棋比赛中击败所有的对手。所以,沃伦正是超越了通常意义的智力范畴。从他十岁时就意识到这一点并保持至今,从而形成今天的良好效果。

  通向成功是相当困难的直到你能够在你所强烈感兴趣的领域迈出第一步。沃伦没有觉得有任何其它领域能替代他对投资的兴趣,并且在他非常年轻时就迈出了第一步。

  成为善于学习的机器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沃伦是这个地球上最好的学习机器之一。在龟兔赛跑中赢得比赛的乌龟就是善于学习的机器。如果在当今的世界你停止学习,这个世界将从你身边飞驰而去。沃伦是幸运的,因为即使在他已过接近退休的年纪,他仍然能够有效的学习和巩固他的技巧。因此从他六十五岁至今,沃伦的投资技巧取得了显著的增强。对沃伦整个成功过程的观察,我可以在这里汇报的是假如沃伦只是停滞于早期他所了解的知识,那么今天所能得到的结果无非只是那些苍白知识的倒影。

  伯克希尔至今的经营主要是来自于一个人的意识(头脑)主导。当然,其他人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伯克希尔的成功极大地反映出一个伟大的意识(头脑)所能做出的贡献。在投资行业或是物理学中想通过委员会的决定来取得巨大成功是很困难的,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看看约翰·伍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教练:他的比赛记录在后半生得到提高的原因是他明白了一个伟大的观念:减少平等主义。在他团队的十二个队员中,排在最末的五名队员是从不参加比赛的,他们的角色只是陪练。约翰只专注于训练排名靠前的队员。在伯克希尔也同样是这样的———专注的训练和比赛时间。

  这不是我们通常的生活方式:在民主社会中,人们轮流做出决定。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实现许多明智的行为,那么最好还是将作出决定以及具体实施都集中于一个人。

  在通过考试和做迅速计算中,许多人是非常非常聪明的,但由于可怕的偏执,他们却做出一个又一个愚蠢的决定……但你会发现沃伦是非常客观理智的。

  所有的人都会工作的更好当他们得到了心理学者称谓的强化剂。如果你能取得持续的投资回报,即使你会成为沃伦·巴菲特,那么你将会做出的回应是———没有几件事的回报能超过作为一名伟大的投资者。

 

  第二个问题:读书与阅读的重要性?

  芒格回答:伯克希尔的成长记录是怎样发生的?如果你是一个观察者,你的确能注意到沃伦花费大量的时间读书。如果你想取得非凡的成就,那你只需要坐在那里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但是我们往往会因此而被解雇。

  看看现在的一代人以及他们拥有的所有电子产品和因多重的工作而浮躁不专注。我可以自信地预见他们最终不会像专注于阅读的沃伦那样成功。如果你想得到智慧,你需要安静地坐下来读书,这就是智慧的来源。

 

  第三个问题:关于思维模式?

  芒格回答:如果你有足够的意识使自己成为一个智力健全的人,你就足够有能力超越那些比你聪明的人。你只需要从所有那些聪明人的想法里找到关键的几点,你就已经比他们更有智慧了。但是从查理·芒格的早期经验来讲,这种意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手段。将某个领域里的专家当成不成熟的小孩,这不是一个好的社交策略。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历很多艰难挫折,你现在可以辩解说我当时是被迫进入投资领域的,但是如果你在别人的领域里评头论足,是不会有人赞赏你的。

  我绝对相信要想解决难题,就必须把所有可能的和不可能的答案都列出来;否则你有可能忘掉重要的东西。

 

  第四个问题:如何评价伯克希尔?

  芒格回答:芒格家族在伯克希尔持有的价值大约二十亿美元,因此一直都有一些顾虑关于这项投资是否是个好的主意。我的回答是我非常满意我现在所持有的股份并且我希望我的家族成员能长期持有其中绝大多数的比例。他们将无法取得像我从很小的投入开始并得到今天这样规模的回报,而且他们也没有必要取得同我一样的投资回报。

  伯克希尔已成为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它是由具有实质价值的一群称职的人组成的。如果你的预期收益是适度的而且你喜欢晚上睡的安稳,相对于其他的股票,投资于伯克希尔倒是一个不坏的选择。如果你想得到的是在未来几年里能取得每年30%的复利收益,那我们的股票是不适合你的。相对于其他可选择的股票,伯克希尔的股票在今天和将来都是不错的选择,即使沃伦和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

  如同我在早些时说的,如果你在四十年里有沃伦·巴菲特帮你理财并且这个家伙最终为你工作到死,那你的确没有任何的权利再抱怨了。

 

  第五个问题:董事会在伯克希尔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芒格回答:董事会是起一种保险开关的作用,以防止当我完全的失去理智而沃伦却对此状况无所作为。董事会的成员都是杰出的人士。我们被要求拥有一个有独立董事参加的董事会,而因为我们是被要求有这样一个董事会,所以我们认为我们还是搞一个较好一点的。是否还会存在董事会如果我们不会被要求呢?不,我们将不会有董事会。

 

  第六个问题:是否存在私募股权生意的趋势?

