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3 10:39:39 来源: 中国证券报(广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客)12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控制通胀将成为四季度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但当前还不应轻易动用利率政策,预计四季度不会轻易加息。相关部门将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等数量型工具应对通胀。 或更多运用数量型工具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认为四季度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大吗? 巴曙松:我认为提高利率这种价格型的政策工具,应该在物价压力巨大的月份才会动用。 加息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一方面,加息不能仅考虑一两个月的利率水平,而应该考虑12个月的加权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物价的趋势,如果把连续12个月的平均物价计算进去,一年期或两年期的利率持续为“负利率”,才是调整利率的时机。因此,中国不会频繁、轻易加息。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其他国家的通胀压力更大,很多发展中国家的CPI已经高达10%。如果我国大幅加息可能导致“热钱”大量涌入,推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四季度我国会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信贷投放工具的窗口性指导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可能会包含在一揽子的政策组合之中,包括针对投机性热钱流入的资本管制、限制境内投机性的外债和外汇贷款的使用等。 与利率相比,监管层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步伐。由于中国对很多资源的进口需求非常大,在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输入性通胀。 四季度通胀或有所回落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认为今年全年CPI控制在3%左右能实现吗? 巴曙松:10月我国CPI已高达4.4%,高出市场预期,主要是由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虽然今年我国粮食总量丰收,但是许多非农产业收入水平的上升,带动了农产品的相对成本上涨。 10月份应该是阶段性高点,但短时间内物价迅速回落的可能性不大。预计11月回落到4%左右,12月会回落到3%左右,今年全年CPI预计在3.2%左右,略高于年初设定的目标,但是2011年全年CPI都会在3.5%左右波动。因为当前推高CPI的根本性因素短期内无法改变,比如以美国为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要素资源定价市场化等。 因此,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通胀将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实际上,老百姓的资产还是集中在银行。另外,企业、社会融资也过多地依赖于银行放贷的间接融资,这种单一的传统的资产结构很容易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应引导老百姓将资产的配置多元化,从而更好地应对通胀压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如何判断四季度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巴曙松:中国经济增速从一季度至今,环比增速在三季度已经触底,同比增速有望在四季度触底。因此,明年将逐步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这也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更多可能。 尽量扩大“热钱”正效应 中国证券报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有效管制“热钱”? 巴曙松:在当前热钱涌入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利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推动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换言之,可以将热钱引入到我国金融体系,包括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大力推动金融创新;引入到需要发展的诸多实体经济当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从而完善我国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寻找机遇,化“热钱”为“冷钱”。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蔡宗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