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3|回复: 0

佛家六度法门,邮人已不多,度一个算一个

[复制链接]

471

主题

5494

帖子

1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854
发表于 2020-10-23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度自己是出路、使命和幸运,度别人是缘分和共振,也是生命能量展现和释放的必然形式

所以,这六度是度自己,觉知照在自己身上

第一度:布施

财布施,财物的施舍。法布施,知识智慧的助人。无畏布施,他人困境时我们的援手

世间万物能动我心皆因自我感的外放附着

我们执着于的从来都是自我感,而不是自我感外放之后附着的外物

钱财若仅是用来换取生活所需,多余的自然可以施舍

但若有安全感、认可感甚至优越感和控制感附着在钱财上

要把这份安全感、认可感,要把这份优越感、控制感施舍出去恐怕就困难了

同理,若知识智慧上附着了优越感、成就感甚至是傲气,这知识智慧也很难用于帮助他人

我们若没有对他人的谨戒提防甚至敌意,他人需要时帮助他人度过困难也是自然不过

无畏布施不是帮别人消除不安恐惧,而是消除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来自远古的对他人的谨戒提防和敌意。对六度法门来说,无畏布施对他人

的帮助是副作用(为何无畏布施可以消除自己的不安恐惧,这里不展开,以后再说)

通过布施减弱收回附着在外物上的自我感,以开启自我回归之路,也是放下执念的开始

心态变的淡然胜于具体的布施行为,有心无为也可以

具体的布施行为中,若伴随有优越感认可感,则已非布施,恻隐怜悯也不应伴随

布施过程中若有希望他人变好的念头,类似于给禾苗浇水,则此关通过。只要有即可,此关重在减弱收回执念
 
若从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和人们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道德的角度理解实践布施

您是走在了让人尊重的道德之路上,但不是佛家之路,不是成佛之路

或者说这是佛家在世俗维度上的涟漪,也可以说是世俗对佛家的渗透

对于刚接触佛门的人,这有可能徒增了一道障碍

这一度是佛家的门槛,无处不在无时不可,无心佛家的也可通过布施来获得内心的安静平淡

第二度:持戒

戒是由行修性,具体修的是习惯和欲望,也就是能量状态,这里主要是情绪状态

持戒虽然可归为强制行为,但对个人真起作用的是反思和预防,尤其在初期

从远古穿越而来的我们,即嗜杀成性忌恨成瘾,也乐于分享善于协作

且这套意识系统自主启动自动运行,每次运行都是一次程式化的默认和强化

通过持戒,不利自度的行为,旧有的得到减弱新来的可以避开

戒重在心,如果戒了偷盗妄语,却存了积怨愤恨,向善的心没有开启

如果戒了打杀强夺却从了赌博投机,跳跃暴富的心没有变化

这都是形式之戒,形式之戒不为戒

形式之戒值得提倡,有利于他人也是社会的进步,但却不是六度之戒 

形式多属于法律道德范畴,我们的内心才是六度的关照之地,要度的是心,觉知照在内心

若布施没有结果,也就是外放的自我感没有收回,至少减弱

持戒必不可成,常感莫名其妙,甚至多为自欺欺人

布施是迈向佛门的指示和方向,持戒是解决深陷的泥潭和后顾之忧。若布施无果,持戒转为情绪的累积、意识的迷茫、仇恨的叠加也是常见之


布施和持戒阶段,我们的思维很容易陷于由具体行为构成的法律道德范畴,或者向这个范畴偏移

这些都是六度的跑偏,这些行为最多理解为六度在道德法律维度的一个涟漪

不是六度本身,六度本身关注的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那一念,而不是生活中互动的那一行



第三度:忍辱

忍辱是旁外之人的观感,是地名的音译,对于自度者,用接纳描述更合适

布施和持戒解决附着在外部世界的执着,但我们最大的执着或者执着的总源头却是我这个概念

接纳自我形象的打击贬低,忍辱于自我人设的崩塌。这个过程的接纳和忍辱其实是旁观

当侮辱和接纳成为一组概念时,什么来对应这组概念呢?是旁观,也可以是别人的嘲讽
当侮辱和接纳这组概念再加上别人的嘲讽构成另一组概念时,什么与之对应呢?旁观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此过程,我们很容易意识到意识才是我们的本质,自始至终经历一切的是纯意识,而不是名字身份理想抱负和爱恨情仇等