  芒格回答:这种趋势是当然存在的。融资收购基金的规模正变的越来越大,并参与收购越来越大的生意,所以这会是一种很大的趋势。

  融资收购是与伯克希尔的生意模式不同的。我们几乎从来不卖空———实际上我们不想那样做。我们不想同我们的朋友玩拉米牌游戏,抛售掉五个生意又买入五个新的生意。我们从不为倒卖而投资。

  热衷于通过融资来并购股权的人群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而所发生的实际情况是捐赠和退休基金却迷恋于精灵的魔力出现。随着资产的价格被炒高,正常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已不能带来足够的回报。然后那些巧如舌簧的人来找你并游说你为避免招致低回报:“将您的钱交给我们,我们能将钱增值,付给我们一定的报酬,我们将给您15%而不是5%的回报。”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当然并不像所宣称的那样好;只用统计的数据不是完全可靠的———但作为投机者,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然后,嫉妒开始到处弥漫,耶鲁不能容忍哈佛赚了更多。嫉妒是一种强大的促进因素,虽然其作用几乎不被承认。在我的一生中,还从来没有遇到有人对我说:“查理,我这样做是出于嫉妒。”

  在风险投资的行业,除了屈指可数的几家顶级公司,普遍的回报是不敢恭维的。这种情况最终也会出现在融资并购的行业。上帝还没有决定谁期望15%的投资收益就一定可以得到。

 

  第七个问题:价值投资的观念是否正变得普遍?

  芒格回答:我认为以我们的方式来看待事务将变得越来越普遍。事实上,价值投资的观念已经比几十年前变得普遍。过去我看接受这一观念的团体不过是二十人。这种投资风格的逐渐普遍却不会使它变得更容易操作,而让你们所有人赚取更多的金钱。所有聪明人的竞争会使价值投资变得较为困难,但这也不是一件坏事:也许你们中的一些人会比我们的过程赚得钱少但却比某些工程师赚得要多。

 

  第八个问题:如何得到你所希望的?

  芒格回答:判断出什么是你不想要的并回避掉它,那你就会得到你所希望的。沃伦具有和我同样的本能。我们还未遇到人生中失望的那一部分,愤怒的人会毁坏许多的人生希望。而陷入这种境况却是很容易的。问这样的问题:“你怎样能以最好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是:付出应有的努力并实现你所希望!除此外还会是其他方法吗?

 

  资料来源:

  Excerpts from Whitney Tilson’s 2007 Wesco Annual Meeting Notes,May 9, 20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华尔街成功暗语
 
赢家暗语: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解读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Coca-Cola)名字中的两个“C”来源于这种饮料的两种成分,它们是从可乐叶子和可乐果中提炼出的浓缩液。在广告中,这两个“C”看起来十分美观。彭伯顿的记账员富兰克.罗宾逊很善于玩弄文字,尤其是头韵法,他建议用“可口可乐”命名,并用流畅的斯宾塞字体书写——这一标识如今已闻名于世。

  彭伯顿积极投入到可口可乐的广告制作中,并且成为美国第一批使用广告而获益匪浅的公司之一。

  当彭伯顿在悬挂于药店前的遮棚上刷油漆时,他就开始了他的广告尝试。在雅各布药店前的一块油布上就写着:“请喝可口可乐。”

  彭伯顿第一年就卖出了25加仑,用鲜亮的红色木制小桶运送可乐。从此,红色就成为这一饮料的显著标识。

  到了1891年,亚特兰大商人亚撒.康德勒用2300美元买下可口可乐公司的经营权。巴菲特在1997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上说:“康德勒基本上只用了2000美元就买下了可口可乐公司。这可能是历史上最精明的一桩买卖。”

  四年后,康德勒的经商才能使得可口可乐的业务迅速向各个州扩展。

  像彭伯顿一样,康德勒生产了许多产品,他现在的任务就是给可口可乐配制糖浆。他向饮用水里加入了一些自然成分,以及众所周知的“商品7X”——这是世界上最遭嫉妒的商业秘密,也是被严密保护的成分配方。

  有人说这个成分是可可粉。

  可口可乐公司于1892年在亚特兰大召开了第一届股东年会,有四位股东出席。当时的年销售额为49676.30美元。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额为74898.12美元,手头现金为11.42美元。

  密西西比州维克斯伯格的一家糖果商人约瑟夫.比登哈恩,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可在野餐时饮用的饮料。他从亚特兰大将糖浆运上船,成为生产瓶装可口可乐的第一个人。他这个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在1894年拓宽了饮料的销售市场。

  1899年,大规模的瓶装生产成为现实。田纳西州沙塔诺加的约瑟夫.怀特海德和本杰明.托马斯获得了在美国大部分地区销售瓶装可口可乐的特许经营权。

  这个合同开启了可口可乐公司独立开创瓶装生产系统的先河,这一系统一直是公司软饮料运作系统的基础。如今,用于软饮料生产的糖浆和浓缩液已卖到了世界各地的瓶装可乐销售商手中。他们在他们所在的地区对这一产品进行包装、营销和送货。

  1919年,以欧尼斯特.伍德洛夫为首的投资者们用2500万美元买下了这家公司。到了1923年,他的儿子罗伯特.伍德洛夫成为这家公司的总裁。他60多年的领导为这家公司赢来了新的曙光。

  巴菲特在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年会上说:“重要的是,你是否适合经商。”他说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注意双关语),就是你本来可以在1919年用每股40美元的价格买下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份。巴菲特说,“一年后的股票价格是19.50美元,由于糖价上涨,你亏损了一半的钱。如果你当初把所有股息再投资的话,今天你的40美元就会变成180万美元(在1998年又变成了500多万美元),这其中经历了经济萧条和战争。还有什么能比投资于一个优秀企业所带来的回报更高的呢?”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股东年会上说,可口可乐公司用高于其每股收益40倍的价格重新买进其股份,是一项善用公司资金之举。巴菲特说:“从市盈率的角度来看,以那样的价钱重新买进公司股票听起来的确骇人听闻。”他还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家企业。我同意可口可乐公司回购其股份。我更愿意他们以15倍市盈率的价格进行回购,因为这是对资金最有效的利用。”

