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 前事不忘 1929年大萧条 本报综合报道1929年由美国股灾引发的经济危机,显然不是空穴来风,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图景的真实反映。还原当时的历史真相,有助于我们今后处理经济问题时做到防微杜渐。 汽车还未开售就下订单 上世纪20年代曾被欢呼为美国“新时代”。从历史纵深看,财富向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大门。信用借贷、炒股等概念随着经济繁荣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炫耀性消费”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当然,这种消费热潮是建立在信用扩张基础之上的。 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买收音机、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新型电器以及买汽车等。当福特公司1928年宣布推出新的A型车时,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对尚未谋面的汽车下订单,汽车消费之狂热从中可窥一斑。 然而,与新技术带动的相关产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当时美国的许多产业(比如农业)仍然没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消费过热与现实经济脱节越来越明显,导致了收入分配严重不均,形成了社会大众不充分的消费需求,最终导致生产与消费脱节。 政府对经济过度自信 虚假繁荣下蕴藏的潜在危机当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一直对潜在的危机置若罔闻。在美国政界和经济界,很多要员都宣称美国已进入“永久繁荣”阶段。 1929年3月4日,胡佛在就职演说中说:“美国人民已临近最后征服贫困,这是任何国家历史中所没有的,美国已达到历史上最舒适的程度。”1929年12月12日,危机形势急剧恶化,胡佛则发表声明说:美国经济形势已经“回归正常”。1930年3月他又宣布:“失业最恶劣的影响将在60天内消失。”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对大萧条到来之前的经济形势估计严重不足。 名词解释 炫耀性消费 1899年,索尔斯坦·魏伯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首创“炫耀性消费”这一名词。一般来说,炫耀性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对物品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如今,各种“不理性”消费选择都被称作“炫耀性消费”。 专家连线 王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兴趣包括中美经济关系、贸易政治、国际经济关系等。 警惕过度消费 提防经济危机 本报讯(记者毛玉西)与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社会消费过热类似,这次次贷危机(聚焦美国金融漩涡)前美国“群体性消费”也存在过热现象。对如何通过关注“消费热”预防经济过热或经济危机的发生,北京大学国关学院教授王勇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王勇教授指出,从1929年大萧条之前美国的消费领域看,当时富人阶层的“炫富”现象的确是当时社会过度繁荣的重要特征之一。当然,这只是社会危机爆发之前的一种表象特征,是社会经济虚假繁荣的体现。他提到,当时美国“炫富”阶层主要集中于少数富人阶层,体现在奢侈品消费、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领域。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社会的消费过热则是“群体性消费热”。比如,信用消费者、房贷者、金融衍生品投资者等,这代表了美国的一种大众化消费价值观,从而也牵扯到了更广泛群体。 王教授说,从美国经济的发展轨迹看,2002年美国曾出现过经济衰退的迹象。对此,美国政府对美国经济采取了财政刺激政策。2002年以来,美国的很多富翁也有“炫富”表现,比如,出现过类似“到加勒比海购买小岛”等消费行为。2002年美国经济上的“短痛”,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长痛”,美国错过了当时利用市场自然调整问题的机会。 王教授认为,从1929年大萧条前、2008年次贷危机前的消费领域看,“过度消费”现象都是危机爆发之前几年内都出现的表象特征。他认为,从消费这个变量研究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一种很好的新视角,研究会比较难,可能需要大量的权威资料和研究模型。 (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