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专家”、“食疗大师”,到被揭开黑色面纱,近期沸沸扬扬的张悟本闹剧,再次印证了群众的眼睛不可能永葆雪亮。其实,基金市场也有自己的“张悟本”。 首先,有在屡败屡战中坚持预测市场的“张悟本”。 刚刚过去的2010年5月全月下跌9.7%,4月底的“红5月”预期,在2010年成为了一个传说。其实,这不是一个个例。比如在2010年各方机构一致预期的震荡行情中,“灵活波段操作才更有可能取得超额收益。”大家口口声声中的震荡,最保守也是想当然认为市场应该横在去年年底的部位。不过有多少人会料到市场在上半年会破2500点?显然最保守者都未预料到大盘会以700点暴跌的大礼,来回应大家普遍预期的震荡。 拉到更长的时间期限中看,“机构观点成反向指标”、“年度金股成为惨股”等现象不绝如缕。投资者不禁要疑惑了,为什么机构年年预测年年错呢?券商、基金研究报告的投资策略,究竟会有多长寿命?当然,机构会加上“据此操作,风险自负”的注解,也就是他们只管自己大胆的对点位拍板,却很少担心市场走势与之大相径庭。 市场的变幻无常,意味着没人能精确预测。这也并非机构们全部无能。但是怪就怪在他们明知市场不可预测、不能去预测,却毅然年年、月月、日日,不断地去对点位做出精确的判断。这不就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医术”,却在以高价打包卖给病人的张悟本吗? 其次,从具体的投资品种来看,那些宣称用“全新范例”创造全新收益的品种,如挂着“和谐”、“小康”、“有机”、“钻石品质”等新潮词汇的产品,也是一个个“张悟本”。 比如,当前基金市场上,大部分优秀的指数标的都已经被基金公司圈定。没有了肉吃,后来者还怎么喝汤呢?别担心,他们会说自己创建的是全新的指数,然后宣称产品注定将成为超越大盘的明星,进而让传统的指数基金俯首称臣。为此,他们会拿出一大堆数据来证明该指数的优越性。但历史不是未来的序幕,我们也被迫去当心那些道貌岸然的统计数据,毕竟不能对真实的环境现实置若罔闻。指数基金、细分行业等品种在以日行千里的程度丰富,或许意味着投资选择更加丰富,但过分宣传个性的同时,也让投资者忽略了操作难度在随之提升。不管你如何肯定基金的专业化细分能力,行业越来越细意味着指数基金们都成为了“专才”,这将导致他们不仅与全市场指数产品抹平风险的能力失之交臂,同时还可能让细分指数产品走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 再比如,对于宣称分散化投资才能避免风险。但是多大程度的分散才算分散?风险分散了,是不是收益机会也在分散?一如所有骗局,它们都布满了常识性漏洞,然而却能屡屡骗过大众的双眼。为何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会有屡见不鲜的普遍性、影响力大的谬误? 美国经济新闻人亨利·黑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一书中认为,“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哪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 这也启示我们,千千万万个“张悟本”们,在不知不觉中不顾及基民的切身利益,破坏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人性根底中,“张悟本”的劣根性也或多或少存在着。 试问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投资心态?一面会苦于找不到能评判基金盈利能力强否的成功依据,一面又会在市场的随机性转暖、基金公司与第三方的宣传中重新滋生出暴富梦想,以及自我荣耀感、成就感,却通常都不敢向自己承认,这些东西往往都很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