  伯克希尔公司做的比可口可乐公司还要好。自从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公司后,它的股票价格年均增长率为25%-30%,而可口可乐股票价格年均增长率不足20%。但是,正如巴菲特所说,可口可乐公司经历过战争和萧条,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只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而可口可乐公司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多年来,伍德洛夫发明了六瓶装且上端开口的清凉饮料、售货机和运送设备,他还带领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展览宣传和促销活动。在他的领导下,商业成功的可口可乐公司最终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可口可乐公司通过向外扩张,在加拿大、古巴设立分支机构,于19世纪90年代就迈出了它国际化的步伐,后来在1928年又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挂上勾。当时,美国的一架运输机曾运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美国代表队和1000箱可口可乐到阿姆斯特丹。在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开始向欧洲进军。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口可乐公司也能够在国外政府的帮助下,在国外建立了64家瓶装生产线。

  在1941年,由于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伍德洛夫命令,“无论是谁,无论花公司多少钱,每个士兵只要花5美分就可以买一瓶可口可乐”。

  马克.彭德格拉丝特在1993年8月15日的《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了上帝、国家和可口可乐”的文章: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一群忠实的消费者。一位士兵在给家里的信中写道,在两栖登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第一或第二次潮汛来临时,岸上是否会有可口可乐售卖机。这位士兵因此而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

  可口可乐不仅可以鼓舞士气,而且也能让外国人得以初次品尝这种饮料,这为它今后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打下了基础。即使在美国军队撤离以后,可口可乐仍然留了下来,建立了它的滩头阵地,从而成为第一批广销海外的美国产品之一。自然而然地,它的品牌价值也就得以提升了。

  可口可乐甚至成为“超级杯”、国家橄榄球联盟及其球队的指定软饮料。

  “可口可乐”商标于1893年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注册,随后又在1945年注册了“可口”商标。广大消费者所熟悉的可口可乐外包装瓶,是由印第安纳州特尔豪特的卢特格拉斯公司于1916年设计的。

    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了减肥可乐,这标志着公司商标向另一种产品的延伸。今天,减肥可乐已名列美国低卡路里软饮料产品中的第一位,同时也在同类最畅销饮料中排名第三。巴菲特最喜欢的樱桃可乐是1985年生产出来的,这一年最著名的要数“新可乐”的问世。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又推出了减肥樱桃可乐。

  后来,又有其他几款饮料也加入到可口可乐饮品的强大阵营。除了1960年推出的、现在世界上柠檬类饮料排名第一位的雪碧之外,可口可乐公司还拥有的其他品牌有:皮勃先生、美乐—耶乐、芬达、塔布、福雷斯卡、动感、第五元素、果香、富-C以及巴卡迪热带水果搅拌器。同时,可口可乐公司也还拥有一个以果汁和果汁饮料为主要产品的制造商“小仆人”公司。“小仆人”公司还生产“爪哇星”牌咖啡以及一种称为“简单橙汁”的橙汁饮品。休斯顿·阿斯特罗斯体育场于2002年6月将其名称由“安然广场”改为“小仆人公园”。

  尽管这些年来,可口可乐公司一直致力于向其他方面发展,但主要精力仍然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软饮料市场。1999年,可口可乐公司又推出了瓶装水饮料——达萨尼。可口可乐公司拥有一系列的瓶装水饮料产品,比如墨西哥的“蓝天”,俄罗斯的“博娜卡”。

  可口可乐公司在1982年买下“哥伦比亚影院”——电影和电视制作工作室,后又在1989年后期,将其在这家公司所拥有的股份以5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索尼公司,它把这些钱大部分用来投资建立新的瓶装生产线,还回购其自身的股票,而这恰恰又是巴菲特的投资特点。

  其实,高泽塔早在7年前就已经让可口可乐公司购买了“哥伦比亚影院”,但后来又卖掉了“哥伦比亚影院”以及那些与饮料业无关的企业。他曾说:“这个国家有这么一种观念,就是你同时经营两个差劲的企业比你经营一个优质的企业要好。因为经营两个企业意味着你分散了风险。这真是头脑发热。”

  1990年,可口可乐公司花了1500万美元在亚特兰大地铁站附近建了一个名为“可口可乐世界”的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的展品包括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张专利原件、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苏打水饮水机以及可口可乐公司著名的圣诞广告和一间礼品店。在这里展出的1000件人工制品中,还有那个著名的6.5盎司重的弧状包装瓶的原型,这个包装瓶比实际投入使用的那个要稍大,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个包装瓶中的一个,它的价值是10000美元。门厅中一字排开的大约200面旗帜表明可口可乐所覆盖的市场。

  参观展厅时,你会看到在水中嬉戏的美女、体育明星和电影明星,他们都是这些年来为可口可乐做过广告的人。还有从纸板上剪下的图案,比如大力宣传可口可乐的明星珍·哈罗和加里·格兰特。

  除了展出了广告印刷品外,这个博物馆里还有可口可乐公司电视广告的回顾展。令百事可乐迷欣喜的是,里面还有出演1969年广告的雷·查尔斯——他后来为百事可乐公司做了一个相当流行的广告语——“啊哈,宝贝,你选对了。”

