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5|回复: 0

范剑平:地产领域出现国资现象不应蔓延

[复制链接]

3382

主题

3918

帖子

3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90499
发表于 2009-7-16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07-16]

  

  “最近看到的现象是,房地产领域出现了国有资本,国有资本有贷款的优势,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现象继续蔓延下去,如果房地产领域国有资本唱主角,民间资本经济空间就会变小。”

  编者按:

  7月15日,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就宏观政策基调、民间资本进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为观点全文:

  现在只是库存调整结束以后出现的经济回升,并不代表经济的复苏。经济复苏根本标志是企业进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投资,这才是经济复苏的物质基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现象。

  根据我们的计算,今年1-5月份非国有投资比去年同期加快六七个百分点,但是企业投资大多是把以前已经开工的项目建完,新开工项目很少。

  国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微调。现在数据已经表明,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仅仅满足于此,经济持续回升就成问题,更不要说发展到经济真正的复苏。所以一方面保持原有的政策不变,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民间投资和民间消费的引导作用。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回升到7%-8%,相对而言还是在U形的底部。习惯上把8.8%-10.8%看作是中国经济正常运行增长区间。全年如果是8%,我们仍然是在经济的底部。只是比原来6.1%好一点。

  经济结构调整应该是下半年的政策重心,上半年注重保增长,调结构进展不大,主要是落后生产能力淘汰不理想,只有下定决心,把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掉,为先进生产力腾出投资空间来,企业才会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更新投资。

  中国经济前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迅速扭转经济下滑的势头,现在经济企稳回升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把政府投资拉动的回升,发展到由企业投资和民间消费拉动的经济复苏,可以称之为动力切换。但是这个动力切换过程不那么容易。

  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但是有四年时间经济增长速度七上八下,最后经济真正复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取消福利分房,把房地产领域开放给民间资本投资,所以后来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在其后五六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时经济回升还有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外贸出口,而外贸出口投资还是来源于民间。我们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如果说房地产是内需发动机,外贸出口是外需发动机,这两个发动机都是民间资本来拉动的。不是像人们想象的民间资本没有力量,你要给他空间,他一定能还你一个惊喜。

  很多领域民间资本进入有制度性障碍,审批限制过多。下一步要调整投资项目审批目录,现在政府对投资采取审批、核准、备案制度。这三部分都可以通过调整目录进一步放宽,原来需要审批的项目下放到需要核准的目录,原来需要核准的只需要备案。让民间资本在投资时少盖公章,它自己就会去寻找有利可图的空间。

  最近看到的现象是,房地产领域出现了国有资本,国有资本有贷款的优势,我们不希望这样的现象继续蔓延下去,如果房地产领域国有资本唱主角,民间资本经济空间就会变小。

  外需在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不是最有潜力的增长点,国内消费的潜力就在医疗、卫生、教育这样的服务业。包括金融、电信,把更多的空间腾出来让民间资本参与。

  未来最有潜力的需求在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同其他国家比较经济结构差距在哪?就是消费率低。如果能够提高老百姓收入,发展服务业,为老百姓的消费提供更多的服务机会,有很多潜在的需求可以被开发出来。

  上半年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可能要占据半壁江山,全球汽车市场不景气,但是国内汽车市场一片红火,前6个月汽车销售突破了600万辆汽车,过去担心房地产库存消耗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房地产消化进展很快,如果政策能够更快到位,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应该不用很长时间。

  范剑平:我们的经济已经发生转型。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步,人均GDP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什么这一轮对住房和汽车消费启动这么成功,不完全是短期政策的影响,而是老百姓的消费结构走到这里,政策与消费需求一拍即合,才会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11-28 16:36 , Processed in 0.0386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