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1|回复: 0

元末的黄公望,乱世中的自在

[复制链接]

544

主题

1545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814
发表于 2010-2-17 1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末的黄公望,乱世中的自在

    在元朝,汉族知识分子一直难以获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他们把时间、精力和思想情感寄托在文艺上,与这种思潮密切相关的山水画,也就成为这种情感寄托的重要的领域之一。尤其到了元朝末期,战乱风起,更多的文人逃避仕达,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生活,“文人画”便是在整个阶段得到了全面的盛行。

  所谓“文人画”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审美趣味,正如“元四家”的代表人物倪瓒所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画用于“寄兴”,表达自己困境,发泄愤懑。二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他们认为绘画本身的线条、色彩、笔墨能够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他们把题材和风格上的平淡视为美德,目的是在平淡之中表现出细腻动人的特质,亦即吴镇说的“平淡有致”,在这一点上,元末的画家黄公望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他的画,淡泊简劲,是典型的文人气质的完美体现。三是,从元代起,画家门开始在画上题字作诗,形成诗、书、画、印的结合。此外,山水画的进一步发展是,材质开始有了转变,元代以前的画大多画在绢上,而元末时期,画家们大量使用宣纸,因为纸比绢更便于发挥中国画笔墨的皴擦、渲梁效果。

  作为元末另一位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关键性改革的大师,黄公望在技巧上,继承和发展了宋代画家用过的画法,但他在主要创作方面却未延续传统。黄公望主要运用渐次垒积的方法。先用淡墨,然后加上较黑较干的笔触,对作品进行细微修改,以加强轮廓,达到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品质:显露出力量和个性,又不见笔墨蹊径。黄公望的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有两种:一是浅绛山水,山头多矾头,笔势雄伟;二是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山峰具有那种如玉的圆润透明的效果。

  1350年所完成的《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的晚年作品,也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元代文人画的最高杰作。这幅画用更自由、多变化的笔墨来描绘山水,透过山石的起伏与笔墨的变化,表现山水内在的生命。

  第四幅画: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绢本长卷

  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生于1269年,自幼天资聪颖,中年时曾作过小官,因涉案入狱,后来再没有踏入仕途。他有一段时间住在松江,以占卜为生,后来在圣井蓬莱庵为道士。研究过“九流之学”,且通音律,50岁之后专心画山水画。

  黄公望朋友很多,和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和文人都是朋友。这幅《富春山居图》就是他赠给朋友“无用师”。 图末有作者的提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 ,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遂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这段话大致讲述了此画的来历。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初秋的景色。画面峰峦平坡,丛林树舍,渔舟小桥。草木台石等回旋转辗,疏密有致,姿态各异,丰富而自然。整幅的绘画效果,给人以“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的艺术感受。

  在这幅画里,作者用笔干净利落,无轻浮之感。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湿笔披麻皴,也有长短干笔皴擦,在波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氏云山”的笔法。墨色透明而凝重,笔势萧洒而秀润。全图只用少有的淡墨渲染,突出了笔墨意趣的发挥。高居翰在《隔江山色》一书中,详细地解读了这幅画。

  “从现存的画卷看来,此画是从宁静的河岸开始,展开了一幅非常平静的江南风光,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山峰,和其他两座一样,高耸起伏,将画面分割成了数个长短。它先向右弯,继续前进时又向左倾斜,中间夹有山谷,谷中有一些隐者的重楼。在接下来的段落里,我们能在山谷里看到更多的房舍,前景可以看到松树,松树林中有一间小凉亭。观者只有在全心投入,融化在章法之中才会看到画中浮现的精神——由于卷轴本身就是用来近视。

  整幅画卷的构图生动而有层次,焦点从前景移动到中景、后景,视线有时被带到远方后,却又立即被拉回到了前景来,山脉与黑色树丛之间蜿蜒迂回的激荡,被后世的画家称之为“开“与”合“。第二座主峰继续向斜后方退去,以一道一道平缓的斜坡落入水面,墨色逐渐转淡,终于消失在烟雾里,依然平淡有味,这是元画一贯的特色。黄公望将全画构图中最热闹的一段放在背景中:从大片的松林中望去,有一位渔夫,另一位则在松林的右边,而松树下的凉亭中有一个人在凝视河中的鹅群。”

  黄公望曾寓居富春山,常常“云游在外”,遇山水就随意画画,此图始作于至正七年(1347年),差不多画了10年才完成,是黄公望最得意的作品,而后代画家也对此画有着极高的评价。明代收藏家、大画家董其昌说,他在长安看这画时,竟觉得“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而这幅伟大的作品的确让人有咫尺千里的感觉,叹为观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邮币卡互动网社区

GMT+8, 2024-11-23 02:38 , Processed in 0.039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