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人为操控股市把国企做大 是A股最大威胁 监管部门不能因为自己不能获得这些信息,就简单地一刀切,搞个存贷比来监管银行。这一规定就好比担心人们饭因吃太多而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就规定每人吃饭不超过两碗一样,非常可笑。实际上这一指标对银行的经营很不利,固定的存贷比意味着银行只有多拉存款才能多贷款,这样,银行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到拉存款上。行政管制的一个弊病是鼓励人们造假。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存贷比检查,可以临时拉些存款,等检查结束再归还。这种指标实际上根本不起什么作用,但却产生了“道德风险”,其危害却不容忽视。 取消存贷比也许可以视为政府意图推动银行风险自担的重要一步。银行自己决定存贷的比例,增加了银行的自主性,也提高了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的激烈程度。但是,如要真正地让银行自主承担风险,从而实现真正的金融市场化,关键还在于政府不要为银行兜底。比如以前那种把银行的呆坏账都转移到专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中的做法,不能再发生。国有银行其实很难做到风险自担,关键还在于政府从国有银行中退出,比如把股权卖给私人,这样才有可能使国有银行不至于沦为政府的工具,走向独立,从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国有银行、政府和国企之间的相互利用,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也损害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性。银行独立于政府,企业独立于政府,这样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有希望了。 银行和政府不脱钩, 取消存贷比为国企打开方便之门。 在有存贷比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多少有一个拒绝政府借贷要求的理由,但没了存贷比的制约,银行可能更加要听命于政府。 财知道:对取消存贷比,有人认为存贷比取消相当于变相降准,将进一步刺激信贷投放。也有人认为,存贷比是一种行政性约束,银行自会把控风险,很多银行并未用到75%,因而放开存贷比不一定会导致大水漫灌。你怎么看? 朱海就:一般来说,放开存贷比和信贷投放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信贷投放量主要看有没有信贷需求,如经济不景气,企业和个人对信贷没有需求,那么银行的钱也是贷不出去,存贷比也会比较低。但让人担心的是取消存贷比为政府、国企大规模从银行借贷打开方便之门,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到效率不高的政府投资项目中。在有存贷比限制的情况下,银行多少有一个拒绝政府借贷要求的理由,但没了存贷比的制约,银行可能更加要听命于政府。银行可能也愿意顺水推舟,反正风险最终不是自己承担。 究竟是否会刺激信贷投放,是否会大水漫灌等,都应该交给市场自身决定,由市场说了算。作为研究人员,更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相关的制度安排是否合理,比如银行和政府脱钩了吗?银行风险自担了吗?政府和银行的约束硬起来了吗?哪些举措是有助于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的建立的?也就是金融体系如何才能更健康的问题。 有人认为取消存贷比较好,是认为取消后将刺激银行贷款,有利于经济增长,这种想法不成立,也是有害的。因为它把金融视为“经济增长”的手段或工具。殊不知,任何一个主体都应该是目的独立的,不应该成为别人的手段。 股市被“工具化”是股市的最大威胁 股市中的国企应该改造成这样面向消费者的真正企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股市把国企做大,那也是对股市的损害,对经济的损害。 财知道:很多人说取消存贷比对股市是利好。最近股市很火,你怎么看股市? 朱海就:很多情况下,股市上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一种“货币现象”,同时,依靠信贷扩张推高股价也蕴含了极大的风险。十八世纪,苏格兰人约翰.劳受路易十四的邀请去法国解决该国当时面临的财政危机,他使用的招术就是一手建银行,另一手建公司,即密西西比公司,利用银行大规模的信贷扩张来推高公司股价,导致投机狂潮,在历史上被称为密西西比泡沫。最终股价暴跌,银行破产,他本人被解除一切职务,不得不离开法国,落魄世界各地。当前有人说政府也是试图利用股市上涨来解决财政、社保或国企的问题,如果真如此,那不就和约翰.劳的做法一样了吗? 股市被“工具化”是股市的最大威胁,因为那样的股市根本不叫股市,背离了股市的本质特征。股市对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通过股市,资金流到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企业中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假如股市被工具化,被人为地操控,用于实现某些目的,那么股市的这一功能将丧失。 股价所反映的公司的经营状况,应该是没有政府干预和垄断的情况下的经营状况。这样才能体现出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如有政府干预和垄断,那就体现不出来。因此,股市中的每一家企业都应该是独立于政府的,都只能是对消费者负责的。股市中的国企应该改造成这样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也就是真正的企业。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股市把国企做大,那也是对股市的损害,对经济的损害。 http://www.s1288.com/HTML/Article/2015/6/29/142042.html |