接纳忍辱是纯意识脱离情绪的过程,就是纯意识脱离思维并旁观思维的过程。意识既已出窍自是面向天际,又怎会把注意力放在他人如何形容

曾经的窍呢

忍辱不是忍住怒气和屈辱不去发作,强迫或者强行忍辱会让人的积怨更深,这是魔道
也不是忍到最后的麻木和无奈

接纳忍辱的同时,也可以对自性对灵魂有惊鸿一瞥,只需将意识向后转,觉知一下是谁通过意识在旁观?意识的发起者是谁?意识的主人是谁


是谁呢?还能是谁,只有我们的灵魂

处在以生存为目的的意识系统当中,我们不会有这样的觉察

在此过程中若有难忍之感,若有报复之心,则此关不过

若真的接纳了忍辱了,会体验到旁观的脱离感和轻松感,内心会更宁静平和明亮

这是精神世界任督二脉打通的感觉,此关极为重要,是能否脱俗的关键

韩信胯下之辱,之后又无报复之行,其任督二脉早已打通

过此关并不意味着次次都可以做到接纳忍辱,时时都可以处在元魂出窍式的旁观状态

有过此经历,经常可以这样做,做不到时,事后能够重新体验,并能清晰的觉知到没有忍辱时的情绪状态,就是过关成功

只要过了此关,算是和佛家有了血缘关系,不论将来如何曲折迷茫,只要一时闲暇

定会期待这份忍辱的背景,因为这份背景是如此的宁静平和明亮,这份吸引我们抵不住

深藏的佛种已经发芽,茁壮成长已不可阻挡


第四度:精进

当愤怒时,我们能感觉到愤怒从无到有的过程吗?仔细体会,能吗?还有爱恨情仇

不能,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愤怒的时候,我们已经愤怒了,愤怒至少已经持续了几秒钟。即使是假装生气,也不过是我们控制着已经运行的怒气

不发作而已

愤怒开始的那个零点那个起点,我们无法觉知到

也就是我们意识到的是个结果,至少是已经启动的结果,至少是运行了一段时间的一个结果而且我们也没有命令式开关式的办法去停止或启动

他们的运行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此时他的状态就是他,或者说他就是愤怒,就是喜怒哀乐,就是爱恨情仇,一生的符号

这就是自主启动自动运行,这就是我们意识系统的程式化运转(意识到这点很容易进入纯意识状态----开悟的状态之一)

若不是自主启动自动运行,又哪里会有当下

这也是为什么理可顿悟事需渐修的原因,因为事随着自主运行而自动浮现,所以我们只能用顿悟后的状态渐修之,让自动浮现的结果在宁静平

和还有爱的范畴。渐修便是精进的别名

过了忍辱关,回顾过往常感恍若隔世如梦一场,这是因为回顾过往者是真我,而真我才刚登场,所以之前自是如梦一场。这种回顾伴随着内心

的宁静平和明亮

而更多的人回顾过往得到的感觉是后悔批判和想重新来过,这是因为回顾过往者不是真我,而是另一种情绪

不同的情绪都只定义自己的世界,设计着自己才懂的梦境,彼此之间常见互相排挤甚至敌对,所以常常感觉到否定和想重新来过

精进,便是真我---我们的灵魂,用觉知清扫和重新装饰这个世界的过程。是用宁静平和明亮代替情绪,作为思维逻辑运行背景的过程,是要

确保做事的方向正确

让仇恨的对手火热的情人艰难的步伐难忘的成功,让曾经的一切,让日常的必须和肆意的遐想,都沉静在浸泡在这份宁静平和中

以洗去附着在上面的自我感,洗去安全感归属感认可感优越感控制感,洗去那份谨戒不安和隔阂敌意,还有那无边的激情和想要……

这份洗去这份精进有两个维度,一是我们具体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这是广度,二是背后的逻辑,这是深度

但,此时的精进,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应在日常的所思所想方面,深度甚至可以忽略