  这个博物馆的入场费为6美元,每一位参观者还可以从“未来苏打水喷泉”处拿到一瓶可乐赠品。在1990年的可口可乐高层董事会年度报告的照片中就采用了20世纪30年代的那款苏打水喷泉作为背景。

  (有人猜想,巴菲特和可口可乐公司正在筹划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可口可乐世界”,颇具迪斯尼式的幻想。如果这个构想成功的话,它也将会出口到别的星球。)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只有10000名雇员,在其他国家也只有23000名雇员,但在世界范围内却有100万人从事着与可口可乐产品有关的工作。

  因营销技巧而备受仰慕的可口可乐公司承认,在1985年更改它那著名的“7X”配方是一个彻底的营销失误。要知道这一配方已在亚特兰大银行的保险柜中躺了99年。这些年来,虽然这一配方也经常会被修改,但都只是为了优化配方或者更好地调配。但这次却是一次彻底的改变——一种全“新”的可乐。

  为了推出“新可乐”而开展的一项调查中,有一个从没有提过的问题:“如果我拿走了你的可乐,你会怎么样?”然而,有一组被访问者是这样回答的:“你为什么要拿走我的可乐?”其他人的回答则更不礼貌。

  社会公众对那个黑色星期二的公告表示了强烈而迅速的抗议。这场社会公众关系的灾难,后来被作曲家乔治·皮卡德录制成歌曲:“这就是可口可乐”。

  3个月后,公司改用以前的配方制成了经典可口可乐,同时也保留新可乐。这时,又有人说:“可乐就是可乐。”可口可乐公司出现了转机,它的市场占有率由37.5%上升到40%。在可口可乐公司宣布重新使用原始配方的当天,全国广播公司新闻栏目在正在播放的“大众医院”中插播了这一要闻,当下18000名欣喜若狂的可乐迷的电话,使得亚特兰大可口可乐公司的总机应接不暇。

  这个博物馆用当时可口可乐公司总裁基奥的话向参观者解释说:“有评论员说可口可乐公司做出了一个错误的营销决定,有些人也会嘲讽说是我们策划了这件事。事实是,我们并不那么傻气,但也不那么精明。”说到精明和傻气,乔治亚州一家信托公司的董事曾说:“我们这些不够精明的人所冒的傻气是任何一个冒傻气的人所做过的一件最精明的事情。”

  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场营销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这并不奇怪。1923年,它推出了一种可外带的六瓶装容器,真可谓是一个营销革命。但是,在1990年,“魔力罐”的促销由于考虑欠周详而不得不终止,因为那些特制的罐子并未能带来钞票。

  但是,用巴菲特的话说,可口可乐公司一直不遗余力地“覆盖整个世界”。在整个20世纪,可口可乐一直在全国庆典和全球要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1905年以来,世界性博览会和全国性展览会都一直推荐可口可乐。

  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在1996年亚特兰大举办的奥运会上,可口可乐公司策划了一场大型的营销战。美联社一位记者写道, “80%的牙医都会建议病人用可口可乐洗牙。”事实上,1994年初,可口可乐公司的“让世界永远团结在一起”的广告语,就开始出现在亚特兰大的告示牌上。可口可乐公司是支持奥运会历届筹委会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赞助商。

  在赞助一事上,可口可乐公司一直都认为,伊凡德.霍利费尔德是亚特兰大奥运会广告的最佳人选,用他做广告,效果肯定不同凡响。事实上,从1990年11月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都竞相争抢伊凡德.霍利费尔德做广告。最终,可口可乐公司和他签订了一份期限为6年的协议——这份协议被宣传为与“大人物”签订的“大买卖”。这份协议可能只是一个成本价,具体数字尚未公布。

  事有凑巧,在1991年4月19日,伊凡德.霍利费尔德与乔治.福尔曼的热身赛中,他身穿一件红色的可口可乐经典T恤衫出现在比赛中,让观看电视的霍里费尔德迷们赏心悦目了一把。

  这份合同规定,由伊凡德.霍利费尔德出演公司的产品广告,并且代表公司公开亮相。伊凡德.霍利费尔德与公司积极参与了奥运会的各项活动。但是,即使有了伊凡德.霍利费尔德以及可口可乐公司后来的任何广告,可口可乐公司恐怕都无法超越公司以前所取得的成就。

  出人意料的是,伊凡德.霍利费尔德在1991年初购买了价值100多万美元的可口可乐股票,这是一个巴菲特式的投资,他赢得了一场金融淘汰赛。因此,伊凡德.霍利费尔德也许可以同巴菲特打一个回合,但不会有关于巴菲特在与伊凡德.霍利费尔德进行拳击比赛,哪怕就一个回合比赛中战绩如何这样的猜测,即使是在ABC体育赛事中。在1996年或1997年,迈克.泰森同霍利费尔德的比赛运气不佳,但是,双方都增加了他们的净收入,足以买得起一些可口可乐股票。棒球队的泰.科布在1908年开始投资,他的股票做得很成功。

  重新回到可口可乐公司的体育广告上来,20世纪80年代初,“吝啬的”乔.格林出现在可口可乐的广告当中。当世界冠军皮兹保.斯迪勒跛着脚被一位胆小的年轻球迷扶出来时,这位年轻球迷手里拿的正是可口可乐。

  男孩请他喝冰镇可口可乐,刚开始时遭到拒绝,可后来“吝啬的”乔接受了,并一股脑地喝了下去。备感清爽的他闪现了一丝微笑,并将他的运动衫扔给了那个年轻人。它一直是“超级杯”最高等级的商业广告。

