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事物分类,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事物。能否对事物进行科学、正确的分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邮为事物分类,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理性认识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事物。能否对事物进行科学、正确的分类,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邮展展品(邮集)的分类也是如此。 最初,人们仅仅是按邮票的发行顺序类收集、整理邮品,出一套集一套,追求的是一个“全”字,即某国(地区)某阶段所发行的所有邮票。此谓之“传统集邮”或“目录集邮”,将这些邮品一定顺序和要求整理组编成集,称为“传统邮集”。后来,人们发现世界上的邮票家族日益庞大,不容易也不可能把它收集齐全,这就诞生了一种新的收集方式,那就是专题集邮。也就是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在庞大的邮票海洋里只限定收集、研究某一方面的邮品,比如人物、动物、体育、花卉、徽志等等。整理组编出来的邮集,当然有别于传统邮集了,得名“专题邮集”。再后来,又产生了邮政历史邮集、邮政用品邮集、极限邮集等类别,成为集邮爱好者们不同的追求,也逐渐形成了各级别邮展的展品类别。到目前,邮展展品的类别基本上有12类。 1.FIP锦标赛类、2.传统集邮类、3.邮政历史类、4.邮政用品类、5.航空集邮类、6.航天集邮类、7.专题集邮类、8.极限集邮类、9.青少年集邮类、10.收费(税)票等、11.集邮文献类、12.试验类等。各类详述请见《中国1999世界集邮展览百问百答》和《中国集邮报》2002年增刊《老年集邮指南》等报刊典籍,这里不再赘述。 然而,稍微分析一下这12类邮展邮品的内涵和外延,便会发现这种早成定论的分类方法是不科学的,是混乱的。因为给事物分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这点出发,根据事物对象的共性和特性进行归类划分,才能科学、准确地反映复杂事物间的从属关系,而在同一标准之下划分出的各类事物——即种差,应该是并列的、互不相容的。而我们这12类展品的分类,却完全不是这样。 文献类是以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等为载体的展品,而其余11类则是以邮集形式参加展出的,这是根据展出形式标准分类的;青少年类乃是从参展者的年龄标准划分的,能与之并列的只能是“成年人”类,而与其它11类并在一块显然是不当的;况且青少年类邮集从组集内容上看,完全可以是其它任何一类。而FIP锦标赛类亦是如此。至于邮政用品和极限集邮两类则是从组集素材上划分的,其内容类似于传统和专题的组集方式,而航空和航天两类又都属邮政史类范畴;最令人不解的是试验类,有了这一类,就意味着其它各类都应该是非试验类才对,这又是依何标准划分的呢?近悉2003年中国绵阳亚展已将“开放类”和“一框类”邮集正式纳入,这样,邮展展品的类别就达到了14种,更显得标准不一、不伦不类。 这12类邮集实质上完全可以概括为四大类别,即传统类、专题类和邮政历史类,以及文献类,其它八类都是领近属小类,均都可以划并到这四大类中去。这是从展集的基本组编形式上划分的。如果我们暂时抛开文献类不计,则真正用邮品组编的上展邮集只有传统、专题和邮政历史三个类别,这是既科学又实用的分类,非常简洁明了。我们不妨将近些年来国内外各级上展的邮集按此三分法八堆分类,看这是否这样? 放胆对已约定俗成的东西重新进行了一番思考,写下了如上一些文字,不知当否?愿与感兴趣的师友切磋交流。其目的不是非要改变目前的邮集分类,——也不一定可能!只相阐述一下自己的拙见,即时下这种邮集分类方法的确是不尽科学的,是混乱的,仅此而已。倘若某一天,这人微言轻的质疑能被邮界瞩目,并为邮展展品重新制订出一个科学的分类方法,以促进我们的集邮学术发展,不亦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