因为思维的程式化运行,日常的逻辑思维随意起舞,我们会自动自然的陷入过往的执念之中,别说深度了,修行成果的反反复复甚至前功尽弃

都是常事

精进就是要让宁静平和成为概念和逻辑运行的主背景,只要长时间的处在宁静平和之中,深度的到来自然而然。自动运行,要做的就是接受和

享受那份“意外”而来的深度

忍辱阶段真我于思维体系,就像是真我客居在异乡友人家里,处处不便。精进的末了忽然体悟到我们只是很久没有回家了,这个“异乡的友人

”不过是邻家玩伴

也就是格物致知中的格物,完成了

第五度:禅定

尝试一下用心若镜应而不藏,心若沉静下来,便会像一面镜子。把自己想象成一面镜子,应一下花草树木,人事过往,应一下爱恨情仇,遐想

期许

只是应它一下,就像银幕和光线画面的关系,就像水面和天空浮云的关系,只是应一下,没有主动感,没有控制感,没有等待没有索取,也没

有担心和无奈,只是应一下,应一下就是所有的关系,没有任何思维

就像镜面银幕一样,这就是纯意识

如果准确找到了这种感觉,会体会到纯意识是没有主动性的,没有主动性也是我们睡觉和醒来能自然切换的原因,也是我们思绪可以千变万化

的根本,就像平台一样,没有主动性,没有倾向性

否则爱恨将无法切换,喜怒将无法过渡

禅定就是明心见性,我们的本质我们的心性,就是纯意识,是没有主动性和倾向性的觉知
意识到纯意识没有主动性没有倾向性,是开悟最为坚实的一步

正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最为坚实的一步

进入禅定阶段,为与不为该与不该,都由心而生,持戒就多余了

忍辱使纯意识脱离思维的桎梏(元魂出窍),精进为其降服了模拟外部的逻辑概念

禅定则是让我们自己充分体验自己,拥抱自己,确立自己(生命的二次出生),让我们充分体验清风过山岗,体验镜应天地的感觉……

水几近于道,纯意识更近于道(或者说就是道的一部分),纯意识就是我们的本质,所以我们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不能拥有,只能觉知和经

历那所谓的拥有

我们的本质从没有为自己而生,我们所有的欢笑与泪水,都是生存维度的情绪能量在思维形式中的快意和挫败

禅定了,生命二次出生了,一切结束了吗?当然不是,一切刚刚开始,要不怎么对的起新的生命

致虚极守静笃,禅定之中再看天地与自己,先仰望一下星空吧,用觉知触摸空间,让空间穿过身体,让空间拥有身体,让空间消融身体 

哦,原来觉知,并不是觉知的结果,是动态的,是觉知的状态,是鲜活的,是敏感的,是单纯的。只要觉知是鲜活的,我们就处在当下

这便是纯意识与空间的结合,我们处在了意识与空间的混合区,所以我们的意识链接了空间所有的内容 

空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无相生。空间从来都是内容满满,空间既有物质存在的形式和运行的规律,也有人类意识跨越情绪范畴所认为的

智慧,还有结构未被触动的意识,还有……
或者说就是它们组成了空间

意识和空间的混合区就是我们灵感迸发前的宁静。此时我们内心空无一物,所以我们有万种可能和无限接纳,这便是我们选择和思考的本质 

尝试一下,将一个不带情绪的概念或者逻辑放在这宁静之中,然后……,苹果砸中了牛顿的脑袋

生命的二次出生,就是让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觉知鲜活起来,让我们的意识让我们的本质做回他自己,不阻断他和人类意识的链接,不阻断他

和自然意识的链接,不让他困死在各种情绪概念逻辑之中,摆脱做思维随从的命运


第六度:般若

禅定了,意识就像宁静平和的湖面,湖面上漂浮着几艘小船,几艘小船中的一只,便是自己的肉身,向远处,这湖面很宽很广,没有边限

船与船之间通达于湖面,你我之间通达于意识,通达于宁静平和,更通达于智慧和生命能量

智慧,获取知识信息的宁静鲜活敏感是智慧,获取结构规律的感悟空无接纳是智慧(智慧的本质是意识的结构点)

所以我们彼此的沟通并不局限于思维意识,更是在和意识系统背后的宁静平和沟通,在和智慧沟通,我们拥有一样的宁静平和一样的智慧一样

的生命能量

显意识里若能意识到这点,那沟通将是一番美景,若自享自画,只有度己何来度人

生命能量,我们用愤怒对应侮蔑,用报复对应剥夺,用冷漠对应无关,用欣赏对应美好,用热情对应嘉奖……

我们用什么对应绝对的变化呢?花草树木,爱恨情仇,客观与想象,自身与万物,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无时无刻