  可口可乐公司一心想重现往日的辉煌,又在其2001年的广告中推出了棒球运动员卡尔.利普肯。200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纽约市召开的股东年会上,利普肯、温顿.马萨尔斯、唐纳德.索瑟兰、琼.本.卓维和穆罕默德.阿里纷纷亮相,人们感到惊喜。

  其他曾签约出演可口可乐广告,或樱桃可乐广告的明星,还有雪加.雷.莱昂纳德、艾尔顿.约翰和托德.特纳——他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可口可乐公司在亚特兰大的总部相隔不远。为可口可乐公司做过广告的歌星有“墙花组合”的雅克布.黛兰和流行歌手克里斯汀娜.阿吉勒拉——而百事可乐公司则选择了小甜甜布莱特妮。

  但是,恐怕可口可乐公司在“超级杯”第24场比赛首次公演时的“山峰聚会”广告,是任何广告都无法相媲美的。这个广告是最有名的电视广告“我要给世界买杯可乐”的新版本。在1971年,公司的“山峰聚会”广告制作组,把来自全世界的青年聚集在意大利罗马附近的一个乡村,表达了世界人民携手并进的主题,并且附带着为可口可乐做广告。

  1990年,许多广告的原创班底和他们的孩子为了这个新的、60秒钟广告重新聚在了一起,人们对原版广告的反响巨大,公司不得不重印了45版次。

  为了满足许多迪斯科乐迷的要求,公司推出了第二张广告片“我想教世界唱首歌”,只索取了少量的报酬。“我想教世界唱首歌”的演出蝉联流行音乐的榜首,到年末时卖了100万张。

  正如最初的广告片一样,新版突出了一个简洁但具有震撼力的理念,那就是把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山峰上,传达一个共同的希望。

  1971年的广告片中,有一个年轻的、金色头发的英国女士,她用一首抒情歌曲开始了广告片:“我想为世界买个家,用爱心装点它……”对这位女士的搜寻过程也是一个故事,她叫琳达.西格森。但在旧有的档案中,它的姓氏被错写成“西普森”,这就增加了查找的难度,他们在整个欧洲寻找这位失踪的女士,这其中还有宾克顿最好的侦探。

  直到意大利的广告片快开拍时,这位女士仍然杳无音讯,一则寻找她的广告刊登在了几家国际性报纸和英国报纸的分类广告上,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巴菲特早就强调了报纸作为告示板的作用)广告是这样写的:“琳达.西格森你在哪?如果你是20年前可口可乐广告中的琳达.西格森,请联系 (212)-984-2611 ,我们想再一次听到你的歌声。”

  西格森女士的一位朋友在斯德哥尔摩机场候机时,偶尔看到了刊登在《国际先驱者报》(大约是伯克希尔公司的另一项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上的广告。他想名字相同应该能说明点什么,于是,他给在赤夏的琳达打了电话,琳达——像外星人给家里打电话一样——给纽约的马肯.爱立克森打电话,可口可乐的广告代理又给罗马的制片人打电话。

  就在女主角前往意大利的路上,“山峰聚会”制作组因为她的到来,重新设计了广告内容。琳达.西格森.莱利,已婚,现已是四个女儿的母亲,她再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可口可乐广告上,不过,这一次还有她的女儿凯莉——她在这里庆祝了她10岁的生日。可口可乐公司又大赢了一把。

  在时代广场上,还有可口可乐最大的户外广告。这幅广告自1932年就耸立在那儿了,它高65英尺,重达55吨。

  2001年,可口可乐公司向IBM公司购买了技术支持,成为数字媒体档案中记录其所有广告和品牌历史的公司之一。

  巴菲特称可口可乐是他最喜爱的股票。在购买可口可乐股票5个月后,他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表声明,将其所拥有的可口可乐公司普通股比例提升到15%,伯克希尔公司首席财务官弗恩.麦肯斯说:“这并不是说现在就有了购买计划。”这表明这一购买计划取决于股票价格和市场条件。“这使我们的交易买卖更具灵活性…现在尚没有出售股票计划。”

  建议:密切关注可口可乐股票,就连巴菲特的孙子浩威都拥有一些可口可乐公司股票。

  2000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庆祝其电视广告50周年时说,它将其所有的电视广告捐赠给了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国会图书馆200多年的历史中,20000则广告的礼物可谓是最大数量的公司广告捐赠。广告中包括有1979年“吝啬的”乔.格林的广告片,以及1971年“山峰聚会”的部分剪辑。

  1998年夏天,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暴跌,巴菲特仍然持有这只股票而不卖掉,他告诉《纽约时报》(1998年11月1日)“某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总会出现一些暂时性的小问题,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你畅想10年或15年之后的事情——那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只喝可口可乐。”

  巴菲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带着他的孙子去奥马哈一家餐馆吃比萨饼,发现这家餐馆只有百事可乐而没有可口可乐。

  “我向亚特兰大提起这件事,于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现在正在出售可口可乐。”

  1998年12月11日,全球第三大苏打水制造商加德伯里.思维普奇同意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在美国以外的软饮料企业卖给可口可乐公司。但是,这笔买卖只成交了一部分。

  这份协议包括斯奇维普、辣博士、加拿大浓缩果汁以及分布在很多国家的酷士(Crush)牌果汁饮料。

  可口可乐公司1999年股东年会结束后,伊维斯特和巴菲特都留下了亲笔签名,有人问巴菲特,他是否对可口可乐公司的投资感到满意,他说:“从现在起,我们将用10年、20年、30年的时间持有它。”

