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股市涨了,A股不涨;大股东回购了,A股不涨;降息了,A股还是不怎么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比如,已有的跌幅,比如经济数据,比如企业盈利数据,A股都没有道理“一支独枯”。问题出在哪里呢? 中国股市过去有过几次“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的行情,比如1997年75%跌幅后反弹3倍,从325点两个月内涨至1000点左右,比如1999年“5.19”行情,当时,美国炸了中国驻外大使馆,一片紧张气氛,股市却绝地反击,大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势。 如果把市场上涨比喻为烧一把火,那么,点火的永远是机构。散户盼着股市上涨,但每人手中只有那么点钱,大家不可能约好了,排着队,集中起来买进某只股票、某些板块,把市场热情撩拨起来。 相对于散户来说,机构手中的上亿元、上十亿元甚至数十亿元、上百亿元,点燃几只股票、几个板块,还是不太难的。 过去,市场上只分三大阵营:正规机构(主要包括券商)、非正规机构(私募和游资)以及散户。 券商发动一场战役,只要考虑流通盘中私募和游资占比不太大即可,而散户,总是在各个股票间跑来跑去,并且,每当大火烧旺了之后,外面的散户还会举着银行存款投入股市。因此,券商不怕让深套的散户吃点甜头。 相当长一段时间,券商是市场行情的主要发动力量,他们有能力更有欲望在市场跌幅不太大的时候,尽可能发动一些波段行情,这是与他们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试想,券商营业部的交易佣金指望着熙熙攘攘的散户买来卖去,市场热了,IPO才能开闸,券商的投行业务才能开展起来。市场热了,投行、经纪和自营业务才能转起来,券商从老总到员工才能发大大的奖金。 看看目前低迷的市道,只有券商股还比较活跃,那其中,一定暗藏着不少券商的自营盘,券商,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冬中努力地划着一根又一根的的火柴,但收效甚微。 券商遭遇了什么麻烦?遭遇了基金这个新的对手,这个懒惰的、画地为牢、自私的对手。 如今的市场,与过去的最大区别,便是来了基金这个大块头。那些市场上的权重股,如今几乎都被基金瓜分了。券商再也没有能力倚仗权重股点燃市场的热情。 上一周,因为工作需要,笔者带着《投资者报》基金版的编辑走访了多家基金公司,如华夏基金、嘉实基金、银华基金、中邮基金、东方基金,等等。 一个深刻的印象是,尽管市场低迷一年了,但基金公司的日子,依然过的并不拮据,尤其是规模大的基金公司,在北京黄金地段的写字楼里安稳如初,甚至,有一家大基金公司,刚刚“喜迁新居”,在金融街搬入了办公条件更加宽敞的新大楼。 基金公司人吃马嚼的花销,统统来自于成千上万基金投资者的管理费用,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取的也就越高。 这些费用,与基金规模有关,却与基金业绩无关。 旱涝保收,是基金公司与券商在经营上的重大区别。市场低迷,IPO关了,券商着急,基金公司不着急,反正基金公司也不做投行业务;市场交易清淡,影响佣金收入,券商着急,基金公司不着急,反正基金公司也收不着客户的佣金。 甚至,在基金公司内部,我不止一次听到这么一个观点:“现在跌的太惨,基金持有人多数不忍心赎回,我们并不太难受;我们最害怕的是市场涨到一定程度、基金持有人大规模赎回的时候。” 这是基金没有动力发动行情的真实原因之一。 基金懒得卖力气的另一个原因,是相互间的业绩攀比。基金经理不怕绝对业绩差,怕的是相互间横向排队时掉了队。因为年底的奖金,主要与相对成绩有关。 在低迷市道,枪打出头鸟。因此,基金谁也不愿意当解放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不抬轿子,我也不抬。 只要基金管理费旱涝保收,不与基金业绩挂钩,基金成为市场绊脚石的症状便难以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