我们用什么样的感觉对应这样的变化呢?或者我们如何参与其中呢?如何与绝对的变化保持同样的节奏,如何与这变化融为一体。这似乎是个

终极问题,也似乎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本

答案是万物生的能量,就是生命能量,就是生命力。没有确定却无维不入,没有方向却无所不成,没有索求却无始无终,这是所有能量的母体

,所有物质的前身,意识永远的伴侣

生命能量与无限的空间对应,用我们的本质,纯意识,向内触碰这能量,与这能量结合在一起……,这便是慈悲

若一时找不见这感觉,可以先感觉下感恩,慈悲会得到感恩,感恩的对面是慈悲,没有索取没有条件没有明确目标的爱

此时,是不是可以欣赏杂乱无章和错综复杂了?千头万绪汩汩而动竟是如此之美,因为正是生命能量挥笔描绘了这大自然

生命能量,无限的空间,他们结合会如何?可能会乱作一团,所以我们--纯意识出现了,我们出现在了他们的中间

生命能量,纯意识,空间,便是三生万物中的三。所以万物皆有灵,我们与万物通达,通达了自然没有了分别心

意识与能量有混合区(意识与物质从不存在混合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爱恨情仇的起点,在起点,爱恨情仇与意识在他们的混合区

,他们通达于此他们本为一体,一切自然而然,所以无法意识到

这也是情绪难以处理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与意识混为一体。我们常说的情绪控制处理,是一种情绪对另一种的批判排挤打压,也就是对意识所

有权的争夺

意识与空间一样有混合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意识不到规律智慧的起点,意识不到他们逐渐形成到来的过程,常常是灵光的乍现,突然间的茅

塞顿开,等待上帝的旨意便是对此的另一番描述

能量通过意识进入空间,能量留存在空间的一种形式构成了物质,能量流经空间的痕迹我们称之为规律和常识(或者说我们通过痕迹发现规律

和常识),对于动态鲜活的运转,物质似乎是最该被忽略的

能量通过意识的结构点,进入新的空间维度。我们首要关注的并不是空间维度,而是什么能量拥有了意识,这才是重点

或者说万物生的能量,即慈悲,即生命力拥有意识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因为一旦我们的意识触及了慈悲,触及了生命力,我们便开始了又一

次在当下位置的无极之外复无极,这样完美下一步的开始便诞生了。所以在公众号的介绍里,我写有一句道反止于慈悲

静为动根,一次行动责任者的道反止于行动的反思筹划准备,一次思索的道反止于空间,一次生命的道反止于慈悲

道者反之动,不是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变化,而是物体背后使其出现的能量返回到生命力返回到慈悲上来

物体背后的能量,若不能返回到慈悲,若不能返回到生命力,就像出行的人不能回家,自然界将只剩下怪物和孤魂野鬼

开悟便是处阳求阴,接触了生命力之后便是处阴求阳,出世开悟是道者反之动,入世普度是无极之外复无极

能量,意识,空间,他们也彼此通达,所以才有混合区,他们通达于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也是我们内观的边界,就是我们意识的结构点,就是

智慧,也叫作阴阳

准确的说是意识的结构点有两端,一端始终对应呼唤着另一端,就像量子缠绕。一端总是装着什么,另一端总是空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

想要着什么,自然而然的在应着什么,这也是敏感鲜活的根本

一端是饥饿,另一端是食物,这就是结构,但饥饿和食物本身并不是结构,两端互应的这个功能才是结构

饥饿的另一端一旦出现了食物,饥饿和食物就变成了同一端,与饥饿和食物对应的另一端可能是幸福,可能是付出,也可能是无奈

之后饥饿食物幸福或者付出或者无奈,又构成了同一端,而另一端可能是回味或者坚持或者自卑,然后这些又构成了呼应着另一端的一端

就这样永无止境,不是饥饿引起的对应永无止境,而是这个结构上两端对应的功能永无止境,这就是意识的结构点

人类便是大自然意识的结构点,所以人类的本质是智慧,是空无,敏感,鲜活

公众号:心灵封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4-27 02:19 , Processed in 0.0620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