  2000年,巴菲特继续持有可口可乐股票,有人提出收购“老人牌”橡树公司那个盈利性很强的“加特拉德”牌饮料(在佛罗里达大学被发明,作为他们橄榄球队的饮料)。但是,由于他对此项交易态度冷淡,此项建议没有获得通过。

  巴菲特告诉《华尔街日报》(2000年11月30日):“相对于我们的所得,放弃可口可乐公司10.5%的股份真是损失太大。”巴菲特说如果由可口可乐公司来承担经营“老人牌”橡树公司增长缓慢的食品业,“加特拉德”饮料给可口可乐公司带来的增长也不会多于2%,就算这些产品最后都卖出去了,他也会给可口可乐公司增加一笔庞大的债务。

  2002年,可口可乐公司与“依云”水饮料品牌所有者格罗普.丹诺达成协议,同意由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依云”在北美市场的销售。

  在可口可乐公司2001年年度报告的封面上画了一瓶可口可乐,标题为:“持久的价值”。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是“永恒价值”呢?

  卖出可口可乐股票看跌期权

  1993年4月2日,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为了更好地同那些普通品牌香烟展开竞争,而宣布将其万宝路牌香烟降价20%,在这个“万宝路星期五”公告发布之后,包括可口可乐在内的一些著名股票的价格纷纷走低,可是,巴菲特的做法却与众不同。

  尽管他一向不太喜欢期权交易,但他在1993年4月份以每份1.50美元的价钱签订(卖出)了购买300万股可口可乐股票的看跌期权合约。这个期权的到期日是1993年12月17日,可以在此之前按照可口可乐股票每股35美元左右的价格执行这种期权。

  这就意味着巴菲特同意以每股大约35美元的价格买入300万股的可口可乐股票。实际上,他是在打赌这种股票的价格不会跌破这一个市场价位。如果股票价格跌至每股35美元以下,他将不得不以高于公开市场的价格买进可口可乐股票。

  1993年4月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年会上,巴菲特证实了这一做法,并且说他还会以相似的做法再增加200万股。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巴菲特已经准备好了750万美元的现金,要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从当时每股大约40美元下跌至每股大约35美元时,巴菲特就必须以每股大约35美元的价格买进500万股可口可乐股票。由于巴菲特已经获得了每股1.50美元的差价,他的实际成本价会是每股大约33.50美元。

  巴菲特这次签署的“看跌期权”合约惟一承担的风险便是,如果可口可乐的股价在12月份跌破每股33.50美元,他就必须按照每股35美元的价格购买可口可乐股票,而不管它的市场价格当时有多么的低。但是,如果股票价格比每股33.50美元还低的话,他也许还会再买更多的可口可乐股票,因为他就是想以每股35美元的价格买进可口可乐股票。

  对于巴菲特而言,这倒是一个很不错的双赢局面,既得到现金又得到可口可乐股票。这些期权如期履行,巴菲特由此赚得了750万美元。除非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否则千万别冒这个风险。

  巴菲特说:“我从事期权交易已经有40年之久了。”

  通过购买看跌期权,巴菲特打赌标准普尔500指数会在2002年6月3日跌破1150点,结果确实如此。因此,他的这一做法奏效,为伯克希尔公司带来了6000万美元的收益,6000万美元虽是伯克希尔公司并不十分大的收益之一,可没准它是下一个10亿美元的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5000点我们在思考什么?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   钟兆民

 

    上证指数于今年8月23日收在5000点以上,股市市值达20多万亿,超越了GDP总量,证券化率达到100%。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里程碑。但在此关键时刻,许多投资者纷纷来电交流和咨询,希望知道我们在思考什么?下一步我们的投资策略是什么?针对投资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做些阐述:1. 关于市场问题  2. 关于估值问题 3. 我们的投资策略.

 

    1.关于市场问题

    在西方投资经典中,市场常被称作“市场先生”,市场先生通常是喜怒无常的,悲观时,极度悲观,例如,2005年在998的低位。而现在又极度亢奋,两年多时间指数长了四五倍。投资者关心的是未来市场是如何变化?

    十年前,我有幸师从期货大师斯坦列·克罗(Stanley kroll),(在John Train的著作《金钱的主人》中巴菲特排名第一,克罗排名第五,可见他也是非平凡之辈。)在美联社的一次投资研讨会上,我问他“美元对日元汇率未来的走势如何?”他坚定地回答“I don’t know”(我不知道)。当时我绝对是他的fans(粉丝),这一回答对我有如当头一棒,但也让我思考良久,而且终生难忘!大师们是靠投资哲学与策略取胜,而不是靠预测取胜的。彼得·林奇曾说:福布斯榜上四百个富豪没有一个是靠预测起家的,巴菲特也说自己不是宏观分析师,也不是市场分析专家,而是企业分析师。所以简而言之,未来市场会如何,短期而言, 我们也不知道。但长期而言我们对我们选择的企业,中国证券市场,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投资者关键在于知道自己什么不知道。

 

    2.关于估值问题

    投资者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投资的上市公司目前高估了吗?

估值严格的投资定义是企业剩余年限可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估值公式中涉及折现率的选择,企业现金流和未来成长参数。所以估值通常不是精确值。

    理论上讲,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入,在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卖出,是最理想的投资决策。但是企业是动态的,未来的盈利和成长性很难精确判断,所以要精确地经常地做出上述“理想的投资”是十分困难的。其实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管理的公司明年盈利也无法精确知道,只能有大概的估计。估值问题我能给予的答案是:静态地相对于上市公司公布的2006年业绩和2007年上半业绩,平均而言,肯定高估了。但是鉴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已知上市公司业绩,及对未来成长性的预估,我们目前仍然认为“坚定地持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短期高估的股票,也未必股价一定是下跌,当未来利润上升时,股价又会变为合理甚至低估了!

