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邮乘”是1915年7月1日中华书局为《中华小说界》月刊连载《邮票考略》(苇如著)开辟的集邮专栏名称,该专栏成为我国最早的集邮专栏;《邮票考略》自此期连载后 “邮乘”是1915年7月1日中华书局为《中华小说界》月刊连载《邮票考略》(苇如著)开辟的集邮专栏名称,该专栏成为我国最早的集邮专栏;《邮票考略》自此期连载后,至1916年6月《中华小说界》停刊,共计连载了12次,字数达5万多,并附有大量插图,是民国初期最高水平的集邮著作,也是我国第一篇有系统的集邮研究文章,对当时的中国集邮活动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 《邮票考略》除了基本上以目录的形式介绍中国邮票外,还介绍了其他一些国家、地区的邮票,逐套逐枚记述了邮票的面值、刷色及原票加盖、改值等情况。同时又介绍了有关集邮知识、集邮工具等。在当时国内尚无一份专门集邮报刊的情况下,《中华小说界》月刊以大篇幅的连载方式,研究和介绍邮票,宣传集邮知识,实属难得。但因年代久远,风雨百年,存世较罕,极为难见。 2015年将迎来《邮乘·邮票考略》诞生100周年,为了保存、挖掘和传承早期的集邮文献资料,本人将收藏多年的此部经典集邮文献,经过一年多时间整编,正式推出,共飨邮坛。现将整编情况介绍如下: 1. 改变排版形式和重新标注标点符号等。原书为竖排,重排改为横排,以方便现时人们的阅读习惯;原文通篇为繁体字句读,现在不改动文章的基础上,改为简体字并添加了标点符号;对原文明显有误处直接加注修改,一般性的少量直接予以修正。 2. 替换了插图。全文插图387幅,大多为邮票。除了集邮工具钳(镊子)、量票之牙尺(量齿尺)、度票之钢规(圆规)、显微之凸镜(放大镜)、邮票粘贴簿等10张图保留了百年之形状外,其他377幅邮票图,因其百年前制图条件所限,用现时观赏眼光来看,该图已不能满足欣赏要求,故尽最大努力,找到清晰的原图做更换,替换率达九成。 3. 将插图改为穿插于文章中。原文前6期连载时,图与文章是分开的,是将所有的插图集中排在5张正反10个页面上的,阅读时图文对照不是太方便。因此,重排时将图全部拆开按序一一编上连续号(原文是按章节和每次连载时独立编图号的),有机地插入文章中。 4. 忠于原著,影印全文。为了让读者欣赏到一个世纪前原著的本来面目,在影印时,对原著漏印的插图编号、插图置倒等不尽完美之处不作修饰,对原版面上的页眉、页脚、页码数字及补白图等均保留原样。但是,原版面空白处与文章无关的补白短文,做了相应的删除处理,删除后不添加任何图文。 5. 收录研究与考证方面的文章。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落于集邮报刊上的有关研究《邮乘·邮票考略》和对其作者苇如考辨的文章,尽可能的一并收录本书(按发表日期先后编入)。 6. 纳入与本书有关的边缘资料。如介绍中华书局的简历及其《中华小说界》概况,收录刊有12期《邮乘·邮票考略》文章的封面与封面画家简介和《中华小说界》连载《邮乘·邮票考略》情况表等。 在整编过程中,苏州金问涛先生提供了《中华小说界》封面扫描图供编者替换使用,使之影印的《邮票考略》封面图更加的完整与清晰。同时金先生还受聘担当全书的校阅,对其敬业的工作精神与无私的支持深表谢意;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刘佳维,上海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邵林,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长葛建亚分别为本书作序,更是给《〈邮乘·邮票考略〉整编与研究》增光添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