    我们对于企业估值态度是: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假如能精确地估值,赚钱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可能资本市场也不存在了。

 

    3.我们目前的投资策略

    有了前面关于市场问题,和估值问题的讨论,就会演绎出我们目前我们的投资策略:

    对于经营层面十分良性的企业,假如当初我们投资时的价格又在合理估值区域内,我们采取“按兵不动”的策略,投资中最简单的策略是:买入并持有(BUY AND HOLD IT),实际上有经验的投资者一定会知道长期持有是多么的艰难和充满挑战。

    经常买进卖出是十分困难的事,芒格都说:这太难了,他愿意承受好企业,深度甚至50%以上的调整。

    我们只在三种情况下卖出股份:

    A. 企业十分高估了(估值是很难的工作,但我们会尽力去改进我们的评估技术);B .企业经营变糟了 ;C. 发现更好的投资目标。长期而言: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发现杰出的公司,在合理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这是原则性问题,战略层面的问题。但相对于前面的战略,“高抛低吸”会给我们投资带来“锦上添花”的效应,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关于投资策略,我们希望首先要确保战略上的正确,然后再追求战术上的完善。

 

    在5000点我们是这样思考的,投资便是不断思考与决策的过程。希望投资者与我们一起一直这样思考下去,感受投资的艰难,也享受投资的快乐!

 

2007年08月30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蔚华:财富管理与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
 
    2007年8月25日-26日,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四届深圳高峰会在深圳召开,本届深圳高峰会主题是在延续去年的主题“什么改变中国”基础上,更为深刻的讨论“什么支撑中国经济的未来?”。搜狐财经作为本次论坛独家网站战略合作伙伴对本次论坛做实时报道:

    以下内容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四届深圳高峰会的精彩观点:

    马蔚华:

    为什么要搞财富管理?我们中国能不能搞财富管理?我讲四条理由:

    第一条就是不搞财富管理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难以为继,几年前我们就说过,我们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两大脱酶,一个是资本性的脱酶,一个是技术性的脱酶。资本性的脱酶是融资减少,商业银行在融资当中一同天下的地位被削弱,这一点两年内看得很清楚,我们中国的股票市值23日已经将近23万亿,23号突破5000点,从998点到5000点的指数我们用了26个月左右的时间。

    市值从2万亿涨到23万亿,也就是说在企业融资的空间里,直接融资迅速的膨胀,这是股票市场,去年一年,在4000亿,营业额也是数万亿,营业中商业银行的份额在减少。所以说从商业银行自身看得另辟蹊径。

    第二条是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在加快,从今年元旦开始,中央银行每日对外发布上海同业拆借利率,这是一个信号,也就是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已经不远了,利率市场化的结果使得企业和银行间的博弈越来越尖锐,好几间大企业给银行的利率下幅,下幅到银行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就发股票,所以银行盈利也受到挑战。

    第三条是银行的资本约束,到2010年,从07开始银监会已经邀请所有的商业银行是8%的充足率开始组,巴歇尔协议对银行的约束非常强,在搞贷款特别是公司贷款,也就是100%,你要搞财富管理可能不用资本效应,这就是财务管理对银行最大的意义,如果一个上市银行不断的贷款,不断的消费资本就要不断的股权融资,所有的投资者都不喜欢你这么做,所以这也是商业银行一个很大的考验。

    所以说从这几方面看银行资本性的脱酶是对银行最大的挑战,因为资本性的挑战是IT企业老想做银行的事,比如阿里巴巴,在咨询领域不断向银行方面靠拢。第二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外的银行走过了一个过程,银行转型在美国是8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实行非业管理的监管体制,所以美国也是直接资本市场的兴起、直接融资的发展,美国的商业银行也很困难,监管当局只允许他们搞贷款,不能搞别的,所以当时在美国银行转型的年代,也出现过百家银行倒闭,80年代初期有290家银行倒闭,有1000多家银行出了问题,像花旗银行这样,首先收购了旅行者集团,突破了分业管理的法案,实现了美国促进了新法案的出生,所以才开始了后面的时代。

    从那以后,美国的银行越来越重视财富管理,在西方银行财富管理都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盈利来源。应该说在全球的盈利中,财富管理业务的贡献度一般都超过了20%,大家知道零售私人银行给银行的利润贡献能达到普通银行的10倍以上。我知道香港的花旗05年私人银行的盈利占到全部盈利的20%,大家都知道瑞士的银行财富管理是出名的,瑞银集团管理2万亿美元的财产,它的私人银行所创造的净利润在整个瑞银集团保持在35%以上,去年上半年达到了63%,主要是鉴于中国股市的发展,中国财富管理的增加。所以国际银行已经给中国做了示范,我们也在这样一个路子。

    第三是从我们中国的社会需求看,财富管理在中国有巨大市场,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改革开放到今天全社会的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个可能是不用争议的;第二是在全社会提高的同时,按照邓小平说的一个人先富起来,那么财富也在积聚、分化,中国的基尼系数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对社会的稳定肯定是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对银行理财也是有客户来源增加的一面。

    美联证券有一个全球的财富报告,05年中国有流动性资产累计是23万亿了,那100万美元的客户大大增长,富豪在未来的几年内将保持88%的增长速度,这个数据是全球的两倍,我说的这是顶级、最高端的富豪,在最低和最高之间有中产阶层,在国家土地局的规定里中产阶层规定的标准是6—50万人民币,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达到3.5亿。到2010年,中国的中产家庭也将接近一亿户,理财在中国是大有人在,大有市场、大有人群。

    再有就是老龄化,到2010年我们的老龄人口达到1.6亿,老龄人口也需要你给他建立退休、教育、应急资金、管理个人资产,所以我可以有这样的预见,在未来几年内,13亿中国人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财富管理的市场。

    最后一点就是财富管理在中国有没有事可做?我觉得首先财富管理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光靠银行的发展是不够的,银行的财富管理必须借助于金融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资本市场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是23万亿,而且我们的市场正在逐渐的、加快速度的和国际资本市场在连通,最近央行外汇管理局确定上海为试点,中国境内的居民可以直接购买H股的股票,这就打通了境内外市场的通道,将来试点会越来越大,可能所有的银行不能老试点了

    在国际市场上,现在发展得非常的迅速,全球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年均流量是1万亿,间接的是2万亿,衍生品的总量是当年GDP的10倍,这些都可以从境内、境外给我们财富管理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另外随着监管体制的逐渐变革,在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外汇的领域,银行也在逐渐的渗透,其实银行现在也可以利用这些市场来实现我们理财的目的。所以正因为这样试点,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必然成为必然的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1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20
 楼主| 发表于 2008-4-11 14: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杰出投资者的品质
                                 ——《华人杰出投资者》读后感
 
  2007年8月23日晚9:30飞抵上海,第一位约见的朋友就是《VALUE》的主编张志雄先生。10:15志雄兄到,顺便带来了刚出版的《华人杰出投资者》一书,封面素雅、宁静,第一眼看过就非常喜欢。
  2007年8月25日,早早赶到浦东机场,在候机楼处理完电子邮件,拿出志雄兄送的《华人杰出投资者》读起来。虽然我也是被访谈者之一,但并不知道出版书的具体经过。听人说这本书卖几百块钱,心里也曾嘀咕,既然编了书,就是让人看的,但为什么要卖如此高的价格?有什么精彩内容能对得起付出“高昂代价”的读者?我抱着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此书。
  没想到一开始阅读,从黎彦修开始,访谈内容就深深吸引了我。从候机楼到飞行的过程中,一直到晚上11;30分,终于将访谈录全部看完。随即给志雄发了个短信:“至少从文字和学识上,《华人杰出投资者》一书让我感觉非常动人与精彩,也让我学习了很多、受益非浅。”
    我并不认同“杰出投资者”的提法,估计这本书的被访问者大多数内心也没有这样的意思,我赞同来自台湾的黄庆和先生的观点:“衡量投资大师要用30年的时间。确立一位基金经理人历史地位需要10年,10年代表了市场的两个多空周期。如果要给一位经理人下定论,要看20年以上的业绩,20年基本涵盖了基金经理人从当上基金经理到退休的工作经历。衡量大师级基金经理的标准更严格,要用30年。要证明大师的投资方法的有效性必须要用30年时间,30年才能奠定权威的地位。”
    今年5月9日在洛杉矶开Wesco公司的股东大会时芒格说:“巴菲特65岁以后的投资技巧突飞猛进。”从巴菲特1956年在家乡奥马哈创立投资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到1996年他65岁,30年的时间巴菲特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学习,今天依然。芒格说:“巴菲特是他见过的最善于学习的人。”我发现这十几位投资者与巴菲特先生一样是非常愿意学习的人,这是他们身上共同的品质。正像黎彦修先生说的“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领域,又不固守成功经验,锐意进取......我不敢把自己当成标杆,我们充其量只是金融市场的好学生。”
  成为金融市场的好学生,这可能是投资成功的必备品质。在我理解,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成就感的行业,你今天的成功可能就是你未来失败的隐患。你每天必须面对新的挑战,想那些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又注定会发生的事情,为此你必须要有一种开放的、很谦逊的内在性格,这样才能增强你的洞察力与判断力。这条路上没有止境,甚至即便像巴菲特与索罗斯先生一样杰出,也只是生活的选择而已,你选择的这个职业,做好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
  当然,走这条道路也像其它的事业一样,极其艰难,你需要有忍耐力与坚强的性格,市场往往会对我们的忍耐力与自信心进行反复的考验,就像江平先生讲的:“你要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强的,能够打败一切对手......有时我必须要有自信,不然真的会夸掉......而且你必须在整个过程中,注入生命和感情,要真正热爱这个事业。”
  相信赏识、保持客观也是成功的重要品质。“极为冷静,对自己超强地自信,同时又能非常客观地看问题,不停地认识自己,认识了再认识,自我反省。”这是江平先生总结的成功的性格要素,也是我看到的其它13位投资者一些共同拥有的品质。
  这些品质,加上严谨、刻苦、认真、做事踏实,再具备些悟性、天赋与运气,也许就是本书的访谈者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在未来更久远岁月生存下去的保证。
 
 
    [备注:我只是金融市场的一名小学生,这是我此时的感受。我希望努力学习,永不放弃......另外,虽然不认同“杰出投资者”的提法,但对张志雄与严建红先生的辛苦与努力表示感谢!也对他们精彩的文字和深刻地洞察力,表示钦佩!
                 但斌2007年8月26、27日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9-28 10:15 , Processed in 0.08443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